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三国——告诉你一个可能闻所未闻的三国》
第2节

作者: 铲君山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3-04-15 17:38:26
  三,真聪明与装饰出来的聪明——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
  真聪明的人偶尔大智若愚,经常有人会说,我怎么不觉得他聪明呢?那是因为你的道行还不够,读不懂这种高级别的人,反而会觉得本质平庸的人看上去很聪明,因为这些人正好和自己差不多水平线,读得懂,这个时候就需要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而有些人,明明不聪明,却喜欢装作很聪明,时常卖弄,以博名誉,害怕别人看不起自己。其实这样做,不论别人看得起看不起你,你都错了。为什么?

  水平比你低的人,会被你迷惑,认为你很高端,愿意与你交往,而这类人你交往也好,不交往也好,意义都不大,子曰“无友不如己者”,就是这个道理,因为不能让自己提升。
  如果这个人水平比你高,那么自然会识破你的小伎俩,但是人家不会点破,装作不知道,但是心里会看不上你。所以说如果你真的聪明,那就掩饰起来,真人不露相,这是大聪明;如果你不那么聪明,不如坦然承认,能认识到自己的这一点,从这一刻起,就已经离开不聪明的行列了,因为自知之明往往是最大的聪明。但是如果有人既不聪明,又不承认,反而装作很聪明,把自己归于聪明人的圈子,给自己定下超越自身能力的任务,承接上天并没有赐予你的使命,那就是大笨蛋了,小则不幸福,大则不幸福无上限。咱们的主人公袁绍,一个不漏的全命中了。

  袁绍被这些致命伤命中,对他本人是沉重打击,直接打出了历史的舞台。再看袁绍的交友之道,就更加应证了这一切了。
  袁绍年轻时不出来工作,不学习治国之术,也不狩猎陶冶性情,至少曹孟德还春夏读书,秋冬狩猎,保持自己的战斗力不衰退。如果说不做事已经够坏的了,那么比不做事更坏的就是乱做事——这就是袁绍的办事风格。他“隐居洛阳,不妄通宾客,非海内知名,不得相见”。“又好游侠,不应辟命”。首先,一般乱世玩隐居的人,要么是怕了,要么是倦了,要么是看破了。“人到无求品自高”,什么叫“无求”呢?就是你什么都有了,才能“无求”,一个穷光蛋,什么都没有,也不去奋斗,说自己无求品自高,说得通嘛?你不要功名利禄,不要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或许能赢得高士的美誉。但是袁绍能做成那类人吗?显然不能,至少胡子得白吧,而袁绍那时正值青壮年,正是塑造自我,报国之时,天天在家隐居有什么出息?既然隐居,那就好好隐居,为什么还要沽名钓誉,非海内名士,不得相见呢?很明显,这就是摆谱和作秀。真正的人才可能没有名气,比如郭嘉周瑜,而有些人名气很大,却没有实际作用,比如祢衡孔融。所谓嘘枯吹生,就是这类。而袁绍恰恰抛弃事物的本质而追求其表象,偏爱和这类人打交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反观曹孟德的“唯才是举”,便知优劣,袁绍败于曹操,实乃有章可循。

  袁绍这么做意欲何为呢?明眼人一下子就明白袁绍在学战国四公子养士的做派。岂不知这四位公子哥活着的时候就被这些破烂门客所误。此时此地,哪怕四公子复活,都无法回到战国时候的风气和状态,你袁绍身负光耀门庭重任,又为什么“不应呼召而养死士”,抱着一潭死水不放呢?
  可惜袁大公子只记得四公子门客三千,却忘记了这些门客都给主公带来了什么。来看看四公子养士究竟养出了啥。王安石就很不客气的批判道“皆鸡鸣狗盗之徒。”孟尝君门客三千,只有一个冯谖有用;平原君门客三千,只有毛遂有用;春申君门客三千,只有朱英有用;信陵君门客三千,也只有朱亥有用,其他两千九百九十九都是些耍嘴皮子厉害,真正做事的时候百无一用。主公用自己的钱养这些人,手头捉襟见肘之时,饭菜就稍差一点,这些门客还大大的不满;主公有难,需用人之际,就一哄而散,全然不管死活;主公解除危难,重回相位后,居然又恬不知耻的前来混饭吃,嘴里还振振有词说这就是世态炎凉。哎,就是这类无用之人,有什么值得交往的呢?

  有人说虽然鸡鸣狗盗上不了台面,但是关键时刻至少还是有用的,其实不然,殊不知正是因为交往对象都是这种低下的水平,才导致自己走到这么窘迫的地步的。如果交往的都是冯谖这类人,肯定不会让自己堕落到如此低下的层面,以至于鸡鸣狗盗这种小伎俩都有了用武之地,难道不是很羞耻吗?况且就算你财大气粗在这么多人中选几个中用的,一个国家哪有那么多真正的人才?大多数人还只是一般性的人才而已,更劣等的看到你这么“慷慨”都争先恐后的来混饭吃。而真正的人才看到主公这么没水平,早就插翅而逃了。更不用说像郭嘉这样的奇才出一个不知道冷却期有多长。

  真正的人才不会太多,但是一个也就足够了。大家只有水平相当的时候才会产生共鸣,才会惺惺相惜,情不自禁。交朋友,往往交的不是对方,而是自己:只有自己水平提高了,才会意识到什么样的朋友值得交,什么样的不值得交;只有自己识人阅人境界提升了,才能从茫茫人海中一眼就能发现能够“大子之门”的人。如果自己是个顽劣之人,优良的朋友也是不屑于与你交往的,充其量是,看重你很有钱。

  袁绍不善于交朋友,本质在于其没有识人之明,再不客气的说,他自己就是个二三流的货色。当上天考验他会不会用人的时候,不及格的成绩,也自然在情理之中。“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曹雪芹反讽贾宝玉的诗,用在袁绍身上正合适。
  日期:2013-04-15 18:10:00

  四,名为招董卓进京诛杀宦官,实乃袁绍故意想把天下弄乱
  宦官,古今都有,至于是否飞扬跋扈,完全在于君主给不给权利,他们本身不过是提线木偶而已。东汉末的宦官势力之所以不可收拾,完全是桓灵二帝的过度宠信和滥用。何进当时集皇家威望,手握兵权,龙骧虎步,为所欲为。对付宦官这样的小事,好比用炉火烧毛发,天下苦宦官久矣,只要发动,响应者巨。当机立断,雷霆万钧,发号施令,上应天意,下顺民心,很容易就办成了。却放着上策不用,听从袁绍“多召四方猛将豪杰,并引兵向京城,以胁太后”的滥计。老百姓尚且知道请神容易送神难,小事尚且不可用欺诈手段达到目的,何况国家大事。如今放弃手中的权柄,去征求外援,等到各地大军聚集时,强大者就会称雄,所谓“倒持干戈,授人以柄”,功必不成,指挥引来祸乱。曹操轻蔑的嘲笑道“既治其罪,当诛元恶,一狱吏足矣,何至纷纷召外兵乎!欲尽诛之,事必宣露,吾见其败也”。曹操再次完爆袁绍的智商,这么明摆着的事情,袁绍真的理解不了吗?

  况且董卓长期在外地领兵,朝廷的兵都快成了他的私人武装了,且董卓早有不听朝廷调动的举动,加上其本人的野蛮和狂暴,把这样的人召唤回京整顿宫廷,无疑引狼入室。董卓为人强悍,不讲仁义,又贪得无厌。假如朝廷依靠他的支持授以兵权,他将为所欲为,必然会威胁到朝廷的安全。何进作为皇亲国戚,掌握国家大权,惩治宦官绰绰有余,根本不需要董卓。事情拖得太久,就会起变化。前朝窦武的教训还在眼前。这些忠言何进都听不进去,也只有何进这样蠢笨的人才能听得进去比他稍微不那么蠢笨一点的袁绍的话。岂不知何进此时已经被袁绍迷惑了。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