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司农官秩中两千石,主管全国(除皇室外)的财政和税收,并掌管设在京城的国库和粮仓;曹操执政的时候,大司农还掌管全国的屯田事务(各屯田官均受大司农管辖,具体见下文典农中郎将部分)。
郡国在四季的第一个月(正月、四月、七月、十月)的初一,必须向大司农上交记有本地税收情况的账簿;如果郡县没有征收到额定的钱粮,大司农会将郡县拖欠朝廷的数目详细地记录在册。靠近边境的郡国,如果请求朝廷调度钱粮,必须先上报给大司农,大司农再根据各郡国的详细情况,调度资源以互相补充各自的不足。以上两点是由大司农直接负责,而其它的任务则由大司农的下属负责。
大司农的前身为周朝时的太府下大夫,秦朝时更名为治粟内史(韩信刚投靠刘邦的时候,被封的官职就是治粟内史),西汉景帝后元年(前一四四年)更名为大农令,汉武帝太初元年(前一零四年)更名为大司农。魏西晋皆有大司农一职,东晋哀帝时被并入都水使者,晋孝武帝时复置。北齐时大司农的官署被更名为司农寺,大司农被更名为司农卿,后隋唐宋皆为司农卿,元朝为司农(司)卿,明初时将司农寺(司)并入户部,大司农一职也就此消失。《宋书·百官上》:“大司农,一人。丞一人。周则为太府,秦治粟内史;汉景帝后元年,更名大农令;武帝太初元年,更名曰大司农。晋哀帝末,省并都水,孝武世复置。
一八八年左右,张驯为大司农。张驯于初平中年(一九一、一九二年左右)在大司农任上去世。《后汉书卷七十九·儒林列传上》:“张驯字子鉨……光和七年,征拜尚书,迁大司农。初平中,卒于官。”
一九二年左右,士孙瑞为大司农。《裴注三国志·魏书六》:“(士孙)瑞字君荣,扶风人,世为学门。瑞少传家业,博达无所不通,仕历显位。卓既诛,迁大司农,为国三老。”
一九五年左右,朱儁为大司农。同年,朱儁被郭汜强行留在军中作为人质,之后他因为气愤所以发病而死。《资治通鉴第六十一卷》:“汜留杨彪……大司农朱儁、将作大匠梁卲、屯骑校尉姜宣等于其营以为质。朱儁愤懑发病死。”
一九五年,张义为大司农。同年,张义被李傕等人所杀。《资治通鉴第六十一卷》:“傕等复来战,奉等大败死者甚于东涧。光禄勋邓渊、廷尉宣璠、〔璠,孚袁翻。〕少府田芬、大司农张义皆死。”
一九九年,郑玄被曹操征为大司农。不过,郑玄在赴任途中就称病还家,他一生之中并没有真正地当过官。
二一三年左右,王邑为大司农。《裴注三国志·魏书一》:“秋七月,始建魏社稷宗庙。天子聘公三女为贵人,少者待年于国。献帝起居注曰:使使持节行太常大司农安阳亭侯王邑,赍璧、帛、玄纁、绢五万匹之鄴纳聘,介者五人,皆以议郎行大夫事,副介一人。”
日期:2013-06-27 18:55:43
大司农下属:
1.大司农丞:一人,官秩比一千石,大司农官属,为大司农的副官。《后汉书·百官志三》:“丞一人,比千石。”
2.大司农部丞:一人,官秩六百石,大司农官属,掌管帑藏(帑为收藏财物的府库,帑藏即国库)。西汉汉平帝时,十三州每州都有一大司农部丞,负责劝课(劝导、鼓励)农桑;东汉光武复国后全部被撤除,只留下了京城中的大司农部丞负责国库。《后汉书·百官志三》:“部丞一人,六百石。本注曰:部丞主帑藏。”
3.太仓令:一人,官秩六百石,主管太仓。太仓是设在京城之中的大粮仓;郡国通过运河输送到京城的粮食,全部都储藏在太仓之中。太仓令手下有丞一人,官秩三百石,其余属吏九十九人。《后汉书·百官志三》:“太仓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主受郡国传漕谷。丞一人。”
证明太仓为京城之中粮仓的史料;《汉官仪》:“逮至文景,国家无事,家给人足,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腐败而不可食。”《资治通鉴第六十一卷》:“自四月不雨至于是月,谷一斛直钱五十万,长安中人相食。(汉献)帝令侍御史侯汶出太仓米豆为贫人作糜,饿死者如故。”
一八八年左右,赵韪担任太仓令。同年,赵韪弃官跟随刘焉入蜀。《资治通鉴第五十九卷》:“董扶及太仓令赵韪皆弃官,随焉入蜀。”
4.平淮令:一人,官秩六百石,主要负责官府所织造的纺织品地买卖,以及对官府的纺织品进行染色。平淮令手下有丞一人,其余属吏一百九十人。《后汉书·百官志三》:“平准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掌知(通织)物贾(贾为买卖的意思),主练染,作采色。丞一人。”
5.导官令:一人,官秩六百石,主要负责舂御米(舂;把东西放在石臼或乳钵里捣掉皮壳或捣碎。御米;供宫廷和朝廷使用的粮食),以及制作干粮(干糒,可能为军队使用)。导官令手下有丞一人,其余属吏一百一十二人。《后汉书·百官志三》:“导官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主舂御米,及作干糒。导,择也。丞一人。”
6.典农中郎将、校尉、都尉:三职皆无定员,典农中郎将官秩两千石,典农校尉官秩比两千石,典农都尉官秩六百石。凡是有军屯或者民屯的郡县,都设置典农官(中郎将、校尉、都尉);典农官职能类同于太守、县令。《后汉书·百官志三》:“注魏志曰:‘曹公置典农中郎将,秩二千石。典农都尉,秩六百石,或四百石。典农校尉,秩比二千石。所主如中郎。部分别而少,为校尉丞。’”如今的三国志抄本中并没有上面引文中的话,可能为在传抄的过程中有所佚失。典农中郎将、校尉、都尉属下皆有司马一职。
证明典农官从属于大司农的史料。《三国志·魏书十二·司马芝传》:“(司马芝)后为大司农。先是诸典农各部吏民,末作治生,以要利入。芝奏曰:“王者之治,崇本抑末,务农重谷……今商旅所求,虽有加倍之显利,然於一统之计,已有不赀之损,不如垦田益一亩之收也。……今诸典农,各言‘留者为行者宗田计,课其力,势不得不尔。不有所废,则当素有馀力。’臣愚以为不宜复以商事杂乱,专以农桑为务,於国计为便。”明帝从之。又《裴注三国志·魏书九·曹爽传》注《魏略·桓范传》:“桓范为大司农,谓爽弟羲曰:‘洛阳典农治在城外,呼召如意。……而大司农印章在我。’”证明典农官不从属于郡国的史料。《裴注三国志·魏书十五》:“(贾)逵疑屯田都尉藏亡民,都尉自以不属郡,言语不顺,逵怒收之,数以罪,挝折脚,坐免。……魏略曰:逵前在弘农(贾逵当时领弘农郡太守),与典农校尉争公事,不得理,乃发愤生瘿。”
置典农官的起因和始末。汉末,由于连年的战乱和饥荒,各诸侯的粮草都十分短缺。《资治通鉴第六十二卷》:“袁绍在河北,军人仰食桑椹。袁术在江淮,取给蒲蠃,民多相食,州里萧条。”连向来富庶的冀州和淮南都是如此,其余各地可见一斑,曹操的势力当然也不例外。所以建安元年(一九六年),羽林监枣祗建议曹操在各州郡设置屯田;曹操采纳了枣祗的意见,他任命枣祗为屯田都尉,任命骑都尉任峻为典农中郎将,让这两人在许县周边一带设置屯田。《资治通鉴第六十二卷》:“羽林监枣祗请建置屯田,曹操从之,以祗为屯田都尉,以骑都尉任峻为典农中郎将。募民屯田许下,得谷百万斛。”屯田的效果十分显著。《三国志·魏书十六》:“是时岁饥旱,军食不足,羽林监颍川枣祗建置屯田,太祖以峻为典农中郎将,〔募百姓屯田於许下,得谷百万斛,郡国列置田官〕,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官渡之战曹操之所以能击败袁绍,和屯田制的成功大有关系。屯田官于魏元帝咸熙元年(二六四年)十月被司马昭废除,各典农中郎将、校尉皆被改为当地的太守,各典农都尉被改为当地的县令、长。《三国志·魏书四》:“丙午,命抚军大将军新昌乡侯(司马)炎为晋世子。是岁,罢屯田官以均政役,诸典农皆为太守,都尉皆为令长。”另,从上面的引文也可以看出,置屯田官的郡国应该不置太守,而典农中郎将、校尉、都尉之分,也只在于郡县的大小。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