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你学国学改变你的人生》
第16节作者:
羚翘解毒丸 关于势力越大崩溃的越快这个事儿很多人估计不太认可,我在这里解释一下,可以举三个例子解释。
一个是盖高楼,高楼的地面高度和地下高度的比例大约是15:1,如果你打了一米的地基,这楼不能比15米高,如果你打了3米地基,这楼不能比45米高,否则很容易塌。也就是说你的地基如果只有1米,那么当楼高过15米之后,你越往高盖越容易塌,估计你盖到30米的时候,大风吹吹楼就倒了。 对于夺权国家政权来讲,民心就是地基,民心需要长期经营。共叔段有关民心的地基才打了寥寥几年,当然不深,那么他聚拢的人越多,就越难控制,倒得越快。
另外一个是刘备和韩信的对话,韩信的名言:‘韩信带兵多多益善“,悠悠千年岁月,名将如云,敢说这句话的也唯有韩信一个。军队庞大了,内部协调问题变得异常艰难,粮草供应、兵力分布、不同势力协调、如何快速调动等等都非常棘手。
最后一个例子最好理解,想想看你一个月赚2千块的时候,金钱多么容易管理啊,水电煤电话费一付,买完米面蔬菜,付了房租,基本就一个子儿不胜了,完全不必花心思管理。如果你一个月赚2万,你就得盘算是先买房还是先买车呢?余钱是买股票、买债券、买基金还是买商铺呢?如果你一个月赚20万,你不得不下大力气学习理财,否则你的钱贬值得让你肉痛,10年前的20万能买一套小房子了,现在连个卫生间都买不到,你能不关注理财么?如果不学习理财,胡乱投资,不仅20万没有增值,很可能还血本无归,这就不是肉痛而是直接吐血了。
郑庄公一直等到获得明确的共叔段起兵的日期和姜氏做内应的证据,才让公子吕出战,几场仗把共叔段彻底打跑了。内乱是很重要的战事,主将就是公子吕,可见公子吕的地位和受郑庄公受重用的程度,这个人是不折不扣的心腹,回顾前面,他确实有和郑庄公直话直说的资格。
介绍一个有趣的小常识,公子吕带着兵车200乘去迎敌,这说明了军队的配置。春秋的中原国家军事实力都按照多少乘来衡量的,因为一乘,包括一辆车、四匹拉车的战马、车上一个指挥员、一个驾驭马的、一个执长戈等兵器做护卫的,另外还有72人的步兵方阵,整个就是一个微型军队,那么200乘战车就是75*200=1.5万人。 春秋时楚国的战车配的步兵多,一个战车的方阵共计125人。总之,一辆兵车配置的人员总计是100人上下,所以说天子是“万乘之尊”,算一下就是差不多拥有百万雄兵。 而各诸侯国家拥有千辆兵车以上的都是绝对的强国。
从公子吕的说话方式里面我们可以学点东西,一家人说话就甭藏着掖着的了,家族整体利益是第一位的,谁危及这个利益谁就应该承担后果。放在自己家那就是小家庭利益是第一位的,自己的手不会往外伸,但也不能坐视别人的手往自己家里伸。 既然是血亲、至亲,更应该相互尊重各自小家庭的利益、尊重各自的底线,如果对方不尊重,那么作为至亲,有权力而且也应该告诉你哪里是底线。窃以为这才是维护至亲关系的中庸之道,这才是对家族成员的‘忠‘,因为积怨深了之后就是彻底反目,岂不是亲戚都没得做?
从“没有正义就不能号召人,势力虽大,反而会崩溃”这句话我们反过来可以学习到,职场地位的提升或者说重要性的提升是要靠长期的实力积累的,包括知识技能的积累,包括人际关系的积累,没有这些积累即使靠拼爹等机会上去了,也很难站稳,或者干得很郁闷。有这些扎实的积累,用不着拼爹,只要有机会就会落到你这里,而且现在整个国内的机会多如牛毛,自己主动出击找机会就OK了。积累是需要一点一点,日复一日的,很多人耐不住这个寂寞和艰苦而上不去,不反省自己,倒是抱怨自己的亲爹不给力,实在是有点那啥,有些家族一代一代的努力,有些家族一代一代抱怨自己亲爹,家族的差异估计就是这么拉大的。
日期:2013-02-05 16:27:00
第四篇《左传》—隐公元年-郑伯克段于鄢10----郑庄公其人之我见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春秋》说:“郑伯克段于鄢。”太叔所作所为不像兄弟,所以不说“弟”字;兄弟相争,好像两个国君打仗一样,所以用个“克”字;把庄公称为“郑伯”是讥刺他没有尽教诲之责;《春秋》这样记载就表明了庄公的本来的意思。不说“出奔”,是因为史官下笔有困难。
上面是春秋的作者对郑庄公兄弟两个的评价,做弟弟的没做到弟弟该做的,而且违背父亲的意愿,和已经成为国君的哥哥争权力。做哥哥的没有及时教诲弟弟,而是任弟弟一步步滑向深渊。
其实,如果关于郑庄公只有这一段记载,我也赞同这个评价,基本上就是评价郑庄公腹黑擅长玩阴的。但在《左传》中纵观郑庄公的一生,我们可以发现,这绝对是一个胸怀大志的人,一个判断人性和能力非常准确和客观的人。
郑庄公的最大人生目标是称霸诸侯,为了这个目标他首先要稳定住自己的郑国,否则后院乱的怎么能安心在外面拼杀呢?一个有野心且有继承权的弟弟,一个偏心的身为国君夫人母亲,这是郑国国内最大的不安定因素,如果不能彻底解决,他是无法称霸诸侯的,因为诸侯霸主经常为了维护世界和平出兵其它国家,调解争端,每一次出兵都是国内其它势力造反的真正的最佳时机,郑庄公不能够冒这个险。-------开始的时候我还不知道国内的稳定对称霸诸侯的重要性有多高,后面看到晋国做霸主时有几个段子,特别搞笑,每次有两国争端,晋国作为霸主被请求出兵,本来要打不讲道理的那一方,结果不讲道理的那一方贿赂晋国重金,晋国就撤兵回家,我看得目瞪口呆,泱泱大国,为了正义而出兵,搞点钱就收工,啥事儿不管?这也太丢脸了吧?仔细读才发现,晋国当时国家内部不稳定,不敢把军队派出去太久,意思意思就得赶紧拉回来。
我说郑庄公对人性的判断力、对人能力的判断力,是基于他临死前的安排,把儿子们都从自己开拓的疆土上招回来,军队全线收缩回郑国本土,他告诉儿子们,你们的本事能守住原有的郑国国土就谢天谢地了,他死之后如果还占着原来掠夺的土地,会让战火烧一直烧回国内,后果不堪设想。果然郑庄公死后,立马很多国家打郑国的主意,郑国自此再也没有重新强悍起来,但是因为郑国军队已经收缩回本土,别国也没有太好的出兵攻打郑国的理由。一个人对自己亲生儿子的判断都能如此的准确和冷静,他对弟弟和母亲的判断怎么可能不准确呢?
对于越是亲近的人越不容易做出准确的性格和能力的判断,因为会受情感因素干扰,一般会过于高估(比如热恋中的情侣,相互的判断都过高)或者过于低估(对于反目成仇的夫妻,相互的判断都过低)自己的亲人。对于越疏离的人越容易做出冷静的判断,郑庄公本来和母亲、弟弟就不够亲,他对母亲和弟弟的内心和行为判断非常准确。他确实可以一次次教诲弟弟,控制住弟弟的野心不让其扩大化,遏制母亲的野心,不让母亲做出出格的事儿。但郑庄公也清醒的知道,如果没有经受致命的打击,他的弟弟和母亲的野心是永远不会消失的,只要时机合适就会重新开始折腾,这对他的称霸目标是非常不利的。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