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黄密码——中国人的前世今生 (世界上第一部真正的中国历史)》
第21节

作者: 冰原极光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3-07-05 20:29:18
  5000年前的中国社会处于酋长管辖地阶段,大致上与美洲的玛雅、印加、阿兹泰克等印第安人社会相当。任何一个酋长管辖地社会本身有不断地向文明国家升级的动力。但如果没有“关键技术”的支撑,酋长管辖地必然会升级失败,社会崩溃而成为失落的文化,而无法成为文明。比如,玛雅社会升级失败,在中美洲的丛林里留下了众多玛雅神庙。中国的良渚酋长国也升级失败,留下了良渚古城和无数的精美玉器。

  稍有学识的网友都懂,有一些营养是人体无法在体内自己合成的,作为营养源需要从外部补充。只有营养均衡全面,人体才能健康。而“关键技术”就好像人体的营养。一个民族如果能够独立地发明“关键技术”中的一种,就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不可能有哪一个民族把那些关键技术全部发明出来。这也就是说,不可能有哪一个民族,在完全独立的情况下,发展起自己的文明。只有那些热衷于对外进行文化交流的民族,才能发展起文明, 并使文明不断向前进步。

  玛雅人发明了文字,但是缺少其他文明要素。印加人能加工天然金属,但是同样缺少其他文明要素。而狭窄的中美地峡妨碍了玛雅人和印加人的文化交流,切断了彼此的联系,令他们无法掌握对方社会的先进技术。而茫茫大海又隔断了玛雅人、印加人与欧亚大陆的联系,使他们无法得到“世界岛”上的技术。玛雅文化和印加文化就好像缺少“营养”的孩子,无法充分发育而成为文明。
  所以,中华文明起源的“本土说”和“外来说”都不那么正确。“交流说”才是符合逻辑又符合事实的理论。这种交流既有本土与外界的交流,也有本土内部的交流。
  养蚕纺丝起源于中国的某一地区,然后扩展到全国。水稻起源于长江流域,后来传到黄河流域;谷子起源于黄河流域,后来传到了长江流域;养鸡业起源于云南,后来传入北方;养猪业起源于华北,后来传遍全国。而又有小麦、高粱等境外作物的传入,和马牛羊等境外牲畜的传入。正是这些境内和境外的文化交流,最终使中国六畜兴旺、五谷丰登、车马喧嚣、钟鸣鼎食。使中国人成为东亚第一个“开化”的民族。

  “关键要素”传入中国后,至少对中国史前社会产生了以下影响:
  ——创造大量物质财富;
  ——使财富快速流通和分配;
  ——强化社会秩序。

  这些影响使中原人口能够在较小的范围内大量聚集,让城市开始出现。从而为各种社会组织的出现提供基础。可以使社会财富大量增长,使物质不再贫乏,从而使有闲阶层出现。有闲阶层是精英文化的创造者。比如:琴棋书画、诗词歌赋、诸子百家等等。
  只有青铜和车轮出现,才会出现真正的城市。而城市是文明的载体。在狩猎时代,一个狩猎团体只能有30人左右,而且要不断地流动;到了村落时代,一个农业村落可以有500人定居,人口稍多就要到别处去开荒建新村落;而到了古城时代,由于有了社会组织的分工,一座古城堡可以住3000人;到了文明时代,由于有了马车和青铜,一个城市可以住5万人以上;到了中古社会,由于有了贸易和货币流通,一个城市可以有几十万人口;而到了现代,随着汽车等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一个城市可以有2000万人口。

  在中国,4000年前的“文明化”与今天的“现代化”有相似之处,都是受到境外的强烈影响。但需要注意,今天的现代化使中国人与西方人在心理性格上的差距不断缩小。而4000年前的“文明化”时期,西亚地区精神层面的东西从未进入中国人的灵魂。东亚的精神文明是由本土中国人自己创立的。关键技术的传入,使中国人能够按照自己的方式发展起自己的思想文明。这实际上放大了东西亚之间在心理层面的差距。后世佛教等文化的传入,才提供了缩小这种差距的机会。

  文化交流虽然很微弱,却释放出了巨大的能量,对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蝴蝶效应。东方民族迅速掌握许多新技术。新技术就像落进中国的火星,点燃了东方文明的火炬。当这种能量释放殆尽以后,东亚进入了与西亚相同的文明阶段。这就是为什么整个欧亚大陆的各个文明兴起的时间大致相同,仅仅稍有早晚。
  4000年前,中原社会很像解放前云南、四川那些土司们统治的土邦,分为上百个小型的势力范围,互相攻伐,彼此挟持。当时的中国没有向心力,显得一盘散沙。关键技术给史前的中国社会提供了一个轴心,使中国的统一变得可能。这就是为什么青铜最初在中国多用作礼器,用来铸造鼎、爵等象征权利和等级的器皿。而马车只用于战争。而这些技术在西亚主要用作日常生活的各种工具,用于改善民生。

  用一句话来概括中国的史前历史就是:两万年前从南向北,五千年前自西向东。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