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观点是:孔子在世时的思想、学说并不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一点点,当时他的思想、学说相当庞大,我们现在看到的《论语》什么的只是孔子思想、学说的一小部分。证据也是有的:孔子活了这么大年纪,难道说过的话加起来只有一部《论语》?很显然,我们现在知道的儒家思想是经过后世的儒士删改的,就像当年孔子删改经典一样。
有另一件事可以做一个对比:基督和孔子有相似之处,他们在世时都不得志,都被统治者厌恶,但离世后确都被尊为圣人。我学过的中学课本里有明确的表述,现在的基督教和基督在世时的说教有根本的不同,是经过基督的弟子及其他信徒修改过的。既然是这样,那我们为什么不能说儒家的经典也是经过后世修改过的呢?
儒家又被称为儒教,就是说儒家也是一种宗教。但在我们看来儒家和佛教有明显不同:儒家没有最高神,也没有天堂地狱,也没有灵魂说,怎么会是一种宗教呢?我想了又想,认为儒教是一种变异的宗教,或说,儒教是一种以世俗形式表现出来的宗教。儒教并不是没有神,它的神就是皇帝;并不是没有神职人员,神职人员就是各级官员;并不是没有天堂地狱,天堂地狱就在人世间。儒家的这种思想极大迎合了封建统治者的口味,所以被尊为官方思想。
那么,孔子在世时为什么官方都讨厌他呢?我认为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孔子要求诸侯都崇拜周王,这恰好就是诸侯的一块心病,谁理他?二是孔子在世时宣传的理论和现在我们见到的儒家理论不一样。关于这一点,我们同样也可以参考一下基督教的变迁。现在的基督教的根本教义应该是信仰上帝和基督的人死后可以进天国。事实上,如果我们仔细一想就会发现,这一教义与基督所说是截然不同的。《圣经》上记载的基督的说法是:天国近了,你们应当改悔。
问题是,“天国近了”这种说法会引出让世俗统治者不满的后果。假如设定的天国来临日期是三十年,三十年到了以后应该怎么办?一般是有两种方法。一是号召信徒自杀,如外国的圣殿教;二是号召人们争斗,把人间建成天国,岁在甲子,天下大吉。无论是哪种方法,都是当权者不能容忍的。当时的官员是这样评论基督的:“这人说了僭越的话了。”这个评论的其实含义是“这人有不臣之心”。基督被判处死刑的根本原因也在于此。后世教徒要想传播教义,就必须先改变教义。这么一改,就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教义。这么一改,世俗政权也就接受了。
我猜测,孔子的思想也就这样被修改的。当然,历史早已过去,我们永远也无法知道当年发生了一些什么。但是,从残存下来的一些只言片语中,我们似乎可以得到一些有关事实的启示。
古文里有一句话:子不语乱力怪神。很多学者把这句话翻译成:孔子不说乱、力、怪、神这四件事。我认为,这种翻译是错误的。
我认为,这句话应该翻译成:孔子不说(也就是不崇拜)那些比较乱的力、比较怪的神。也就是说,乱力怪神是两个词,不是四个词。
首先我们从语法上来研究一下。乱力怪神这四个字中比较容易翻译的是怪神两字,无论把它们译成一个词还是两个词都是可以的,如果说孔子当年不喜欢谈论怪异的事和神仙,也是很正常很可信的事。但把乱和力两个字分开翻译就无论如何也说不通了。“乱”字尚有一点点的理由,但“力”字何罪之有,值得孔子如此大动干戈?力字在现代是个中性词,在古代也不是贬义,为什么就得罪了孔子遭到封杀?难道这个“力”字是什么权高位重者的忌讳?那也太不可了不是?如果我们一口咬定孔子当年不谈“力”,只怕我们自己的内心深处都不敢相信自己。
古人还有一个记载,说孔子是“敬鬼神而远之”,这句话透露出两个信息,一是孔子承认鬼神的存在,二是孔子不信仰这些鬼神。如果我们把乱力怪神译成四个词,那就明显和“敬鬼神而远之”这句话相矛盾——孔子不说怪和神的话别人怎么知道他是敬鬼神而远之的?孔子肯定是说过自己对怪和神的看法,别人从他的话里才能知道他对怪神的态度。所以说,怪字和神字是一个词,不是两个词。把“子不语乱力怪神”和“敬鬼神而远之”两句话结合起来,我们也就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孔子不说的只是那些“乱力”和“怪神”,至于不乱的力和不怪的神,孔子还是说的。
我认为,孔子是有神论者,而且是一神论者。“子不语乱力怪神”的真正意思应该是:孔子认为人和其它生命可以产生神通,但这种神通是唯一的至高神赐与的,人和其它生命都应该信仰至高神,不能认为自己的神通是自己本来就有的,也不应该去崇拜除至高神之外的其他神灵。如果有神通而不信仰至高神,那么神通就是“乱力”,如果崇拜其他的神灵,就是崇拜“怪神”。
我的这个结论有点反传统是吧?如果有证据证明我说的不对,我可以承认我的结论错误。
一神论在当时很可能是一种少数人的信仰,大多数的人更喜欢万物有灵论。孔子当年辛苦周游,很可能也有传教的意思在内,但由于社会大环境实在是太恶劣,所以孔子的传教没有任何进展。事实上,孔子的传教是极其失败的,失败到什么程度呢?他的学生们都不太信仰这种宗教,至少他的学生们不敢公开地说孔子有这种有悖于当时社会传统的宗教信仰,只能用两句表面似乎相矛盾的话来暗示孔子的宗教信仰。以至于孔子叹气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事实上这句话也可以理解为“传教不成功,我还是到海外发展吧”。或者也可以理解为“传教不成功,尚需到海外深造”。
孔子传教不成功,一方面是因为当时的社会大环境所致,另一方面也有孔子自身的原因。孔子很可能是不具备良好的修行资质,没有修炼出神通,单凭嘴说很难打动当时的人。我们可以看到,每个宗教的创始人都有特异功能,这是他们传教的有效工具。孔子显然没有神通,他的失败也在情理之中。
说到了孔子及其传教的失败,我认为不能不说一说当时的社会总体环境。
当时的社会是一个剧烈变革的社会,这是举世公认的一个事实。但问题是,社会为什么发生了这么大的变革?我认为,社会是以自然为基础的,只有当自然发生了根本性改变时,社会才会随之发生剧烈的、根本性的变革。当时的自然环境发生了什么样的根本性的改变呢?
我先来问几个问题。
一、现代社会存在的基础其实就是石油,这样说有错吗?
二、古书《山海经》上通篇都是些哪儿产金银玉石,古人记这些做什么?
三、什么叫“礼崩乐坏”?这礼和乐到底是些什么东西?为什么要崩坏?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