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十七》
第42节

作者: 0滚滚长江都是水
收藏本书TXT下载
  就在太子的心防即将崩溃的时候,皇帝终于注意到了儿子的黑眼圈,想想承乾着实不容易,刚刚失去母亲又是初次经历此等大事难免慌乱,还是缓一缓吧,反正太子还小可以慢慢教。所以放柔声调批准了承乾的汇报,只是让他回去找太师太傅和舅舅参详一下把那几个漏洞补上。
  尽管李世民认为自己已经说得很委婉了,但是承乾立刻跪下请罪,并请求父皇不要责罚师傅和舅舅。那一瞬间李世民真不知道是该检讨自己做皇帝失败连个十几岁的娃娃都能猜透心思还是该骄傲自己生了个聪明的儿子。闭上眼调整情绪之后还是决定不发火,语调越发柔和,无比的耐心也透着浓浓的疲惫:“下次别这样了,跟父皇说实话,要不父皇怎么知道你现在是个什么章程,等你做了皇帝可就没人教你了。”

  说得承乾泪如雨下,膝行过去抱住父皇的腿哽哽咽咽的认错,保证再也不惹父皇生气,让母后走的安心。听得世民也是一阵心酸,跟儿子抱头痛哭起来。
  只是英明神武的皇帝陛下万万不会想到刚刚收住泪的太子回到东宫又哭了一场,太子妃心惊胆战的询问了半宿才套出一句话:“父皇英明……我还要学多少年才能成……只怕一辈子也做不好……”
  小心翼翼了大半夜的太子妃立刻火大,对着还在哽咽啜泣的太子猛一拍桌子:“殿下怎能如此怯懦!身为一国储君,即使不及父皇英明神武,也万不能短了志气!就算是父皇,也不是一开始就会做皇帝的!殿下学着就是了,哭什么!没得叫人笑话!”
  太子妃闺名静娴,李世民对侯君集能取出这么文雅温柔的名字还是很惊讶了一番的,见到本人之后更是惊讶,没想到从来都是以气势取胜的侯君集居然能生出这么娇滴滴的女儿。强烈对比之下对承乾看上侯君集的女儿这件事也就不那么难以接受了,毕竟这女孩家世足够,样貌不错,落落大方面对皇帝皇后毫不怯场很有一点大家风范。
  当然皇帝在太子大婚之后不久就知道“静娴”这名字是唬人的,太子妃整顿东宫内务那叫一个杀伐决断雷厉风行,且不管有没有纰漏,至少威势十足,帝后一致认为即使侯大将军亲至也不过如此。
  皇帝将这个理论上讲会是大唐下一任国母的儿媳跟长孙皇后对比一番,结论是没有可比性。倒不是因为自己的皇后完美到空前绝后——虽然也差不多了——而是因为皇后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皇帝,再贤德的皇后不得皇帝宠爱也是白搭。现在看来承乾这小子就喜欢这等悍妇,而侯氏静娴也颇能胜任太子妃的岗位,所以——就这样吧。
  日期:2011-08-01 21:06:52
  =======================承乾表示鸭梨很大===========================

  这件事给承乾留下了很大的阴影,而且随着时间推移阴影越来越大——承乾觉得自己很挫败,不管是作为大唐储君还是父亲的儿子。
  首先太子手令被征北大元帅悍然否定——不是否决,李靖根本不承认太子下过如此荒唐的命令——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没有放罗士信回长安。近几年战事不紧,将军们都轮流带兵回后方休整,但不知有意还是无意,每次都没有云麾将军的分,或者在轮到他的时候恰好在执行重要任务。
  瞎子也能看出李靖是故意的!从没上过战场的太子感觉被鄙视了,对日后掌控军权越发没有信心,甚至在接见其他将军的时候也小心翼翼害怕又出错。那些见识过天策上将雷霆手段的将军们都很诧异陛下的儿子竟是这般光景,纷纷隐晦的表示失望,于是太子的压力更大。
  还有就是承乾很快发现父皇很寂寞。虽然虽然父皇总是有很多的军国大事要处理,虽然父皇身边有很多美丽的妃嫔,虽然弟弟妹妹们每天都在父皇膝下承欢,但是承乾仍然觉察到父皇的心空了一块。
  父皇在皇宫里修建了一座高台,只为能够看到母后的陵寝。
  父皇会在无数个黄昏在清宁宫门口徘徊而从不进去。
  父皇会在很多个夜晚忽然扔掉正在批阅的奏折跑到甬道上站着,看一队队御林军走过来,向他行礼,然后离开。

  承乾没有办法让母后活过来,但是罗士信还活着呢,于是赌气一般调集力量向李靖施压。在皇帝默许之下太子的施压取得了部分胜利,李靖终于有所回应。除上书重申自己忠于大唐忠于陛下的坚定立场外,还对大唐军事人才可能出现的断层现象表达了严重的忧虑,说现在大部分将领都是在追随两代皇帝打天下的时候成长起来的,虽然看起来人才济济而且大多还算年富力强,但是十几二十年之后这些人就都老了,而培养一个优秀的军事统帅需要的时间会很长,所以应该从现在就开始着手发现培养年轻一代的将军苗子。

  这份奏疏引发了一场大讨论,并最终促成了武举制度——当然这是后话,李靖在引起朝堂上下对新一代军事人才的重视之后趁势抛出第二份奏疏,向皇帝举荐了几个他认为大有前途应该重点培养的年轻将军——当然罗士信也在其中,并顺便提了一下这些元帅苗子十分珍贵,如果折在其他事情上可就得不偿失了。
  虽然李靖的奏疏中并不只提到了罗士信一个人,虽然他没有特指“其他事情”是什么事情,虽然李靖本人还在马邑前线没有出席朝会,虽然朝会的主题并没有因此偏离到讨伐皇帝的私生活上面去,但是父子二人仍是不约而同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站在龙椅左手下方见习的太子甚至产生幻觉,下面乌压压的一大片不是大臣而是海水。
  下朝之后承乾小心翼翼的观察父皇的脸色,但是他的父皇脸上根本看不出喜怒来,只是稍稍有点发白,而且回到含风殿喝了一碗茶之后就笑眯眯的问起承乾的功课。
  承乾陪父皇说了一会话之后告退回宫,但是走到门口又折回来,检讨自己鲁莽又给父皇添乱了。
  他的父皇笑的很和煦,但是这个笑容在承乾眼里比哭还要难过。
  ——“承乾,父皇知道你是个孝顺的孩子,可是这件事情,的确是我们错了。”
  ——“父皇不该去求那非分之福,太子也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不久之后皇帝批准了采选宫女的计划,再不久之后宫女如花满春殿。
  日期:2011-08-02 21:54:45
  =======================可怜人============================
  而承乾很怀疑那些娇滴滴的女孩子能够让父皇过的快乐一些,倒是那些个胡人侍卫有可能。
  那一年皇帝身边的胡人侍卫增加不少,加上之前的,几乎占到总人数的一半。甚至有官员抱怨说陛下对胡人恩宠太盛,臣表示羡慕嫉妒恨,都希望自己也是胡人了。

  承乾通突厥语,也能跟进京朝贺的可汗们相谈甚欢,也喜欢打马球,偶尔跟父皇来个对抗赛,但是仍然无法理解父皇对胡人——特别是阿史那社尔——为何会如此恩宠。承乾几乎每次去见父皇的时候都能看到耀眼的金色,习惯成自然之后偶尔见不到竟然会不习惯。因而对外界关于父皇“重色轻某”的评价很不屑,这个“某”泛指各种跟美色发生冲突的事物,比如德行,比如才干,比如朋友,甚至江山社稷。

  但是承乾也有些困惑。其实不只是承乾,宫墙内外朝野上下有不少人有疑惑,皇帝陛下在阿史那社尔这里表现的太反常了。
  “说实话,朕不是不想,只是不敢,害怕贪求太多,反而会失去已经得到的。”——皇帝私下解释。
  且不管其他人等是如何理解的,又是如何反应的,反正社尔在事后很想抽自己耳光,坚定的认为那天自己一定是中邪了。
  那是贞观十二年中秋节之前三天的午后,皇帝跟他的将军例行无主题的闲聊,谈话中再次表达了上述心声,并举例说明:“朕那时年少无知,总想着跟大哥多亲近一些,可是结果呢,朕现在想看他一眼,哪怕只是远远地,偷偷的看一眼,都不可能了!”,配上恰到好处的沉默,社尔不禁为之动容。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