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这样,李成梁的第三个儿子也倒了。李氏家族就此受挫,一蹶不振。
熊廷弼把四处逃散的百姓重新找回来,苦口婆心地劝大家留下来,盖房置地、恢复生产。把士兵召回军营,重新编制、训练、肃军令。筑城防、修兵器、建立防御体系。短短的几个月里,集兵十八万。还分别在清河、抚顺、三岔口(抚顺北)布防,这样努尔哈赤就不能随意从建州山林地区出来攻击了。除此之外,还派精锐小股部队去袭扰努尔哈赤的耕地与牧场。努尔哈赤被搞得疲于应付。
现在有很多的战略性游戏,在娱乐的同时也可以休会到战争的艺术,是很多军事爱好者的天堂。有几款即使战略性游戏很不错,比如帝国时代、魔兽争霸、红色警戒。这些游戏都是在特定的一地区内,提供一定兵源、金钱、矿资源等,花钱雇用农民采资源,有资源就可建立兵营、铁匠铺、城堡,还可以培训士兵、骑兵或更高级的士兵,随着科技的攀升,城防和士兵的级别也会变高。打仗时,可以根据操作者的意志排兵布阵进攻或防守。
我们可以想象的到,现在的熊廷弼与努尔哈赤就是在玩这种游戏,不过,他们玩的是现实的游戏,不能反悔也不能重新再来一局的可能。
那熊廷弼的方法真可以挡住努尔哈赤的进攻吗?
我们现在转回努尔哈赤的视角继续讲述。
在努尔哈赤一打下铁岭时,就开了大会,大会一致通过了继续攻打沈阳的决议。但是有一个人反对了,这个人就是李永芳。李永芳之前的意见都是对的,这次也没错。
李永芳说,大汗(努尔哈赤),前面我们一直打胜仗,除了将兵的勇猛外,还有敌军主将的无能,杨镐(前任辽东经略)、李如柏(前任辽东总兵)、马林(前任开原总兵)、李如桢(前任铁岭总兵)这些人在大明中都是些不会打仗的人,所以我们打胜很正常。但是这个熊廷弼不同,这可不是一般的猛人。不是我故意抬高他,辽东只要有他在,我们永远也打不下整个辽东。
努尔哈赤说:“李将军。那我们该怎么办呢?”
李永芳说了一个字“等”。
李永芳继续说,“熊廷弼这个以前来辽东做过事,我很了解他。他这个人做事太认真,所以会得罪人,再加上大明朝的很多人看不过他,所以这个人待不时间长。”
不得不说,努尔哈赤还是信任李永芳的。这一点是很不容易的,是问,哪一个领导可以在力排众议的情况去相信一个跳槽过来属下。李永芳也应该知足了。
努尔哈赤一等就是一年。
一年后,时机到了。
我们前面说熊廷弼的做事风格很特异,只管把事做好,不管得罪人。所以他的上司兵部与都察院的御史对他意见很大。
意见主要是哪些方面呢?
我们来分别说一下,先说一下兵部不满。在兵部的高级官员们看来,努尔哈赤才几万人就到处作乱,而熊廷弼聚集十几之众却不敢出兵攻打努尔哈赤。就这还工作态度不好,说一下吧,他熊廷弼脾气还挺大。
都察院的御史与熊廷弼早就有渊源,早在熊廷弼来辽东之初,他们就极力反对。现在更是骂声一浪高过一浪,主要是说熊廷弼不练兵,不进攻,没功劳。
虽然我喜爱熊廷弼,但客观地讲,反对熊廷弼的人们也不一定是错的,只因为熊廷弼不是一般人,也不会用一般的方法做事,所以人们不理解也很正常。不管谁对谁错,熊廷弼还是在一片遗憾声中下课了。
很多人替熊廷弼惋惜,假如熊廷弼为人处事再圆滑一点,不要得罪那么多人,也许熊廷弼和辽东将是另一种局面。但是,我认为,如果那样他就不是熊廷弼了,熊廷弼是一个刚直不阿的人,假如他向权贵和贪官污吏低头,每天谁也不得罪做个和事佬,那他就不是我所喜爱的熊廷弼了。
日期:2013-04-09 22:47:08
第二十八章 沈阳
公元1620年八月,万历皇帝死了,明光宗朱常洛即位。朱常洛一上来,第一件事就登基,第二件事就是找他爹万历去了(死了)。同年,天启皇帝上台,一上来就撸了熊廷弼。
新任命的辽东经略叫袁应泰,这个袁应泰做事很干练,不过那是他做政务的时候,对于指挥打仗可谓是一窍不通。
袁应泰来到辽东时,刚好赶上蒙古闹饥荒,有很多流民和要饭的前来逃难。袁应泰一看,这好啊,应该让他们留下,不然都跑到努尔哈赤那儿去了,那不是等于资敌吗。让这些人留还可以帮忙固防。
事实证明,袁应泰的确没有资敌,他的作法是通敌。因为那些放进来的人很多是间谍。
袁应泰一下就招进来数万人,分别安置在辽阳和沈阳。那些间谍真是想不混进来都难。
明军的一些官员、将军给袁应泰提意见,说招收的人又多又滥,恐怕还有间谍,为防不测,不如把这些人迁到其它地方去啊。袁应泰没答应。
这时的辽阳和沈阳的城内已经有很多金军内应,他们在不断给明军鬼子搞破坏的同时,还不忘做当地人的思想的工作。
怎么做的思想工作呢?
那就是努尔哈赤版的“迎闯王”。
“吃他娘,穿他娘。
开了大门迎汗王,
汗王来时不纳粮。”
其实这句是说闯王的,用到这里再适合不过了。
辽东的大明子民平时里受够了地主、官僚的剥削与压榨,再加连年战火、苛捐杂税等负担,老百姓早已怨声载道,经大金间谍厚抚之后,很多人倾向了努尔哈赤这一边。
公元1621年三月,努尔哈赤亲率八旗大军六万人前来伐明。命大军水陆同时进军,水路顺河而下,两路军直达沈阳城东七里处,安营扎寨、设立木城。
明军这边也是蓄势以待。他们在城外挖了深沟,铺上秫秸、再盖上土来做为陷坑。陷坑后面再挖了一条深壕,沿壕用木栅栏围上。在离城墙近的地方还挖了宽五十米、深两米的大壕。此外,还筑了拦马墙,墙的间隙留有枪眼,可以排列枪炮,并派了很士兵把守,与城上的城防兵前后呼应。
在早些时候,欧洲葡萄牙人去北京,听说辽东战局危机就说派兵来助战。后来,大明觉得葡萄牙兵人数太少,就没有让他们去,只是把他们的进口大炮都留了下来,送到辽、沈做城防炮。
从布阵来看,沈阳的防守不是一般严密。早几年,看过一部外国片子《特洛伊》,这部电影充分表了古代冷兵器城防战的情形,特洛伊的城墙几十米高,很难攀爬,城下骑兵、步战兵、盾牌兵沿城把守。敌人来攻时,盾牌兵可以防箭、防冲锋,步战兵可以出战,骑兵可以反冲锋、反击、追击,城上的弓箭兵可以射杀敌人后源部队。那一场战争经典至极,也是世界著名的战争之一。
相对而言,特洛伊的城防阵势与沈阳的城防阵势都差不多。可是特洛伊是一个被神化了的故事,就相当于我们中国的《封神榜》一样,电影中的情景也是当代导演根据自己的想法拍摄出来的;而沈阳之役是历史上真实的一场战争。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