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三国——告诉你一个可能闻所未闻的三国》
第23节

作者: 铲君山
收藏本书TXT下载
  待这种人——既要看到他志趣恢宏远大的一面,也要看到他处理琐碎小事的粗鲁和大意;严厉亢奋的人,不会灵活处事,这种人在法理方面可以做到有理有据,
  正直公平,说到变通可能就会变得暴躁而不通情理;宽容迟缓的人,往往不讲办事效率,至于说到仁义,其为人则弘大周全而宽厚文雅,但对时势则不能迅速准确地把握;好奇求异的人,放纵不羁,追求新奇,运用权谋、诡计则卓异出众,以清静元为之道来考究,这种人往往违背常规而不近人情。帝王用人,既要用其长,也要用其短。长江水清,黄河水浊,但长江黄河都能滋润一方,正所谓“云在青天水在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用处,各司其职,都很重要。

  诸葛亮自比的管仲,在向齐桓公推荐人才的时候说:“对各种进退有序的朝班礼仪,我不如阴朋,请让他来做大行吧;开荒种地,充分发挥地利,发展农业,我不如宁戚,请让他来做司田吧;吸引人才,能使二军将士视死如归,我不如王子城父,请让他来做大司马吧;处理案件,秉公执法,不滥杀无辜,不冤枉好人,我不如宾肯元,请让他来做大理吧;敢于犯颜直谏,不畏权贵,尽职尽忠,以死抗争,我不如东郭牙,请让他来作大谏吧。”一个国家要想繁荣昌盛,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各自有长有短,君主善任之,则天下大治。

  所以说,司马徽的那句话,是彻底的儒生狂言,用今天的话讲叫“虚假广告”,言过其实。为大事者要善于用好各类人才,而不能仅仅靠依仗某一个人就天下太平:王猛死后苻坚大败,檀道济被杀后刘宋垮塌。如果君主只依靠一个人,以为天下有他就大治,无他就大乱,那一定是君主本身有问题。
  日期:2013-04-26 18:47:52
  一/二,酒香也怕巷子深——诸葛亮宣传之术
  咱们的主人翁诸葛亮,也用过类似的办法。《三国志》记载“每自比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说难听点就是诸葛亮自己觉得自己有本事,时人都不同意,只有崔州平,徐庶看重他。这也无可厚非,毕竟大众的眼光平均水平有限,肉眼不识真龙情况是很多的,但是这样一来就没人帮你宣传了,曹操崛起的初期,桥玄不也给他出主意说,你要得到人物评论家许邵的评语吗?于是诞生了那句著名的“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俗话说酒香也怕巷子深,诸葛亮不会甘心寂静无闻的。来看看他用了什么办法宣传自己。

  首先,徐庶的引荐。《三国志》:“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刘备看重徐庶,而徐庶隆重推荐了诸葛亮,自己欣赏和器重的人推荐另一个人,那么刘备心中的印象分自然会很高;第二步,司马徽暗示。《襄阳记》曰:“刘备访世事于司马徽。司马徽说识时务者为俊杰,此间有卧龙,凤雏”。卧龙就是诸葛亮。司马徽号“水镜先生”,大概意思是观人如明镜吧,他推荐的人刘备自然铭记于心。由此看来,如果一个人有大才,还真不一定需要有广泛的受众,让说话有分量的人了解自己,向选定的目标专注引荐,不失为一条晋升之路。

  这样的做法为什么能成功?有个厉害的猎头,指着朱利安奥贝的画作对话一个面试者:“你知道这幅画值二十五万美元吗?你有收藏这种艺术品的品味吗?你的声誉如何?你知道如何鉴赏艺术品的价值吗?这幅画,只是一些简单的着色、单调的圆形和线条。之所以价值二十五万,是因为艺术家的名字。这样的道理同样适用于领导者,这就是你无法得到这份工作的原因:你只身前来,连个随从助理都没有,怎么显示你的身份呢?”“那么应该怎么做”?“必须要有人来介绍你这个人,把它弄成一场作秀。你要表现的你不在乎这个职位,同时要野心勃勃,表现出你很清楚自己的价值。声誉,会推进你整个事业”。诸葛亮在两千多年前的三国时代,就已经具备如此超前的现代意识,让人不得不佩服。这就是诸葛亮宣传自我的深度所在。

  日期:2013-04-27 16:28:33
  一/三,自比管仲乐毅与观其大略
  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家,军事家,如果说秦始皇唐太宗算一流,王安石岳飞算二流,那么管仲、乐毅最多只能算个三流。为什么?管仲、乐毅都只是辅助了一个偏安的小朝廷,也就是一个州和几个郡的概念,而且虎头蛇尾:管仲虽然能让齐国短暂称霸,但活着的时候不能让齐桓公罢黜易牙、竖刁等奸佞小人,死后齐桓公命丧群小之手,齐国内有大乱,外有趁火打劫,元气大伤;乐毅扶植弱燕,连下齐国七十二城,却只被一田单使反间计就功败垂成,最后死于异国他乡,七十二城也全部丢失。这两个人,充其量就是有爆发力,但是没有持续性,在俊杰多出的中国古代,这二位实在算不上多厉害的角色。诸葛亮不学习萧何张良这样真正的辅政天才,而要自比管仲乐毅这样大权独揽的闪烁流星,并且以向他们学习为荣,实在有负这么多人对他的厚爱。

  诸葛亮有诸多优点,但是读书观其大略我只同意一半。打个简单的比方,读者便自明了:第一遍读诸葛亮,和第十遍读诸葛亮,您自己心里的诸葛亮,不一样了吧?特别是一本好书,作者在那段岁月所有的心思与时间,全部呈现。司马光写《资治通鉴》,以宰相之才,尽一生阅历,十九年才写作完成。完成之后拿给朋友看,据他所说只有一个人能读完。一本好书只观其大略怎么可能读的明白这本书真正要表达的内容呢?打个比方,第一遍读书是读故事会,第二遍是读小说,第三遍才是深入内涵的开始。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就是这个道理。至于领悟的境界有多高,一要看自身造诣和悟性,二要看下功夫的程度。一本好书,如同一个好人,绝对值得一辈子去领悟。

  至于同意的那一半,则是大多数书意境比较浅,观其大略可以节约读书时间,有空去多涉猎一些,博览群书以增加知识面的广度。一本好书的诞生是有冷却期的,这段真空期内,就是提升广度的最佳时期。可以说,石广元,徐庶,孟公威“务于精熟”的读书方法是提升知识深度的好方法,诸葛亮“观其大略”是提升知识广度的好方法,相得益彰。无论如何,开卷有益,拿到一本好书,不求读多少,只要愿意去读,对自己都是有提升的。我经常和朋友说,思考的最好方式就是学习。因为思考是用旧有的知识进行分析,而学习是打开新思路的途径。孙权曾经用孔子的话教育吕蒙:“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吕蒙从此发奋读书,进步巨大:“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只可惜,现在愿意读书的人已经不多啦!

  日期:2013-04-27 16:36:57
  一/四,诸葛亮为什么选择刘备?
  先看某种说法:诸葛亮有他的政治理想就是匡扶汉室,不可能去死心塌地地帮曹操。而且,诸葛亮想要自己受到赏识,甚至是“专用”,所以不可能去谋士如云的曹操那里,也不会去孙权那里和张昭和周瑜争地位(孙策托孤外问周瑜,内问张昭)。果真是这样吗?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