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湾常常往来于吴楚间,被江南清丽山水所倾倒,并受到当时吴中诗人清秀诗风的影响,写下了一些歌咏江南山水的作品,《次北固山下》就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篇。尤其其中“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得到当时的宰相张说的极度赞赏,并亲自书写悬挂于宰相政事堂上,让文人学士作为学习的典范。由此,这两句诗中表现的那种壮阔高朗的境象便对盛唐诗坛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直到唐末诗人郑谷还说“何如海日生残夜,一句能令万古传”,表达出极度钦羡之情。
但是,这首诗,在唐代就有了两种不同的版本。
殷璠《河岳英灵集》云:“湾词翰早著,为天下所称最者,不过一二。游吴中,《江南意》云:‘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诗人以来,无闻此句。”
这首诗,从唐代传流下来,一开始就有两个文本。除了中二联只差一字外,起结二联,完全不同,连题目也不同。这是研究唐诗的人都感到兴趣的。
日期:2011-07-04 16:19:46
天宝年间,国子生芮挺章编选了一部同时代人的诗集,叫做《国秀集》。此书一共选录了诗二百二十篇,王湾这首诗也在内,题作《次北固山下作》。过了十年,丹阳进士殷璠也编了一部当代诗选,题名为《河岳英灵集》。此书一共选诗二百三十四首,都是开元、天宝年间的名作,王湾这首诗也被选进了,但题目却是《江南意》。同时的书,选的又是同时代的作品,两个本子文字如此不同,这是极为少见的。后世人选录这首诗,有人用芮本,有人用殷本,对于这首诗的体会和解释,也就不同。
殷璠《河岳英灵集》里题目是“江南意”:
南国多新意,东行伺早天。
潮平两岸失,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从来观气象,唯向此中偏。”
芮挺章《国秀集》里这首诗的题目叫“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两首诗比较一下,也是很有趣的。
王夫之评第一首诗,说:
的是江南风景,非特语似,抑亦神肖……别本作“客路青山下……”不但蹇拙
失作者风旨,且路由青山,舟行绿水,是舟车两发,背道交驰矣。北固,江间一卷
石耳,安所得青山外之有路邪?颔腹二联取景和美,了无客路之感。“乡书”“归
雁”,其来无端,“洛阳边”三字凑泊成韵。此必俗笔妄为改窜,窃取少陵“戎马关
山”、崔颢“日暮孤舟”之意割裂补缀而成。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说:
“两岸失”,言潮平而不见两岸也。别本作“两岸阔”。少味。
沈德潜这一说法非常有道理。请读者朋友想以想,“潮平两岸阔”是什么样的情景?潮水暴涨,使江面格外开阔;而“潮平两岸失”是指潮水已经涨到极限,连江岸也不见了。比较一下,优劣分明!可是,我不知道为什么现在许多选本都选“潮平两岸阔”?也许有他们的道理。
颈联是盛唐名句。王湾的诗名,全靠这一联,垂于不朽。海上已涌出一轮红日,这边还是残夜;江上已有春意,而旧年还未过完。这是说江南春早。两个动词“生”和“入”都用得灵活。“生”字还比较平常,“入’字却非经过苦心锻炼不能想到。他用的是倒叙句法。不说腊月里已有春意(可能这一年立春在腊月),而说春意进入了旧年。殷瑶说这两句是“诗人已来,少有此句。”又说:张说作宰相的时候,曾亲手写了这首诗,贴在政事堂中,教人学习。
日期:2011-07-05 15:24:20
版本不同,这是整理古籍常常遇到是情况,编者应该择善而从。
施蛰存在《唐诗百话》中指出:
这两个文本,不但题目不同,连起结二联也绝然不同,因此我们可以断定不是被别人改了诗题,很可能是原作者一诗二用。初稿也许是“江南意”,写北方人初到江南所见的景色。起联作正面叙述:南方有很多新的意思,趁大清早就开船东下。接下去两联就描写江水,海日和早春。在北方人看来,这些都是新意。这个“意”字,现在文言里似乎已没有这样用法,但在口语里却还存在。我们看到好风景或新鲜事物,常常说:“有意思”,就是这个“意”字的注解。最后一联说:向来我看过各处地方大自然的美景,只有这里是非常特别的。这个“偏”字,在现代语文中已没有这样用法,但在唐代却是一个普通状词。岑参的《敦煌太守后庭歌》结句云:“此中乐事亦已偏”,又孟郊《边城吟》云:“西城近日天,倍禀气候偏”,都是同样的用法。“偏”字本来有不正、欹侧的意义,大约唐人引伸而有独特,别致的意义。
笔者深以为然。
日期:2011-07-06 16:33:08
14.放荡公子写好诗
崔颢,唐玄宗开元年间进士,官至太仆寺丞,天宝中为司勋员外郎,死于天宝十三年。这个人有些无赖,娶妻子一定要选择美女,玩了一段时间,稍微有些不如意,就把她休掉,另外再娶,这样连续三四次,因而被许多人耻笑。《唐诗纪事》称他“少年为诗,意浮艳,多陷轻薄,晚节忽变常体,风骨凛然。一窥塞垣,状极戎旅,奇造往往并驱江、鲍。后游武昌,登黄鹤楼,感慨赋诗。及李白来,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那首举世闻名令李诗仙也低首的《黄鹤楼》究竟包含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让我们来读一读: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馀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名为七律,开头四句实是散句,一气贯注,道出自己登临之由:歆慕名楼奇传,欲一览全景。传说古代仙人王子安曾乘黄鹤过此,又传说费文伟登仙驾鹤于此而去。诗即从楼的命名之由来着想,借传说落笔,以无作有,说它“一去不复返“,带有岁月如流、仙人早去,世事茫茫的深沉感叹。后四句写登楼所见所感。晴朗春日,放眼西北,汉阳草树,历历在目;鹦鹉洲上,萋萋满眼。天地是多么地廓远苍茫!一轮夕阳斜斜地挂在西边,令人感到有些凄凉。啊,我现在站在这黄鹤楼上,而家在何方?万里长江,烟波茫茫,怎么能够看到自己的故乡呢?真是关山难越,诗人的心头升起了一股浓浓的乡愁!
故乡,永远是诗人心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
诗前四句似歌行,信笔抒写,不拘形式,恰如野马奔腾,而后四句铢锱悉对,如城池屹立,森严巍然,是典型的七律体。就内容来说,以楼的传说开始,具有一种飘忽的神韵,而后眼前所见,又是阔大实在,变虚为实,最后抒情,道出思乡情绪的浓烈。思乡这一千古主题在这里并不伤感,读者被诗里阔大的景象所感染了。
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挥洒,不拘格律,这样的七律只有崔颢写过,所以格外珍奇。也因为看中了这一点,李诗仙才为之拜服。要知道,李白最不喜欢被诗律所缚,崔颢这首诗前四句完全是行云流水,不受格律束缚,这种体式正合我们的诗仙之意,所以他十分喜欢,甚至佩服!以后他虽然多次来过黄鹤楼,但决不写登临此楼的诗了,从中可以看出诗仙虽然有时非常傲慢,但在诗歌创作上,他是真诚谦逊的。
哈哈,诗仙也佩服了,谁再说什么呢?后人就跟在李白屁股后面称赞不已,严羽在《沧浪诗话》认为它可为唐人七律第一,明里称赞这首诗,暗里还是赞扬李白慧眼。明代的胡应麟泼了他一头冷水:“太白生平不善俳偶,崔诗适与契合,严氏因之,世遂附和。”(《诗薮》)(“善”字应作“喜欢”解。)
但是,假如由于李诗仙的佩服,后来者纷纷群起而效之,都如崔颢那样,前四句不循章法,那七律诗就没有格律了,变得一塌糊涂,崔颢作为始作俑者,就会落得千古骂名,幸亏后来的人们写七律时大多循规蹈矩。所以,崔颢这首诗才“物稀为贵”。
日期:2011-07-07 14:59:44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