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帝国史》
第15节

作者: huayuan2847
收藏本书TXT下载
  典型的法家思维。始皇强势,喜欢一切尽在掌握,自然点头称是。
  过了些日子,某博士又建议了:老大您最大,但是您的子孙没有封地。万一类似于“三家分晋”的情况出现,危及中央,谁来救火呢?

  这话其实有理。但是讲话人又笨又罗嗦。说他笨,因为即使没有封地,始皇的子孙若是掌握军权,一样可以保卫中央嘛——当然,一样可以背叛中央。
  更坏事儿的是,这人还继续唠叨:可见呀,什么事体,都要按照既定方针办嘛。郡县制是个小孩,嘴上没毛,办事不靠啊。
  这话大大伤害了李斯。法家李大师根本不回应分封这码事,一通炮火,轰到博士头上,越说越气,最后索性提议:知识分子真蠢呐。看书太多,傻了。皇上,咱们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烧书吧。——秦朝之焚书,就是这么来的。
  日期:2012-04-19 23:40:41
  No.56

  烧了书,或者没烧,上文已经述及。郡县制的问题,继续存在。之后,项羽分封天下,乃是迁就现状——大家合伙灭秦,都不容易,当然要每人分一块地。彼此没有血缘关系,也谈不上是朋友,将来难免生事,但是,先这样吧——项羽在政治上是小朋友,确实没有长远的打算。
  刘邦上台之后,钟摆摇向另一边。虽然,郡县已是大势,不可能回头——能抓权,傻瓜才不要。但是,刘邦感觉,当年,如果不是秦未封诸侯,导致中央政权孤立无助,自己的军队很难兵不血刃、进咸阳摘桃子。所以,分封还要搞。
  于是,他创造了“郡国并行制”,郡县、封国一起上,希望两全其美。
  但是,郡县是郡县,封国是封国,水乳难融,油性依旧,封国还是走上了背叛中央的老路。
  前154年,景帝刘启在位,吴王刘濞(音必)与其他六国群起反抗中央,这就是“吴楚七国之乱”。
  血缘注定败给权力。刘濞等人,和刘启乃是近亲。后者是刘邦的孙子,前者的老爸和刘邦是亲兄弟。亲吧,可是,再亲,矛盾还是要靠拳头解决。
  日期:2012-05-01 02:38:10
  No.57

  矛盾的起源,自然是刘邦把大片土地分给自己的亲戚。在其封国之内,封王有权有钱有军队。对于中央政府,封国分走了大量收入,在军事上也是个威胁,不除掉这些地方势力,中央的日子有点悬。
  具体到吴楚七国之乱,究竟是哪一方率先要求改变现状?很难说。毕竟,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取胜之后,中央政府说,战争的起因是封国反心日盛,中央削减其权力,招来反抗,中央被迫应战,云云。
  但这只是一面之词。有人考证,刘启养了很多儿子,每个都是皇子嘛,没有封地哪里行。但是刘邦爷爷大方,左分封一块,右分封一块,剩下的地方不多了。于是刘启看上了别人的封地,于是……
  无论谁主动,都不关紧。反正是权力的“自我加强”的本能大发作。一山难容二虎,又不是一公一母。
  这次是中央战胜地方,所以说人家是“乱”——其实,前者比起后者,只不过是合法性稍强,除此之外,也没有什么明显的道德优势。谁取胜,都可能——跟正义无关。

  同样,无论是谁取胜,中央还是要集权,地方仍然会抗拒。结果无外乎两个:中央成功,封国消失;中央失败,则维持现状,甚至改朝换代,或者帝国进入离散期。
  日期:2012-05-12 23:20:47
  No.58
  这是长期的斗争。景帝之前,文帝就开始有意识地削弱封国的势力。比如,某个封国的老大归天了,没有留下继承人,中央乘机将其收回。这种玩法很温柔,却可遇不可求。
  景帝继续想办法削弱封国。先找几个练练手,顺利。还没有继续动作,吴、楚等国已经反了——与其坐以待毙,不如铤而走险。想当年,刘邦把“天下”这么大的产业分给自己的子弟,一定很爽、很有成就感。他会不会想到,刘启、刘濞们很快将面对如此困境?
  到了武帝刘彻,消灭分封制的战斗已经渡过难关。温柔的“推恩令”来了,皇帝请客,封国的国王买单:以前,封国的太子独得其父遗产,也就是封地和地上的人。现在,封国的国王必须把土地分给自己所有的儿子。而且,土地上的收入虽然归封国,政治权力却由中央收回。皇帝的恩情普照之下,封国势力化整为零,化呀化,真的归零了。

  前脚分封,后手再改回郡县,就像钟摆,左一下,右一下,疑似回到了原点。千万生命,却已非正常消逝。草民如此,高干如此,或者皇帝亦如此。
  日期:2012-05-22 19:19:34
  No.59
  皇帝是国家的所有者,通常也是政策的决定者、受益者,则为此冒风险、付代价,合理。委屈的,是那些劳模。为皇帝服务,你情我愿,郞情妾意,也就罢了。但是,窝囊甚至是亲痛仇快地捐躯,没有人会愿意吧。
  这却似乎是法家的宿命。当年的商鞅、韩非如此,文帝时的贾谊、景帝时的晁错也差不多。
  贾谊以文学家名世,其实也是政治家。他很早就进入中央政府,担任顾问。出于政治敏感和对于中央的忠诚,他多次建议削弱封国的势力。但是锋芒太露,结果被人排挤,贬出京城,在三线城市混了几年,郁郁而终。
  晁错也是一门心思对付分封,有意无意地把自己变成了某些领导的挡箭牌。七国之乱就以“讨伐皇帝身边的坏人晁错”为名。景帝还真的处死了晁错,手段相当低俗,凶残当然也是必须的:骗到刑场立即腰斩。但是七国并不退兵,景帝大为悔恨——这个场景,像不像秦始皇(彼时还是秦王)和韩非的段子?在始皇眼皮底下,韩非被始皇的大臣做掉,始皇也悔恨了。跟真的一样。

  想来,景帝和始皇的心痛不会太久——所谓伴君如伴虎。虎者,吃人者也,怎么会有正常人的情感?
  景帝的运气还可以。没有退路了,真的和七国拼了,几个月之后,战争胜利结束了。此时,不知道景帝是不是真的后悔了:可惜了晁错,这个替罪羊,成本有点儿高……
  折腾过后,分封制的未来仍不明朗。皇帝们关心的,是自己的权力和安全。于是,郡县和封建的钟摆还要摇下去。
  日期:2012-06-03 11:49:28
  No.60
  第十六章成也舅舅败也舅舅

  说回到刘彻的身后事。继位者是刘彻的小儿子刘弗陵,昭帝,前87年-前74年在位。他被立为太子之后,他的母亲,据说,就被刘彻杀掉了。原因?简单来说,就是防备舅舅。
  舅舅不一定是那一个人,他代表外戚们。外戚干政,几乎贯穿了刘彻之前的汉朝历史:吕后上半场,窦后下半场。两姓外戚都是权倾一时。
  熬过窦太后的强大火力之后,刘彻继续任用外戚。不是他愿意这么做,而是因为,一个皇帝,除了自己同姓的亲戚之外,最容易接触到的、可信的人,正是这些外戚。
  如果皇帝足够强势,对外戚的应用得当,那么,这些娘家人也不完全是祸害。刘彻的卫后家族及其亲戚霍家就是好例子。两家中最著名、最有才能者,是两个与匈奴作战的将领:卫青、霍去病。牛人,不用解释了。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