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帝国史》
第2节

作者: huayuan2847
收藏本书TXT下载
  顺便说一句,《史记》把所有名人大族,不仅是五帝,还有夏、商、周的始祖,都从血缘上归结到同一个老爸:黄帝。这体现出“天下一家”的想像。古人嘛,恨不得觉得村头的树跟自己都是有关系的。“天下一家”,或者叫“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让人感觉踏实。虽然,他们真正的血缘上的关系恐怕接近于零。
  插播二结束。
  无论如何,这段美好的、劳模频出的日子结束了。历史走进了新时代,据司马迁说,它叫做夏朝。

  日期:2011-10-20 08:31:51
  No.4
  第二章传说中的夏
  传说――不只司马迁如是说,孔子等等许多名人都这样说――夏、商、周是三个相继的朝代。
  这二位都说夏朝存在,还不够板上钉钉吗?
  这二位不是一般人,而是很大很大的大牛人。中国历史,从有人到今天,死掉的人多啦,其中,孔子是最著名的,没有之一。人家博学,别的成就之外,还编写过历史书《春秋》,对于历史绝对不能说是外行;而且,他生活的时代,距离商朝的建立大概一千年,虽然不算太近,但是终归比司马迁近。司马迁是中国最著名的史学家,没有之一;他的《史记》是中国最好的历史书,没有之一。《史记》开篇的第一、二卷,叫做“五帝本纪”、“夏本纪”。

  这么强的人、这么强的书,还不能让夏朝坚挺起来吗?
  不幸的是,目前看来,夏朝的十几个帝哥哥,还真的只是飘缈的传说。
  原因何在?留到下一章,对比着说更清楚。
  就算是传说吧,从司马迁的记载里面,也能够看到,帝国一步步走近的身影。
  日期:2011-10-20 08:34:09

  No.5
  舜希望禹继位,禹也是圣人啊,自然要谦让一下。于是,舜去世之后,禹服丧三年,之后,辞职不干了,请舜的儿子商均掌权,自己隐居去也。可是,禹想要成全舜到商均的“父死子继”,天下诸侯却不成全禹。或者,他们看出来了,禹只是装腔作势。又或者,禹是退位不放权,诸侯不敢改换门庭、跟着无权的商均混?反正,大家都去朝拜禹,当商均不存在。于是禹即位。

  禹看中的继承人叫皋陶,没上岗就死了。
  然后,禹看中了伯益。伯益也是圣人啊,自然要谦让一下。于是,禹去世之后,伯益服丧三年,之后,辞职不干了,请禹的儿子启掌权,自己隐居去也。
  历史相似吧。但是且慢。启是贤人,天下的朋友都爱他。伯益当权时间短,大家对他感情不深。所以,天下诸侯都去朝拜启,当伯益不存在。于是启即位。
  猜得到开头,猜不到结尾。禹到启兜兜转转,最终还是父死子继。
  这是里程碑式的事件。之后,禹和启的子孙垄断了金字塔的最顶端。从禹算起,到夏朝的最后一帝桀,共14代17帝,除了两次兄终弟及,一次无法归类(甲甲之弟甲之弟之子甲之子)之外,都是父死子继。最高权力再也没有离开过禹的小家。
  许多人把禹到启的父死子继看作“公天下”到“家天下”的拐点。
  比如孔子就感叹道:“公天下”或者说“天下为公”,大家爱自已的家人,也爱路人甲乙丙丁。整个社会一派稳定和谐的大同时代的气象。但是好景难长,私心压倒一切。于是“天下为家”,统治者开始“世及”,也就是世袭。
  历史拐进“家天下”的小康社会,没有倒车返回的可能。而且,很明显,按照公天下到家天下的逻辑走下去,下一站,就是帝国了。
  这个转折,原因非常清楚:帝位带来的好处越来越多,因而越来越值得抢,抢到之后,越来越值得留给自己家孩子玩了。于是,继位者的范围越来越小,抢位子的段子越来越多。当然,抢夺过程中死伤的人,无论是当事人,还是主动凑近的投机者、被殃及的池鱼,也越来越多了。
  日期:2011-10-22 23:49:44
  No.6
  第三章第一个信史朝代:商
  夏的存在未经证实。商则被证得妥妥滴。这里面的差异,只是一个词……先卖个关子,按下不表。

  司马迁说,夏的末代帝王桀人品不行、虐待百姓。终于被一个叫做“汤”的人取代,他就是商朝的开创者。
  从汤算起,到商朝的最后一帝纣,共17代31帝。基本是父死子继,辅以兄终弟及。
  同样是为了皇帝出现而热身的“家天下”,商朝与夏朝有巨大的区别:商之存在,是信史。而夏之存在,是传说。
  一切从一百多年之前的清代末期说起。彼时,研究古文字的朋友称为金石学家:当时已知的最古的文字,刻在金(也就是青铜器)、或者石上。有一个业内专家叫做王懿荣的生病了,抓来的药里有一味“龙骨”。他略通医术,喜欢亲自查看药材,遂发现上面有明显的刻画痕迹。谁刻的?研究发现,竟然是文字,比金石文字更早。这就是甲骨文。

  甲骨文刻在牛肩胛骨、龟腹甲上。这两种东西的优点,大家摸一下自己的肩胛骨,就明白了:平。不用说,经过一定的处理之后,骨头还很容易保存。于是,它们就成了那个“无纸”时代的优秀记录媒介。
  甲骨文的内容主要是占卜活动及其结果的记录。可喜的是,其中包括彼时所有帝王的世系――也就是当政的一个个帝王的先后顺序。
  甲骨文集中发现的地点,乃是今日的河南安阳。甲骨文被辨识之后,当地的考古挖掘大有收获,宫殿、陵墓等等的遗迹,工具、生活用品、礼乐器等等的遗物都出来了。所有的证据指向同一个结论……
  原来,《史记》第三卷就是“殷本纪”。殷是商朝后期的首都,所以司马迁的《殷本纪》讲的就是商朝。历史学家老早就曰过,殷就是今日的安阳。
  现在,就在这个安阳,我们挖开了一块地方。显然,它是古文明的遗址。其中的文字所列出的帝王世系,与《史记》记载的商王世系八九不离十。
  于是,我们说,找到了传说中的商朝――这,没有什么可质疑的吧。

  用著名学者王国维的话来说,今人既已有了纸上的文字――《史记》等等,现在又有了地下的文字,二者符合得很好。通过这样的“二重证据法”,商朝的存在不复可疑。
  所以,夏朝、商朝的差异,就是这一个词:地下的文字。
  日期:2011-10-27 13:49:50
  No.7
  没有地下的文字,传说中的夏朝,谁也没法说找到了。
  不是说人们没有挖开过疑似夏都的地方,比如二里头遗址,位于今日的河南洛阳偃师市,不少学者很愿意说,它就是司马迁所说的夏之都城。
  但是,二里头有没有挖出来文字,与“夏本纪”的记载符合?没有。二里头根本就没有文字。我们目前已知的、系统的中国文字,最古老的,就是安阳殷墟的甲骨文。
  所以,目前,夏的存在仍然可疑。境外的历史著作,写到中国最初的朝代,一般就是商朝。夏朝、五帝,只是传说。

  不过,希望还在。
  看看甲骨文,大约有4500个单字,目前已经解读的,有1500个左右。这是什么概念?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国家教育委员会这两大权威机构于1988年1月26日发布了《现代汉语常用字表》,常用字也不过2500字,次常用字再加1000字。
  这只是一个方面的证据,其他方面的证据还很多,反正,甲骨文已经是相当完善的文字系统了。这么完善,所以不可能是短期之内形成的。所以,找到甲骨文之前的文字,重演“发现商朝”的好戏,不是一个梦。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