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三国——告诉你一个可能闻所未闻的三国》
第22节作者:
铲君山
二,重新振作太累,大多数官员不愿重振雄风。记载称董卓废皇帝的出发点很有意思,一般的权臣都希望皇帝很平庸,这样便于掌控。而董卓恰恰是因为少帝平庸才废了他,换做他认为聪明的献帝。其实这只是个幌子,真实的原因是:少帝为何太后所生,献帝为王美人所生,董太后所养,董卓和董太后是远亲。何太后的弟弟何苗死在董卓手里,与董卓势如水火,董卓怎能容的下何家势力维护的少帝呢?何家又怎能不加害董卓呢?而且在东汉以来,历来太后和外戚有摄政的权利,董卓废少帝杀何太后一方面是为了清除异己自保,另一方面立献帝以外戚身份辅政就名正言顺了。
但是,其他的官员不会配合的。因为献帝名义上是皇帝,其实是傀儡。那么站在其他官员的立场,我们做事情,是为国家,还是为董卓呢?董卓挟持献帝,那么递上去的奏章,是不是也是董卓先看?如果有弹劾董卓或其党羽的呢?董卓大权独揽,有不同意见的大臣,皇帝有没有能力成为中间制衡的人物?这些都是摆在眼前的问题,而董卓都没能处理好。董卓看到的,是绝大多数尸位素餐的官僚们不管国家命运,他们只在乎有钱有官有富贵,跟着哪个皇帝后面不是享福呢。后来董卓翻脸了,大开杀戒的时候,可能心里还怒气冲冲:叫你们只知道贪图享受!
三,董卓的资历问题。我们知道,董卓的出身是很一般的,他的爸爸只是一个“微官”,这和朝堂之上动辄背后就有人是三公的相比,相形见绌。对于注重出身的社会环境,董卓无疑是不具备竞争力的,这就是潜在的障碍。同时,董卓自己身为“武人”,用军事手段掌握了国家大权。按照士大夫阶层的理论,就叫做“不入流”,只把董卓当做莽夫,没把他纳入主流的圈子。还有,东汉在之前经历了宦官之祸,外戚之祸,女祸,少主之祸,层出不穷,会不会再来一个“武人之祸”呢?很难讲,官僚们疑心重重,很难真正的支持董卓。从日后的发展来看,还真出现了武人之祸。
四,太过仓促。商鞅变法之前,尚且花了三年时间做准备工作,用来摸清秦国的势力格局,利益集团,群众特征等等。董卓则过于仓促:灵帝公元189年驾崩,就在同一年,董卓废少帝立献帝。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一点准备工作都没有,一切太突然,况且废立皇帝是天崩地裂的一件事情,曹孟德不也说“废立之事,天下之至不详也”吗?擅自做出影响这么大的事情,而前期不给自己建立足够的社会信用,道德基础,以及上层支持,想靠一己之力用暴力手段强行达到目的,实在留有太多的隐患了。
五,没解决利益重新分配的问题。东汉末年的官僚,有世家大族,比如袁绍的袁家,荀彧的荀家;还有高官以及他们的子弟,这些人在朝堂之上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董卓上台之后,却没有在第一时间解决他们的利益重分配问题。其实董卓完全可以利用这样的机会,排斥一部分异己,提拔一部分支持者,团结可以团结的力量,这样不但能够稳固自己的地位,同时有了一批和自己共同奋斗的党羽,对于自身实力可谓有百利。但是,董卓纯粹的武人思想,以为高高在上,手握重权强压群臣就万事大吉了,岂不知前朝梁冀、窦武的教训近在眼前。一个人要巩固权力,仅靠一个人的远远不够的,而要团结尽可能多的人,和自己共同奋斗,同时,把利益和众人分享,这样大家就成了一条绳上的蚂蚱,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这难道不是一石二鸟嘛?
日期:2013-04-26 18:37:37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清代赵藩撰,成都武侯祠“攻心”联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民间庙宇对联
第一幅对联是对诸葛亮的攻心联,第二幅很有意思,上联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下联东南西北金木水火土,对诸葛亮的敬仰。这两幅对联对于诸葛亮寄予的是完全相反的感情。从古至今,诸葛亮就是一个生生不息的话题。有贬,也有褒。单纯的褒与贬,其实都不客观:过人之处值得褒奖,不如意之处也必须知其所以然。辩证的看待诸葛亮的所作所为,以及他所处的环境对他的决策产生的影响,这是一个好的开端。
为了表示对莫言的敬意,请允许我用魔幻现实主义笔法为《诸葛亮》开篇。
日期:2013-04-26 18:40:01
《诸葛亮——百年孤独》
许多年以后,五丈原最后一丝萧风拂过,诸葛丞相还是能回想起,刘玄德亲顾茅庐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那时的荆州在兵荒马乱中享有稍许的安宁,一个年轻人千里迢迢从河北琅琊来到这里,他是怀抱梦想的,并且坚信吾辈不是蓬蒿人,得水之日便能腾云驾雾——樊哙市井徒,萧何刀笔吏。一朝时运合,万古传名器。
他的一生是一轴辉煌的画卷,辉煌中又夹着悲壮。画幅的卷首可上溯到隆重定策,卷末直延伸到定军山的千年慨叹。在这里,将近三十年的历史变迁和广阔的社会画面一一展现了出来:可怕的敌人,黑暗的社会,悲惨的底层人民,阴暗的国家前途,惨厉绝伦的战场,战火纷飞的大地……
诸葛亮,是一个很孤独的人,历来,就很少有人真正的,全面的了解他。破解诸葛亮,是破解三国真正的开始。诸葛亮的一生,是一个人的史诗,但又不限于个人的意义。他一生的道路是那么坎坷,他所遇到的厄运和磨难是那么严峻,他的生活中充满了那么多惊险。在这里,你将全面的了解一个最接近诸葛亮的诸葛亮:他的定策与人生选择,他的决策与军事才能,他的政策与治国方略。他怎么宣传自己,他如何选择老板,他如何处理敌、我、友三者关系,他的施政为何无法延续两代,他的军争为何无法逾越祁山。读懂了诸葛亮,你读懂的,将远远不止诸葛亮。
日期:2013-04-26 18:41:29
第一章:出山前的准备工作到投奔刘备
一/一,司马徽:“卧龙、凤雏,两者得一,可安天下”,是句儒生狂言
考察、衡量人的才能,这是治理天下的首要任务之一。同时,谁又能通晓各行各业,懂得天下各门各科的理论呢?舜统管各个部门,根据每个人的才能的不同而委以不同的责任;汉高祖刘邦讲论功臣,对张良、萧何、韩信这三人的才干各有不同的说法。张良,萧何,韩信,这样杰出的人才,尚且要聚在一起形成合力才能共创大业,卧龙、凤雏能力不如他们,怎么可能两者得一就安天下呢?
根据人的个性及其相应的长处和短处,刘邵的《人物志》大略概括如下:性格刚正、志向高远的人,不善于做细致琐碎的事情。所以应当用全面的观点看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