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三国——告诉你一个可能闻所未闻的三国》
第17节作者:
铲君山
本来诛杀董卓是件皆大欢喜的事,却演化成了新一轮的争权夺势,天下没有因为董卓的死而稳定,反而陷入更大的混乱。王允能辞其咎吗?事后天下人都不承认吕布的功劳,这和吕布的合伙人把天下人的心都凉透了,以至于天下人把吕布和王允划为同类没有关系吗?选择共谋大事的盟友,不可不慎重。
四/二,无恒心,事不成
当时,天下起兵的人很多,他们各有各的志向:孙坚,以平定动乱为志向;刘表,是个文人,不求争霸,但求无祸;刘焉,荒诞不经,苟且于益州过一天是一天;袁绍,野心勃勃,其心可诛;袁术,狂妄愚蠢又爱逞强,还伪装起来做假皇帝;公孙瓒,巴掌大的地方还希望自保起来隔岸观火。且不说境界高地,这些人至少还有自己的计划和算盘。但是,忽此忽彼,恣意妄为,从早到晚飞驰于各地又没有明确目标的人,只有咱们的主人公吕布了。加上高超的武艺做工具,唆使他,他就向前;刺激他,他就奋起;触犯他,他就来厮杀。在中原地区不断的蹂躏践踏,似乎人人都可能被他偷袭,人人都不愿意做他的朋友。几乎所有人都认为,乱天下的人不死,天下一定没有安宁的日子,吕布这不是自己惹祸上身吗?
哎!吕布错就错在无恒心。人如果没有恒心,这个人肯定干不成大事。不自信的人指望谁去相信自己呢?对自己都不了解又怎么去了解别人呢?不把人命当一回事,那么看天下都不足恤。当时天下的大多数人,对于没有恒心的吕布,疏远他唯恐来不及,相见恨早不见最好;有机会杀掉他,唯恐来的太迟。与没有恒心的人相处,有家则家毁,有身则身危,至于父子、兄弟都不能保证安全。吕布自己把自己的形象毁的所有人都惧怕与他交往,连自保都难,还求什么创业呢?
四/三,一人三反,何以自立
读史,褒奖权谋,但也别忘了信义。若治国时朝三暮四,谋划时口是心非,交友时阳中混阴,即使侥幸而有所成就,也难保福祚绵长。至于反复无常,狡诈多变,祸乱国家,败亡家族,自取灭亡,多数也是以不讲信义为开端的。过去,温峤表面亲近而暗中背叛王敦,虽然说对东晋王朝有功劳,但是即使他没有过早死去,也很难保证他会成为社稷之臣,为什么?因为向背无常之人,忠孝之心必然不纯。不论吕布,还是东晋的刘牢之,他们的勇猛足以克定祸乱,但最终还是祸乱了天下。刘牢之短暂的时间内,一会儿被司马元显任用,一会儿又背叛司马元显;一会儿被桓玄任用,一会儿又图谋桓玄。这样的所作所为,能不祸乱国家,自取灭亡吗?他和吕布,何其相似乃尔!吕布即使能杀了董卓,暂时缓解了国家的危难,却不是因为秉承正道,而仅仅是满足自己反复无常的私心;而后,国家陷入了更深重的苦难,这能被人容忍吗?反复无常之人,能够不被称为“乱人”吗?
君子做事,应该正道直行,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曹操无法忍受东汉末年的腐败,他就回家打猎读书,不也没有找机会祸乱天下吗?君子之道,有所成就就恩泽天下,没有成功也不迷失自我。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易经》说:“履信思乎顺,自天佑之,吉无不利”。这难道不可以作为权谋的依据吗?曹操为什么能够无往不利?因为他做事情,上顺天意,下顺民心,中间顺道义,所以他在关东联军“日置酒高会,不思进取”的时候一个人去打董卓;汉室陵迟之际,率先“奉天子以令不臣”;他明知刘备日后会成为自己的心腹大患,也不把刘备处理掉。曹操是被丑化了的“奸雄”,事实上他做的很多事情都是合乎道义的。最终天下,曹孟德十有七八,难道不是有因果的吗?
秉承道义不是为了保全自身,而自身自然可以保全;不是为了图求建功立业,而功业自建。牺牲道义以求全自身,反而最终像吕布那样无家可归。纵使偶然的投机取巧使得暂时获得了丰厚的回报,却不秉承正道,鬼蜮伎俩,谁能保证这些暂时得到的东西,是水中月镜中花呢?
日期:2013-04-22 20:02:55
四/四,高傲放纵,不善相人。
先是,吕布不注意礼法,与董卓的侍婢私通,董卓也不是个好惹的,生性刚烈又心胸狭窄,愤怒起来就不计后果,一件小事让他随手拔出手戟掷向吕布,这似乎也为后来的悲剧埋下伏笔,因为吕布从此“不自安”;杀了董卓之后,由于董卓的部下都是西凉人,吕布恐怕他们会生变,“畏恶西凉人,凉州人皆怨”,董卓部将李傕郭汜连日与之激战,最终把吕布逼出了长安。其实这个时候凉州兵群龙无首,正是你收买兼并的好时机,拿出董卓家藏的财富给他们发军饷并且保证日后更有厚赏,那么这些董卓的旧部就都成了你日后争天下的资本,何况还不花你一分钱。但是这一点吕布是想不到的。
转投袁绍,的确立下了一些战功,作战也的确英勇。但是打赢了就纵兵抄掠,还不断的要求给自己增加部署,要兵要粮。这下子袁绍就受不了了。你不是人家袁绍三顾茅庐请过来的,而是穷极来投,人家收留你,是给你条生路;不收留你,你也没脾气。况且你又不是人家亲信,凭什么不断的向人家要物资呢?袁绍看你这种做派,心里能不暗生疑惑嘛?莫非你要养精蓄锐来取而代之?《英雄记》说吕布自认为有功劳于袁绍,就轻慢袁绍手下诸将。那人家自然会在袁绍面前不断的诋毁你,而事实上,袁绍“患忌之”,“恐为害”,也应证了这一点,袁绍集团从上到下,万众一心都不喜欢你。在一个组织里,有个别人不喜欢你很正常,可能是别人的问题;但是如果所有人都不喜欢你,那就肯定是你自己有问题。吕布穷极投奔,又立了功劳,却落得这样的印象,太不会玩了!
袁绍这个人外宽内忌,本身也不是什么值得交往的人,那么刘备呢?刘备比袁绍高明多了,而且吕布很敬重刘备,但刘备也不觉得吕布是个好人:“备见布语言无常,外然之而内不悦”。吕布称呼刘备为弟弟,但是刘备不领这个情,关张还因此恼怒。品质差的和品质好的都不认为你是好人,这以后还怎么混嘛!而吕布突袭了刘备的徐州,让刘备失去了基业,如此深仇大恨,刘备如果忘记那他就不姓刘了!但是吕布却依然把刘备留在身边,还送地盘让刘备屯兵,拥有自己的部署,你说这种做法糊涂不糊涂?这不是养虎为患嘛?后来吕布被曹操逮住,求刘备发一言而活之,刘备直接一句话让阎王把他带走,也算出了口恶气吧!
四/五,缺乏笼络群众的人格魅力
吕布其自身又,其领导才能着实堪忧。董卓死后,凉州兵需要一个新的领导,吕布不仅没抓住这个机会,反而一系列不恰当的举措弄的凉州人皆怨;被曹操围困的时候,屡次突围不得成功,病急乱投医,事急乱发脾气,其部将侯成由于酿酒被吕布无中生有的责骂,大惧而去,从此以后怀疑的种子就生根发芽了,等到曹操围住了下邳,侯成便率众投降;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吕布部将郝萌谋反,平定之后,有人就举报有陈宫同谋,当时陈宫就在座上,面红耳赤,旁边所有人都注意到了。吕布认为陈宫是大将,于是放弃追究。陈宫可以说是吕布唯一的智囊了,且不说这件事情真实存在还是被诬告,苍蝇不叮无缝的蛋,不可能平白无故指证一个毫无干系的人,真的一点干系都没有也不会面红耳赤,吕布对手下诸将的节制和掌控可见一斑;高顺这个人,清白有威严,不饮酒,不收贿赂,对吕布很忠诚,在白门楼陪吕布一起去见阎王,路上的好伴侣就是这位仁兄。他屡次劝谏吕布说“国破家亡,非无忠臣明智者,但患不见用耳。将军举动,不肯详思,误不可数也”。这应该是很中肯的进谏之词了,但是吕布什么反应呢?“知其忠,然不能用”,甚至日益疏远。后来居然变本加厉的剥夺了高顺的军队给和自己关系亲密的魏续统领,即便这样高顺还“终无恨意”。真是可惜,本来高顺是可以成为张辽式的人物的,怎么临死还不觉悟呢!还有陈登,其实已经把吕布卖了,彻彻底底的成了曹操安插在吕布身边的间谍,而吕布自己却不知道,反而错觉陈登是真心帮助他,不但不警觉,反而更加信任,真是应了那句“把你卖了还帮我数钱啊”!吕布对部下缺乏了解,无知人之明,忠信者不能用,谗佞者不能去,又缺乏敏锐的洞察力和自知之明,故《三国志》说他“虽骁猛,然无谋而多猜忌,不能制御其党,但信诸将。诸将各异意自疑,故每战多败”,曹操也批评吕布爱惜妇人不爱诸将,待人太薄。吕布打打散兵游勇或许游刃有余,但是在曹操这样真正的英雄面前,便只有束手就擒的份了。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