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实,皇帝姓刘还是姓吕,对于围观的磕头朋友而言,区别不太大。特别是吕后,虽然在人际关系上生猛出位,政策上还是中规中矩。宏观而言,从刘邦到刘恒,吕后这个桥梁完成了平稳过渡的任务。文帝及其后帝王的政策,因此才得以展开。
日期:2012-02-06 15:47:50
No.44
不过,对于“寡人”皇帝和忠诚于皇帝及其专制的朋友而言,老婆或者老妈干政的危险始终是一个问题。吕氏外戚覆灭之后,忠于刘氏的大臣选刘邦后人为帝,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考量,就是候选人母家的人品。
再后来,竟然出现了这样的手段:选定太子之后,太子的亲生母亲赐死,以绝后患。话说皇帝身边的美女丑女,自然希望他天天来“幸”,自己抢先生下一个男丁,母以子贵。这个政策一出来,尴尬了,太后再贵,贵成了牌位,有人会喜欢吗?
说回到文帝、景帝的政策,简单来说,就是木有政策。
木有政策,比起有政策,难多了。上面说过,刘邦遭遇不可抗力,想嚣张也没啥可供嚣张,索性以零政策应对,这是无奈。文帝、景帝时,社会状况稍好,二人选择围观、打酱油,而不是积极用功、刺激内需外需,乃是压制了膨胀的权力欲,大智慧。
想想,是个人就有权力欲,皇帝的权力欲基本不受制约,因而空前巨大。先天生成、后天野蛮成长,这样的欲望,自我克制,不容易。
文帝、景帝之低调,背后有一个女人在推动:文帝的老婆窦皇后,也就是景帝的老妈窦太后。她信奉的黄老思想成了文、景在位40年(前180年—前141年)的指导思想。
日期:2012-02-19 00:14:04
No.45
黄老思想源自春秋战国时期。黄帝的黄、老子的老。黄帝他老人家有什么思想?其人是否真实,还相当难说,则思想焉附?确实,黄帝出现在这里,是为这个学说做广告、提档次,就像是领导题的字,非常重要,其实没有实际内容。
老子究竟是谁?有争议,《老子》这本书又叫《道德经》,也相当复杂。不过其政治思想比较清楚:“治大国若烹小鲜”。
在这里,鲜就是鱼。治理大国,就像煮小鱼,你要是拿着锅铲左翻翻右动动,小鱼就成碎鱼了。所以啊,老子告诉统治者,政府要想好,相当容易,不折腾就行(咦,这话有点熟悉……)。
问题是,统治者个个充满了“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据说,这是老子评价孔子的话),常常是玩碎小鱼之后接着研究菜锅,努力!加油!直到打破自己的吃饭家伙。
文帝、景帝很乖,存在如同不存在,所谓“无为而治”。
经济上,一再减税――也就是田租。对于政府来说,一年的收入因此减少,但是农民的生产进入良性循环,政府遂得到长年的好处――这个“涸泽而渔”的道理难道很高深?问题是,统治者想和小农、细农达到双赢,需要自己有放长线吊大鱼的智慧――与其说是智慧,还不如说是耐心。麻烦的是,蹲踞在金字塔顶的朋友,即使是终身制,也常常对塔底的生物缺乏耐心,更不要说任期制的朋友了。
政治上,废除严刑酷法,比如肉刑、族诛、连坐等等。想当年,刘邦灭秦,把人家的法律称为“苛法”,统统废除,只剩下“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但是,便宜话好说,现实政治复杂。可以想像,汉初的法律也相当地“苛”,不然也不用文、景秀爱心了。
“无为”的成效相当显著。钱多了、粮多了,皇帝大爽,百姓小爽。“文景之治”是古人文诌诌的叫法,通俗地讲,这就是传说中的“盛世”。
日期:2012-02-23 22:04:40
No.46
第十三章法、道、儒大PK――中华帝国政治主旋律的形成
前141年—前87年,刘启之子武帝刘彻在位。至此,第一帝国已经走过80年,八个名义或者事实上的皇帝:嬴政、嬴胡亥、项羽、刘邦、刘盈、吕雉、刘恒、刘启(短期上岗的不算)。
刘彻面临着与刘邦同样的问题:路在何方?
当然,他也可以不纠结于这么抽象的问题。拜祖先之赐,刘氏统治的瓶颈期已经渡过,草民的效忠惯性已经养成,而厌倦点还没到。一般而言,他的皇帝生涯会比较平稳,没什么花样。但是,世事难料,正是在他手上,中华帝国的政治主旋律终于成形。
刘彻即位后的前几年,太皇太后,也就是他的祖母,仍旧退而未休。老太太凶猛,力挺黄老思想,则刘恒对“刑名之言”的爱好,刘启、刘彻对儒家的兴趣,都是地下状态。即使如此,窦后仍然不断打击有儒家倾向的学者和官员。
比如,景帝时的儒家学者辕固生,不懂政治,窦后喜欢《老子》,他却斥之为低幼读物。结果被赶进猪圈,与野猪搏斗,还好刘启帮他私藏一把利刃,才算自卫成功。
又比如,武帝时,有官员建议按照儒家学说修建一些工程。窦后直接贬其官,所议事项于是不了了之。
但是前浪终究死在沙滩上,后浪刘彻和他所欣赏的儒学要上位了。
与道家思想相比,儒家思想同样古老――当然,如果道家搬出祖师爷黄帝,儒家没有相应重量级的牛人撑场面,只好甘拜下风。汉初,虽然道压倒了儒,但是儒学同样得到窦老太之外的统治者的重视。
刘邦曾被儒生陆贾当面教育过一次。后者老是说儒家的好话,刘邦不满了:“我的天下,是打下来的(马上而得之),又不靠你家的儒学。”
陆贾说:“没错,枪杆子里出政权。靠这一手,却没法治理天下。比如商汤、周武王,都是硬夺天下、软治江山,这样才能长久。吴王夫差等人,战斗力强吧,还不是被人灭掉。更关紧的是秦朝,只知道严刑酷法,该死。如果人家统一天下之后推行儒学,恐怕就没有老大您什么事儿了吧。”
陆贾当然王婆卖瓜,却也有一定道理。刘邦听了之后惭愧、赞叹,心里却未必服气――这是政客的基本功,表面一套,内心另一套。刘彻也是这样。
日期:2012-02-26 02:01:45
No.47
先说刘彻的表面:儒家。窦后去世不久,著名的儒家学者董仲舒建议:儒学成为官学,其他学说,禁。
学说之战,从“百家争鸣”那会儿起,就相当激烈。参战各方有个毛病:为了胜利不择手段。其中最不好玩的,就是引入政治、政权的力量――因为各家学说的焦点在治理社会,这么干,当然也不难理解。
不过董博士(博士的本义,乃是官方学者,主业是顾问、教学)这个建议,颇有法家气派,一下子把其他博士的饭碗砸掉,相当不厚道。须知,第一帝国建立以来,从秦到汉,设置了不少学科的博士,有儒家,也有其他家。各种学说都已经发展了几百年,自有其道理在。一概禁之,而不是诉诸学术论争,越位、粗暴。
但是,政治、或曰意识形态的逻辑是一元的。董氏此议,倒是深刻把握了帝国的神髓。不妨说,帝国在精神上的成熟,从独尊儒术开始。
儒术不是儒学。至少,小董的儒术不是老孔的儒学。
小董讲“天人感应”,老天爷安排了人间的秩序,皇帝是天之子,当然人间我最大。整个社会也被天意组织在一起: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老孔也讲社会秩序。不过他毕竟身在帝国预备期,没有小董那么严肃、紧张。封建制松散,老孔为人、为学也淡泊、通脱。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