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有一个叫裴行俭的,在吏部任职,这个人善于相面辨人,看到脸能够知道这个人的命运,了解行为后就知道这个人的未来。他见到著名文士苏味道、王剧,就说:“二位将来都会执掌朝廷大权。”结果,两人以后都担任了宰相。又有一个李敬玄非常称赞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才学,认为当世无两。这个裴行俭却这样评价四杰:“王勃等人虽然有才,但都性格浮躁,喜欢炫露才华,哪是享受高爵厚禄的样子?只是杨炯还算沉静些,可以担任县令一类官职,其余的都不能善终。”
唐高宗麟德初年,官员刘祥道奉旨巡行关内,考察吏治民风。王勃给刘祥道写了一封信,毛遂自荐,信中展示了他雄姿英发的少年气质。刘祥道读了后,很是赏识,就上表朝廷,推荐王勃这个少年英才。当时选拔人才的社会机制还是相当健康合理的,真的有些海纳百川的气概,没有什么潜规则,向官员推荐自己,不要送什么金银珠宝类的礼品。现在的社会风气搞得大大的腐败不堪了。高宗皇帝看了刘祥道的奏折后马上就召见了王勃,金殿对策,王勃引经据典,侃侃而谈,高宗龙颜大悦。当时王勃还不满二十岁,就被授予朝散郎的官职,可以说是少年得志。他才华横溢,文思敏捷,朝廷每有庆典大事,他都能写出精美的颂文,一时间声名鹊起,皇子沛王听说了,就把王勃请到自己的府中,让王勃干文字秘书,替他做些专门的著作工作,同时修撰《平台秘略》一书。
日期:2011-06-01 10:07:02
这时的王勃可以说是春风得意,踌躇满志了,他的朋友杜少府去蜀州上任,心里有些不痛快,他把朋友送到大路时,勉励小杜好好努力,总会有光明的前途。并且写了一首传诵千古的诗篇送给这个小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俱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多漂亮的诗篇,多潇洒的离别!难怪后人在分别的时候,常常用“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来互相勖勉。
但王勃的卓越才能也只限于诗词文章方面,在政治方面嗅觉实在很差,甚至可以说是比较弱智。所以没有多久就惹祸了,他写了个叫什么《为沛王檄英王鸡》的什么文章。事情是这样的:大家知道男孩子天性好斗,喜欢打仗的游戏,当时诸王子们也没有什么《帝国时代》、《魔幻世界》之类的电脑战略游戏好玩,只有玩斗鸡、斗蟋蟀等玩意儿。王勃一时动了童心,竟替沛王写了一篇声讨英王鸡的檄文。王勃这篇文章不过是写着好玩的搞笑文字罢了,纯粹的找乐子。唐高宗见了却大怒,因为他马上想起宫廷内的许多血腥事件来。他们兄弟间为做皇帝明争暗斗多年,父皇李世民更是踩着兄弟的鲜血登上帝位的。兄弟阋墙,正是唐朝当时的敏感词,王勃偏偏哪壶不开提哪壶,不经意间揭开王室的这块旧疮疤,这还了得!幸亏是在唐朝这种还算开明的朝代,要是放在后来文字狱盛行的时候,王勃有十个脑袋也砍没了。虽然没有被砍头,但是,他被赶出了沛王府。
这是他仕途上第一次蹭蹬,王勃心里非常懊丧,可是,命运这个东西,实在是自己做不了主,厄运接踵而来,又出了件窝藏一个犯了死罪的的官奴,后来怕事情被官府知道,就把这个官奴杀掉了。当然这件事也有人认为是别人陷害王勃:既然为了救这个官奴,那为什么又把他杀死呢?总之,一个人太锋芒毕露、恃才傲物总会得罪许多人的。这事出了以后,帮他的没有,落井下石的可能倒不少,因此王勃就倒了大霉被下狱,按律当判极刑,恰好遇到大赦,他的罪被赦免了,然而官却是做不成了。
这时候,他的朋友薛华在长安实在混不下去了,准备远行,他深有同感,洒一把泪后,写了一首赠诗:
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
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
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
诗满是凄凄惨惨,早已没有当初写《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那种昂扬奋发了,有判若两人的感觉。其实,“自古才命两相妨”,才子俊彦的命运往往凄惨的时候多些,顺风顺水的时候少些。
流浪在京城里时间长了,却一事无成,王勃不由得思念家乡来。《山中》是他一首著名的五言绝句: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宋玉《九辩》开端四句说“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慄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分送将归”。从此,文人对秋天就特别敏感,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里特有的“时女伤春,志士悲秋”的内容,这首诗写客中逢秋,因见万木凋零而触动家乡之念的情感,和《九辩》这几句相似。后来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的思想感情与此诗相似。
王勃在一个深秋的日子里,独立长江岸边,面对缓缓东流的长江之水,心有所感,似乎万里长江也被悲哀凝固一般,再也不像春夏季节里那样汹涌澎湃,滔滔东流。而自己远离家乡多时,长期留滞在外,然而一无成就。你看,连那些飘飞的黄叶也随着在太空里打了几个转后,仍然落到生养它们的泥土上,人呢,不是更加应该回归故土吗?
小草恋土,故人怀乡,王勃当然也不例外。值得称道的是,在这首诗里,诗人运用秋未的萧瑟景象强化了作客在外的旅人的悲感。公元675年,唐高宗上元二年,王勃出发了。他要去交趾探望他的父亲。
日期:2011-06-02 17:18:21
然而,他怎样也想不到,此去的途中,正有一场盛筵,静静等待着他的惠临。农历的九月九日,民间称之为重阳节,历来的传统,在这一天,亲朋好友往往结袂而行,登高庆祝。这个风俗,三国时已经有了,曹丕在《九日与钟繇书》中就说:“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王维诗中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指的就是这回事。另据《帝京景物略》记载:“九月九日,父母必迎女归宁,食花糕,亦曰女儿节。”
节逢双至,洪州都督阎伯屿举行盛大酒会,招待属员及相关官儿。他早就安排好女婿事先准备好了文章,想在宴会上露一手。巧的是,这个恃才傲物的王勃正好赶上这个宴会,虽然没有请帖,但是,恰好有人介绍他做个陪席。他就不揣冒昧,喜滋滋的去凑热闹。在宴会上,阎都督组织写作比赛,写得好的人可以得重奖。这就像今天某些比赛一样,有潜规则,大奖早就内定好了。他要借这出好戏,让女婿吴子章大大地露一手。他的女婿也通宵未眠,煞费苦心、搜肠刮肚构思出了一篇妙文,只等今天背诵给大家听。
关于这段故事,冯梦龙《醒世恒言》里敷演出一个神奇的故事,叫“马当神风送滕王阁”说的是重阳节的前一天,王勃去交趾看望父亲的路上,来到马当,遇到大风船不能航行,这里距离南昌尚有七百多里,原本是无缘“躬逢盛饯”的,夜里忽然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江神告诉他说:“我助风一程。”于是一夜的光景,赶了七百里的水路,这才得以“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这当然是后人的附会,然而,谁又愿意去破坏这故事的美丽呢?
重阳节,阎都督举行盛大酒会,滕王阁上,热闹非凡。忽然,烟波中,缓缓驶来一叶小船。“吱扭,吱扭”伴着悦耳的橹声,渐渐的,已经能够看清:船头上,站着的是位书生,二十六七岁年纪,身着一袭青衫,手拿一把折扇。晃悠着,小船靠岸了,书生掸一掸身上的风尘,踩着一跷一跷的木板向岸上走来,上岸的瞬间,书生似乎迟疑了,但只是略一犹豫,终将脚踏上了青石砌成的堤岸。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