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憾的是,陈子龙“扬长避短”的正确方针,尽管得到弘光皇帝的“充分肯定”,也表示采纳推行,但实际上没有得到什么结果,原因很简单——没钱。钱都被朝外的四镇和朝内的君臣挥霍光了,哪有闲钱给你造船划水玩儿?
谏言未被采纳,陈子龙并未就此罢休。此后,陈子龙又批判了弘光朝廷坐视河南、山东陷入权力真空而无动于衷的愚蠢行为。陈子龙认为,弘光朝廷如果不北上,错失良机倒在其次,最关键的是将彻底丧失在前明官绅中的地位和威望。陈子龙直言不讳地说:“天下豪杰知朝廷不足恃,不折而归贼,则群然有自王之心矣。”陈子龙建议由弘光皇帝朱由崧“御驾亲征”,率师北上,并提出了具体详细的进军路线图。
不出所料,这封奏疏依旧是石沉大海,杳无音讯。
除了陈子龙以外,同为科道言官的吏科给事中章正宸也对时局忧心忡忡。七月初二,章正宸在上疏中直言:“今日江左形势,视晋、宋为更难,当事者泄泄偷息,处堂自娱”,文臣忙着捞财,武将忙着私斗,到处都是一片暮气沉沉,乌烟瘴气。
章正宸认为,进攻才是最好的防守(进取不锐,则守御必不坚),弘光朝廷应该迅速发兵北上,与山东、河南、河北的官神“齐心协力,互为声援”。
但是,章正宸的正义之言不仅不被采纳,反而遭到马士英等实权派的忌恨,将他由言官改任大理寺丞,“实夺其言路”,章正宸愤而辞官。
八月十八日,陈子龙再次上疏:
“中兴之主,莫不身先士卒,故能光复旧物。陛下入国门再旬矣,人情泄沓,无异升平之时,清歌漏舟之中,痛饮焚屋之下,臣诚不知所终矣!其始皆起于姑息一二武臣,以至几百政令皆因循遵养,臣甚为之寒心也。”
次月,心灰意冷的陈子龙带着对弘光朝廷的无比失望,黯然去职。
弘光元年(1645年)二月,吏科右给事中陈燕翼在奏疏中写道:
“今奴、贼相持,胜负未决,中国之利正在此时,行间将、吏,不闻一筹一策,用间用奇,而但知张口向内添官索饷。”
对于一个政权而言,最大的危险不是愤青太多,而是愤青们深感多说无益,没有愤的激情了。
在陈子龙等人看来,弘光政权已经无可救药,失败只是一个时间问题。当然,这个时间不是由阎王决定的,而是由清廷决定的。
摸清了弘光政权的底牌,所谓的“和议”破产后,北京的多尔衮已经迫不及待地开始“磨刀霍霍向猪羊”了。
日期:2013-04-18 16:46:43
第四章 疑案
“逆袭”
崇祯十七年(1644年)十月,清军已经占据了河北、山东、山西大部及河南东部,轻而易举地将整个中原几乎全部收入囊中,多尔衮开始迈出统一全国的步伐。
多尔衮这个人,怎么说呢,要么太谨慎,要么太不谨慎。
在他看来,敌人只有两种:或者坚不可摧,或者不堪一击。李自成、弘光政权显然不是坚不可摧的,那就只能是不堪一击了。
于是,多尔衮打算一起收拾,毕其功于一役。
整套作战计划分为西线和南线两个部分,犹如两只有力的臂膀,准备将天下揽入怀中。
西线由靖远大将军、英王阿济格指挥,率一部分八旗兵主力及平西王吴三桂、智顺王尚可喜等部,经山西北部、内蒙进攻陕西,在夺取榆林、延安等地区后挥师向南,直捣李自成的老巢西安。
南线由定国大将军、豫王多铎指挥,率另一部分八旗兵主力及恭顺王孔有德、怀顺王耿仲明等部,渡黄河南下,夺取南京。
多尔衮以大清朝廷的名义发出檄文,将弘光朝廷定义为“伪政权”,并向普天下发布其“三宗罪”——不救援先帝、擅立皇帝、各镇拥兵虐民,公开表示不日将大举南下,剿灭前明余孽。
值此千钧一发之际,南京政权出乎意料地获得了一次转机——多铎接到多尔衮的新命令,刚刚渡过黄河便挥师向西而去。
这就奇怪了,多尔衮刚刚发布南征的命令,但多铎的大军刚过黄河,却又下达了新的命令,到底是怎么回事?莫非是多尔衮后院起火?不大可能!如果真是如此,应该命令多铎迅速返回北京才对,怎么又转而向西呢?
答案显然只有一个——退踞陕西的李自成一定在搞什么大动作!
在小说《亮剑》里,李云龙为了报仇救老婆,不经请示就擅自率部围攻平安县城,将晋西北搅成了一锅粥。八路军总部百思不得其解,后来通过侦听鬼子的通讯,听到对方反复提到“平安县”这个地名,方才恍然大悟。
用一个时髦的网络词语来形容,这叫做“逆袭”。
李云龙的“逆袭”是小说,李自成的“逆袭”则是现实。清军在通讯中反复提到了一个地名——位于今天河南省西北部济源、焦作一带的“怀庆府”。
十月十二日,改变整个时局态势的怀庆战役爆发。李自成集结了分散在河南西部及陕西一带的残余兵力,对怀庆府的清军展开大规模攻势。清怀庆总兵金玉和几乎全军覆没,府治沁阳县被大顺军重重围困,危在旦夕。
接到沁阳的求救报告,警觉的多尔衮发现情况不妙。李自成既不是坚不可摧,也绝非不堪一击。所谓的敌人,原来还有一档叫做“死缠烂打”。多尔衮原以为,李自成的大顺军已成强弩之末、惊弓之鸟,只会龟缩在西安附近,等着阿济格前来收拾残局。没想到,李自成凭借一群残兵败将、散兵游勇,竟然还敢在中原搞“逆袭”,这问题就比较大了!
一个小小的怀庆府,为什么会引发清军统一策略的重大调整呢?
如果清军继续执行原定作战方案,已经“打了鸡血”(完成兵力集结)的李自成完全可能趁阿济格尚未到达西安、多铎已经南下的空隙,横扫河南、山东,威逼京师,再给多灾多难的北京来一次“城头变换大王旗”!
清军虽然不是豆腐捏的,但这个推断并非危言耸听。清军兵力有限,如果不是吴三桂、尚可喜、孔有德、耿仲明等明军的倒戈,多尔衮要统一全国,实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此时,阿济格、多铎带走的部队,基本上是清军的全部家当。
绝大部分主力都出远门了,河北、河南、山东等地必然兵力空虚、防守薄弱。如果李自成率大军前来,凭借不久前的统治基础,轻而易举便能让黄河流域短期内易主。
大顺军一旦“重出江湖”,占据堪称“天下中枢”的河南、山东,清军将陷入完全被动的局面:
——西线,从大漠钻出来的阿济格风尘仆仆,可以顺利拿下同样空虚的西安。但是,南面的张献忠已经在四川站稳了脚跟,即便他打死不出剑门关,清军也不得不防。
——南线,多铎南下与弘光政权的几十万军队交火,北面又是风头正劲的大顺军,多铎大军就成了一支与北京失去联系、面临南北夹击的孤军。
形势一旦对清军不利,难保吴三桂、尚可喜、孔有德、耿仲明这些靠叛变起家的“投机分子”再叛一次,捞取“光复江山”的政治资本。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