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客观地说,崔颢最好的诗应该是乐府诗,而不是格律诗。他的《长干行》组诗写得特别淳朴,脱尽书卷气。我们说,一个人有书卷气,那是值得敬佩的,但是,诗歌里充满书卷的腐气,文绉绉的,就没有浓厚的民间气息了。而崔颢的《长干行》之所以好,就在于用朴素的言语,写出朴素的情感,读起来使人感到亲切、自然,尤其是前两首: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
同是长干人,生小不相识。”
一位健康、纯朴的船家女,独自驾着小舟顺流而下,她觉得孤单、寂寞、还有点无助,要是有个同伴该多好啊!恰好后面一个小伙子也驾着船儿来了。要知道,在河面上航行,难得会有两个年轻人相遇,也许听到对方说话的声音,姑娘内心激动地停下船来,向另外一只船上的小伙子发问:“你家住在哪里啊?我家住在横塘。停下船来向你问一下,也许咱们还是同乡呢。如果真的,那可以便结伴同行了。”
在茫茫河面上航行,难得遇到一个熟悉的人,更何况年龄相近的人呢。因此,姑娘听到小伙子说话那熟悉的乡音,油然产生爱慕的情愫,就主动上前攀谈,但女孩子毕竟羞涩的,所以她用“或恐是同乡”掩盖自己问话的真正目的,其率直活泼与聪慧狡黠表现得非常细致到位。
小伙子显然是一个特别敦厚朴实的男子。他规规矩矩地说:“我家也住九江边,由于经常在江上走动营生,虽然也是长干人,只是从小常不在家,所以彼此不相识啊!”
看来,这位船家女找到了同伴,孤寂的旅途,有了几分乐趣。以后的事态发展,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崔颢以白描的手法,朴素的语言,抓住了人生偶遇中的戏剧性的一幕,描述了一对虽是同乡却从不相识的年轻男女的戏剧性的相识过程,又通过两个人的来往问答,含蓄蕴藉地表达了他们之间的向往爱慕之情。从诗里,我们明显看到作者继承了南朝民歌的遗风,风格素朴真率,内容干净健康。作者用笔收放自如,曲直尽妙,对人物心理的刻划细致入微,生动活泼。读后,一幅青年男女江上偶遇图就栩栩如生地出现在我们面前。。
李白的《长干行》似乎名气更加大一些。“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已经成为中华语言宝库里最长用的成语了。其实,比较起来,春兰秋菊,各有其妙,不必轩轾。
日期:2011-07-07 16:24:48
回答一个网友的提问。
问题:李白与王维为什么没有往来?
答:李白与王维年纪相若,经历却不同。王维进入仕途早,长期在朝廷为官,性格沉稳,不喜广交朋友,只与裴迪、储光羲等诗酒唱和。也就是说,他是一个并非爱动的朋友,他是正儿八经参加考试走进仕途的,在朝廷里诗名早著。而李白相反,一生都在玩,广交天下豪杰,整天醉醺醺的,最讨厌科举,终生没有参加考试。严格地说,李仙人只是个草根阶层的人物。
所以,在天宝元年之前,两人没有交集。
天宝元年,李白由于道士吴筠的推荐,被征召到朝廷,一时显贵无比。大概王维很不喜欢李白当时那种傲气,所以,也就不主动去与老李攀交了。王维自己说:“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所谓“万事”,李白到朝廷后的种种表现,大概也在其中吧!
“峣峣者易折,皎皎者易污”,王维是深知其道德,而李白太天真,不懂得这话包含的真理,在朝廷里锋芒毕露,最后还是栽了。而王维尽管被俘,关在敌营里,却仍然吟诵怀念朝廷的诗篇,所以,他做了俘虏却没事。呵呵!
两人的人生观决定了他们永远不会成为朋友。
日期:2011-07-07 16:32:49
回答一个网友提出的问题。
问题是:李白与王维为什么没有交往?
答:李白与王维年纪相若,经历却不同。王维进入仕途早,长期在朝廷为官,性格沉稳,不喜广交朋友,只与裴迪、储光羲等诗酒唱和(后来还有孟浩然),都是些喜静不喜动的文人。也就是说,他是一个并非爱动的朋友,很早就参加考试,正儿八经走入仕途,在朝廷里诗名早著。
而李白相反,一生都在玩,游历名山大川,广交天下豪杰,整天醉醺醺的,最讨厌科举,桀骜不逊,终生没有参加考试。所以,在天宝元年之前,两人没有交集。
一个奉公守法,一个离经叛道,这样,两人怎么能够相交呢?道不同,不相与谋啊!
天宝元年,李白由于道士吴筠的推荐,被征召到朝廷,一时显贵无比。大概王维很不喜欢李白当时那种傲气,所以,也就不主动去与老李攀交了。王维自己说:“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所谓“万事”,李白到朝廷后的种种表现,大概也在其中吧!
“峣峣者易折,皎皎者易污”,王维是深知其道理,而李白太天真了,不懂得这话包含的真理。两人的人生观决定了他们永远不会成为朋友。
日期:2011-07-08 20:00:28
15. 《登金陵凤凰台》与《黄鹤楼》的官司
后人李白写《登金陵凤凰台》,是因为虽然心中佩服崔颢的诗,但不愿甘居崔后,他决心写出一首比崔颢更牛气的诗,气气那些傻乎乎跟在他后面称赞崔颢的人,我们的诗仙到了建康后,登上金陵凤凰台,放眼四方,豪兴激荡,《登金陵凤凰台》便脱口而出: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诗写完了,他倒算了,却忙坏了那些好事的人们,大家纷纷评述:李白这首诗与崔颢相比,究竟哪一首写得好啊?
一千多年了,争论不休。
先说前四句吧,古代一些评论家认为崔诗似乎不着力气,信手写来,现实夹带着神话,飘忽而有神韵,令人遐想不断;而李白起句疲弱,不及崔作之有气势。但元朝著名诗人、诗论家方回却说:“此诗以《凤凰台》为名,而咏凤凰台不过起语两句,已尽之矣。”(《瀛奎律髓》)所谓尽之,就是说崔诗用四句写黄鹤楼的今昔,而李白用两句就将凤凰台的历史和现状写完了,比较之下,李诗言简而意赅。
苏东坡说过:“作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他写的《水龙吟·和章质夫杨花词》,如果你拿它当作赋杨花的词来读,此词一定不及格,因为词里有几句写杨花的?如果每句都写杨花,绝不说到别处去,这就可知作者不是一位合格的诗人。第三、四句看起来与凤凰台没有多少关系,但正是诗人站在台上所见所思,跳脱了对凤凰台的单纯描绘,转入对历史兴亡的感慨。高台上举目四顾,望着这历史名城在苍烟夕照中,几许思古幽情从心头产生:昔日孙权、东晋南朝在这里建立政权,前后达三百余年,现在到哪里去找这些历史的陈迹呢?当年的吴宫幽径,已被荒草湮没,晋代的官僚也都钻到土馒头里去了,成了后代盗墓人最爱的东西。历史为什么这样无情?
李白喜欢探索历史,借此引发对人生的哲学感喟。使作品内涵更加厚重。很明显,李白这四句要比崔颢的容量大得多,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驾驭语言的非凡能力!
日期:2011-07-09 16:02:32
再说后四句。颈联都是描写所见之景。可以说各有千秋。但是李白笔下所描绘的画面更加阔大,更加雄浑,更加动人心魄。不信,你可以仔细玩味,“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都是诗人在黄鹤楼上所看见的实景,“汉阳树”并非远观所见景物,而“芳草萋萋”更是近景;但是,“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呢?一仰视,见青山妩媚,直入云表;一俯视,看江水滔滔,把白鹭洲一分为二。读者随着诗的描写视角不断改变,眼前的色彩也随之变化,青山白水,多美啊!你们说,究竟哪句写得出色啊?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