在水库大坝,安维德第一次和一个女孩相好了。女孩姓朱,天天在大坝附近的山上放牛。而安维德,有时候会在山上的一块大石头上吹笛子。安维德的笛子吹的好极了,宛转悠扬,百鸟来朝。朱姑娘就像一只小鸟,被安维德动听的笛声慢慢的引到身边。有那么几个晚上,安维德吹着笛子,朱姑娘在旁边陶醉的听着,安维德晕晕乎乎的,似乎觉得可爱的朱姑娘就是他的女人了。
可是这件事很快被朱姑娘的父亲知道了。人家一打听,安维德有一个地主老子,勃然大怒,找到工地把安维德好好教训了一顿。又叫他的女儿坚决的和安维德划清阶级界限,绝不能玷污他家三代贫农的家声!
朱姑娘黯然离去,安维德也垂头丧气了好长时间。
年岁渐长,还抱有一丝希望的安维德在周围好心人的介绍下,又先后和远处几个或眇一目,或跛一脚,或携一子的女人见面,怎奈人家一知道他家地主家庭的成分,便如躲瘟疫一样的离他而去,竟没有一个女人愿意留在虽说不上相貌堂堂,倒也五官端正,身体健康的安维德身边。
眼看一晃就到了三十岁。那时的农村,三十岁还不能结婚的,基本上就没了指望。安维德心灰意冷,也只能听天由命了。安家庄大名鼎鼎的瞎子郭半仙,那时还还远没有现在这样出名。小时候和安维德一起砍过柴,放过牛,是安维德最好的哥们。刚刚学习神仙之术的郭半仙,对安维德看了又看,郑重的说:“兄弟,别急,你面带桃花,有夫妻相。不会成为一个单身汉。眼前虽有困难,只是婚姻未动罢了。”年轻气盛的安维德不信这一套,在时间的流逝中,对成家彻底失望。就在他形单影只,百无聊赖,只好自欺欺人的想:单身汉也好,逮一条鱼,可以美滋滋的一个人从头吃到尾时,他遇到了华婶。
华婶是那年从陕西逃荒下来的女人。
日期:2011-06-02 20:10:21
华婶的家乡在陕西紫阳,是那种缺田少地的山区。那时一遇大旱,就有不少逃荒大军涌向素有“鱼米之乡”之称的江汉大平原。那一年,当她蓬头垢面,衣衫褴褛的饿晕在铁路路基旁,没有谁会相信这个讨饭女子是一个不满十八岁的姑娘。
安维德和安家庄的壮年劳力正转战在绵延千里的铁路工地。其时,正在工地干活兼帮厨的安维德第一个发现了气息奄奄的华婶。不由分说,他给她背到工地,将她救醒,又给她吃了满满三大碗米饭。华婶的气力总算是慢慢恢复过来了。孤身一人,举目无亲的她再也不愿回到那个“荒山连着荒山,树皮也被吃干”的家乡。既然这里有吃有穿有住,有一个关心她,爱护她的安大哥,为什么还要回去?
华婶被暂时安置在工地上的“妇女突击队”中。很快,在好事者的撮合下,安维德和华婶走在了一起。连对安维德一贯“专政”得十分厉害的赵老根大队长也大发恻隐之心,批了安维德三天假,让他回去准备和华婶的婚事。
从此,这名差点饿死的陕西姑娘就在江汉大平原上一个小小的安家庄“安家落户”了,理所当然的成了安维德的女人。并由华荣华大妹子,一步步变成同辈妯娌间的“华姐”,“华嫂”,进而成为下一辈小子口中的“华婶”了。
刚结婚的头两年,日子过得是怎样艰难啊!
但是对于差点打一辈子光棍的安维德和差点饿死的华婶来说,那又算什么!两口子在生产队辛辛苦苦的挣着工分,用自己诚实的劳动,不仅得到全庄人的尊敬,还在亲朋好友,邻里乡亲的帮助下,将当初安维德和安老爷子栖居的两间草屋,翻盖成三间堂堂正正的大瓦房。
安子文,安子武,安紫燕三兄妹便在这宽敞通亮的大瓦房里接二降生,给安维德带来一次又一次的惊喜。
而这时,那场空前绝后的运动也已基本结束。安维德的噩梦终于过去。中国农村,开始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根据人口,安维德家分了九亩八分田地。两口子日夜操劳,不停的在田地里忙活。喘了一口气的安放仙老爷子也没闲着,成了安子文兄妹三个和家里刚分的那头老黄牛的专职“保姆”。在一家人齐心协力下,安家分田第一年的粮食总产量,居然达到一万斤!
在饱受饥饿之苦的华婶的极力坚持下,两口子又砌了粮仓,留下三四千斤粮食,交了四千多斤的国家粮食任务,剩下的一千多斤卖了议价,换回一沓安维德从记事开始就从没见过那么多的硬扎扎的票子。过年了,给兄妹三人每人买了一身新衣服。看着从上到下焕然一新的儿女,看着个子高大的华婶身板日益健壮,枯黄的脸日渐红润,安维德的心里,早就乐开了花!要不是国家及时的实行了计划生育,安子文说不定还要多几个弟妹!
转眼间,安子文上小学了。在读小学三年级之前,这小子倒也不显山不露水。可是慢慢的,安维德老汉发现,自己这个从小身子骨单薄,沉默寡言的大儿子,虽说平时不吭不嗯,屁也不见放一个,可就是喜欢听爷爷和爸爸讲故事,猜谜语,或者看着不知从哪弄来的小人书,旧书报。一看就是老半天,甚至有时吃饭也忘记了,不知挨了华婶多少骂。而文子最喜欢的,是和庄上的柱子一起玩。柱子是老根队长的二小子,和文子,胖娃都在一个班。安子文看的书报,大多是柱子提供的。而安子文的成绩,也慢慢的在班里,在年级里,稳居前三名。
一个久远的梦想,在安维德老汉的脑海里复苏。安维德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它一定会变成现实!他要把文子培养出去,考上大学,将来成为国家人,端上铁饭碗,重新光耀安家门庭!
日期:2011-06-03 09:26:51
安子文开始也确实没有辜负老爸的厚望,在小学升初中的毕业会考中,居然考了个全镇第一名!无可争议的上了镇上的重点中学。安维德愈发神采飞扬,逢人就夸文子的聪明,争气,也不管人家的目光中是羡慕,欣赏,妒忌还是怀疑。安维德甚至都梦见文子考进一流学府,父子俩光彩照人的样子,而完全忽略了三年之后,安子文初中毕业,只勉强考进市里的一所重点高中——市二中,成绩已开始大幅下滑。
尤其让安维德老汉引以为傲的是,生下来就白白胖胖,健康活泼的二小子,成绩好像也不比文子差。一进校门,成绩也一直在班上领先。小学毕业,考的也是镇上的重点。有了两个这样争气的儿子,夫复何求?至于紫燕,听她的老师说,成绩也不错,但安维德老汉对他这个三丫头的关心,显然要比她的两个哥哥差很多了。
由于有三个孩子上学,安放仙老爷子的身子骨也一年比一年差,安维德两口子虽然没日没夜的在田地里勤扒苦做,但家境可就捉襟见肘了。农村的负担日益加重,一年的收入通常只能勉强够兄妹三个的学杂费。孩子一年年长大,学费也一年年增加,尽管如此,华婶也很少像庄上的其他农家妇女,精打细算的把家里的鸡蛋拿到镇上去卖几个零用钱。他们老安家的鸡蛋,几乎都用来给几个孩子增加营养了。至于田里的活计,两口子再苦再累,也很少让兄妹三个帮忙,除非到了农忙季节。
(写到这里,不禁有些心酸,勤劳善良的父母呵,你们用你们的溺爱,成就了孩子们的善良,可也养成了他们的惰性和不思进取。穷人的孩子要早当家啊!这是不是后面一些悲剧的根源)
为贴补家用,安维德便和大多农村男人一样,利用农闲季节,去做一些泥瓦活,好歹一年也能落个千儿八百的。生性乐观的安维德不管在哪做活,只要一想起安子文兄妹,身上就好像有使不完的劲,那是一种怎样幸福的憧憬啊!
直到一年之前。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