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三国——告诉你一个可能闻所未闻的三国》
第32节

作者: 铲君山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3-05-05 19:26:37
  马谡个人死与不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以他的死稳定了军心,严肃了军纪。意思是你看,连老马这样跟丞相关系近的都斩了,我看谁还敢违反军纪;连老马这么亲的也能斩,丞相治军是多么的严明。同时,马谡挂了,所有的罪责都可以加给他了,领导本身就安稳了。我想,任何一个领导都琢磨得清其中的道理吧。
  日期:2013-05-06 07:49:18
  三/七,诸葛亮为何事必躬亲?
  西汉名相丙吉外出遇到一群人斗殴斗死了人,丙吉却不闻不问。部下感到奇怪。丙吉向前走,遇到人驱赶牛,牛喘气吐出舌头,丙吉让车队停下,让骑马的官吏询问:“赶牛走了几里路了?”部下认为丙吉在这两件事上前后处理的不合适:人斗殴死了不去管,而要管一头牛喘气。丙吉说,“百姓斗殴互相杀伤了,这是长安令和京兆尹的事,宰相不亲自处理小事,所以这不是我应当在道路上审问处理的;春天还不应该太热,而牛喘气,这就是时令节气失调了,恐怕对百姓生产生活有伤害,这是宰相该管的事,因此调查这事。”部下这才佩服丙吉顾全大局,能抓住主要矛盾,明晰自己的指责。

  诸葛亮的使节对司马懿说:“处罚超过二十板的小事丞相都亲自过问,每天能吃三四升。”司马懿说:“诸葛亮将要死了。”不久果然死了。国务总理亲自来管打板子这样的小事,和丙吉相比,诸葛亮要逊色不少。但是,司马懿知道这个道理,诸葛亮难道不知道?他当然也知道,但为什么还要这样?
  杨顒规劝诸葛亮说:“为治有体,上下不可相侵”。这是杨顒针对诸葛亮干预下级事物所说的。诸葛亮没有生气,反而承认自己错了,杨顒死后,诸葛亮还去哀悼。但是,杨顒的建议,诸葛亮没有采纳。“宁静以致远”,可见诸葛亮不是为了显示自己勤政而做那些繁杂的小事而使自己疲惫不堪。那么其中必有原因:正是因为诸葛亮的压力,实在太大了。
  当初,刘备卑微时,虽然他有做英雄的才能,却没有实力,因此屡屡挫败逃奔,客居荆州。由于他名气不大,归附他的人也很少。等到占据益州时,曹操势力很强,加上知人善任,人才争相归附曹操。刘备虽然也收罗了一些人才,但是和曹操的人才比起来,还是差了不少。蜀国无人统军,只好诸葛亮来统帅;无人理民,只好诸葛亮来管理;政治不平也是由诸葛亮来理平,国家财力不足也只要由诸葛亮来理财。任用李严,李严却违法乱纪;任用马谡,结果马谡不按他要求的做,导致功败垂成。蜀国到后期,已实在无人可用。诸葛亮不得已,才事必躬亲。

  大有作为的人,必须上有明君下有得力助手。刘备不是能够中兴的君主,而诸葛亮手下又没有能与之分忧的合适助手,因为诸葛亮是一个人在战斗,为其实现抱负而奋斗着。如果君主和大臣都能各为其用,那么诸葛亮还用得着关心哪些小事吗?
  诸葛亮为杨顒哭泣,实则也是在为自己哭泣吧。
  日期:2013-05-06 07:55:02
  但是,反过来想,国务总理放着国家大事不管,而要去管打二十板子这样的小事,又说明什么呢?
  假如你是某公司的CEO,某一天你要来抓清洁工扫地干净不干净的工作,你心里怎么想?你的下属看到了心里会怎么想?你的对手公司的CEO知道了心里会怎么想?这就是公司海啸的前兆!因为CEO都不去做本职工作了。领导是不需要越级去抓工作的,因为国家也好,公司也好,都有一套完整的体系来进行管理,人所需要做的就是各司其职,各自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下级员工也只需要对自己的主管负责,主管再对上级领导负责。就算上级领导下基层视察,也只是视察基层的负责人,不可能有三头六臂的功夫细化到具体每一个步骤。同时,领导下基层带给员工更多的不是鼓励,而是惶惶恐恐浑身不自在,这一点我想大多数朋友都深有体会吧。

  况且我也不认为领导的一两次下基层和亲力亲为就能使整个机器运转的更好。短暂的时间内,肯定是有效果的。但是长期的有效运营是这个团队整体硬实力的体现,而不是打一针兴奋剂的强化作用。如果没有一个有效的体制对整体进行管理,对个体进行规范,那么领导来了大家就都好好干活,领导一走,以前什么样,现在继续外甥打灯笼——照旧。而国务总理是有这个权力制定国家准则的。而武侯却把这么多大事放在一旁,实习一个下级军官的工作,实在唏嘘不已。我想,恐怕不止蜀国人不能理解,连司马懿都要“且喜且怜之”了吧。那么,只能理解为,这是国家海啸的前兆,因为国务总理已经开始“不务正业”了。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