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黄密码——中国人的前世今生 (世界上第一部真正的中国历史)》
第11节作者:
冰原极光
正是通过暴力,使中国古代社会不断整合融合,实现了从文化的多源到文明的一体。所有的大的帝国都是暴力的产物。亘古未有的蒙古帝国是蒙古骑兵打下来的。大英帝国曾经统治地球表面四分之一的陆地,显然不是因为英国女王长得漂亮,也不是因为英国人的音乐好听,坚船利炮锻造了大英帝国。
酋长管辖地的面积不会很大,因为这种政治存在是因为暴力,所以其面积取源于作战半径。控制领土面积的关键在于酋长武装的作战半径。由于武装人员人数较多,食物是无法通过狩猎来补充的。战士只能自己带着粮食,他们背着粮食能够走多远,这个距离除以二就是作战半径,超过这个半径就长鞭莫及了。随着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军队的作战半径渐渐加大。比如采用逐级传送体系,分段运粮,一人从一级的粮库送粮草,然后再二人把粮草从二级的粮库送到一级粮库,再四人把粮草从三级粮库送到二级粮库,依次类推。这种方法在汉武帝的时代使用,结果是一个作战人员需要十四个运送粮草的人员,取得对于匈奴的胜利付出了三代人的积蓄和全国一半的人口。
上图 史前战士形象
下图 史前大酋长形象
5000年前,中国人口大约在400万到500万之间。 当时中国大地上的形态非常像欧洲殖民者闯入时的非洲。中国大地上没有国家,只有一块块或大或小的酋长领地。酋长领地之间因为血缘和经济原因或战或和,纷争不断。
窃贼统治的确立,破坏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酋长使大多数人变得卑屈、顺从。那些不甘屈从的人,总是立即受到酋长的惩罚。在非洲的乞力马扎罗山下的村子里,村民见到大酋长都要立即绕到酋长背对乞力马扎罗山那一面向酋长下跪,酋长则把自己的左脚抬高到与村民的头同高的位置,以示尊贵。而不行礼者,就会被家中长辈毒打。所以,文明使人扭曲一部分天性变得驯良,通过舍己从人,克己复礼,来形成大的社会,使自己成为社会一员。
1930年代,一位荷兰殖民官走进印尼殖民地的一间屋子里。当时屋子里有两批人,一批是已经开化的印度尼西亚人,另一批是未开化的新几内亚人。印度尼西亚人一见荷兰殖民官,立即全都起身恭恭敬敬地站着;而新几内亚人则毫不在意地继续坐着。印尼人告诉新几内亚人,见了长官,弯腰驼背,是表示尊敬的恰当方式,可是,处于村落社会的新几内亚人回答:“我们是人,人总是腰杆笔挺的。”
在新几内亚人之间,不存在打躬作缉的情景。本地人之间没有尊卑之分,人们过的是一种自由的生活。那里没有酋长、政府和官僚,当地人对荷兰的统治完全没有概念。这些新几内亚人的社会状态非常接近中国的仰韶古人,他们都是桀骜不驯的,谁也当不了他们的主子.
荷兰官员在印度尼西亚,统治的是一个有等级制度、有阶级差别、已知道统治者的权威和权力的社会。在印尼,荷兰人取代了土著们曾经的本地主人,被当地人当作新主人看待。中国古城时代(龙山时代)的居民的社会状态与此比较接近。
当人口逐渐变多的时候,如何确定群体的秩序就变得非常重要。这就要订立各种规则,使人知道自己在人群中的角色和地位,以及自己应尽的义务。只有建立社会秩序,订立社会规则,才能理清人群里的矛盾,挖掘人群的团队潜力,实现社会分工。而古城时代龙山文化各人群无休止的战乱,更让秩序的产生成为中原各族的共识。
每一种文化里都有要聚合成文明的内在动力的,但是这种动力只有得到技术支持才会成为现实。也就是青铜和车。聚合人群,制定规则,确立社会分工,形成各类社会组织从而建立国家机器。也就是学者常说的阶级的出现。其实,通过阶级来形成各种社会组织,来确定国家机器,来形成社会分工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而暴力是古代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
良渚、陶寺、神木这些史前的酋长管辖地最终都走向了灭亡。当时良渚、陶寺、神木的生产力水平与印第安玛雅人大致相当。它们灭亡的原因是因为这些酋长管辖地都处于石器时代,在物质方面极度匮乏。而人们的欲望会不断增长,从而与生产力的差距越来越大,从而最终使整个社会崩溃,使这些文化走向灭亡。
文明是否出现,是酋长管辖地和国家的主要差别。那什么是文明呢?文明就是物质不再贫乏。文明国家在没有外来侵略的情况下,是可以支持自己不断发展的。所以,良渚、陶寺、神木这些灭亡的文化还不是文明。
日期:2013-06-26 21:08:36
5.被遗忘的史前中原大战
4100年前~4000年前的中国大地上,酋长管辖地星罗棋布。与周边的良渚、陶寺和神木这些史前大城相比,中原地区远为落后。未发现当时中原有超大规模的中心遗址,而且中原各地的陶器风格等方面表现出很强的地域差异,文化的版块相当破碎,说明当时中原的人群是高度分裂的,还没有形成统一的社会。而且中原地区因地处中国中心,周边的各种文化都在向这个地区渗透。
在河南嵩山东南麓,方圆百里的范围内,最少有两种文化、三个酋长管辖地在这里争霸。这里发生的历史与后来的夏国的建立有很大关系。王城岗、瓦店、古城寨三个古城是这三个酋长管辖地的中心聚落。王城岗遗址和瓦店遗址属“王湾文化类型”,人们做饭的炊具是陶罐和陶鬲;而古城寨属于“煤山文化类型”,人们做饭的炊具是陶鼎。后世用金属铸造的鼎来象征王权,很可能与这一时期的历史相关。
王城岗、瓦店、古城寨三座古城面积都在30万平方米左右,人口都不过几千人,与良渚、陶寺、神木等相比逊色得多。三座古城都位于河流附近,彼此间的平均距离 40公里,三个城址都控制着一个扇形聚落群结构,三座古城并不在所属聚落集团(酋长管辖地)的中心部位,而是偏于一侧,处于扇心位置。这种结构是在长期激烈对抗的局面下形成的,以超越聚落群的社会组织存在为前提条件。三个聚落集团之间有明显的遗址分布的空白区,形成隔离地带,表明这些酋长国是各自独立的并互相争斗。以石箭头为典型的武器的出土数量非常多,石箭头的尺寸很大,形状上多棱角以增加杀伤力。在三座古城里发现了几十个埋着人骨的“奠基坑”,有的遗骸完整,有的身首分离。这些死者中既有成年男女,也有儿童,应是在战争中掳掠来的战俘。
4000年前嵩山脚下的这场“三国演义”,我们还无法还原它的太多细节。我们只知道,没有秩序一盘散沙的社会必然走向分裂和野蛮,整个社会面临同归于尽的危险。此时,人们会呼唤一个最硬的拳头,使社会有轴心地运转,走向秩序。而三个酋长管辖地的纷争,最终也以一个“最硬的铁拳”的出现而收场。
三座古城池忽兴忽灭,存在时间都很短,先后衰落。最终,在距离古城寨遗址仅仅7公里的地方,崛起了一座新的古城——新砦。新砦古城统一了三个酋长管辖地,新砦成为新的统治中心,为这场中原大战划上了句号。新砦与以往的中原城邑差异明显。它更大,100万平方米的新砦是中原地区首次出现大型城池;它更实用,抛却方正的规制,利用天然地形营建其防御设施;它内部更分化,聚落内成员的社会等级差别很大。登封王城岗、禹州瓦店、新密古城寨等酋长管辖地衰落后,新砦集团异军突起,鼎盛一时。在古城时代的尾声,新砦古城始终是个奇怪的存在。当它走向兴盛时,其他龙山城邑已经衰落甚至废弃。逐鹿之群雄一蹶不振,新砦集团开始傲视中原。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