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谁的诗?王之涣的《凉州词》啊!也是选到《唐诗三百首》中的。这下王之涣就高兴了,王之涣站起来对两人说,怎么样,你们两个乡巴佬,我难道是瞎说的吗?
三个人哈哈大笑。那些歌女看见这边三个人笑得好开心,就跑过来问,三位先生你们为什么这样高兴啊?
他们自豪地说,你们刚才唱的诗都是我们三个人写的。哎呀,那些歌女说,真是有眼不识“神仙”!众歌女一起过来朝他们行礼,邀请他们一起过去喝酒,大家都很愉快尽欢而散。
这个故事说明什么呢?就
说明在盛唐的时候,社会上面最流行的歌曲,受到人民群众普遍欣赏的作品,就是诗,你诗写得好,你的名声就非常大,你就非常受民众喜爱。
“旗亭画壁”的故事发生在盛唐时期,盛唐时期唐朝经济发达,国力强大,百姓安居乐业,又因为统治阶级的提倡,整个社会都重视诗歌。到了中、晚唐时期,唐朝由盛转衰,社会生活不再那么浪漫、热闹,那么,这种整个社会都喜爱诗歌的风气,还能延续下去吗?
当然,在薛用弱的眼里,王之涣的这首诗是最佳的。至于唐代七言绝句的优劣,历来有诸多说法。明代的李于鳞,以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为唐人绝句第一。王世贞以王翰的“蒲桃美酒夜光杯”为第一。清代的王渔洋以王维的“渭城朝雨挹轻尘”,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王昌龄的“奉帚平明金殿开”,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为唐人七绝最佳作品,而且说:从此以后,直到唐末,也没有人能超过这四首。施鸿保也举出“秦时明月”、“黄河远上”二诗为唐人边塞名作:“意态雄健,音节高亮。情思悱恻,百读不厌。”可知这几首诗之为唐代七绝的神品,已是众口一辞的定评。
但是,高适那首诗却有些煞风景,他本是为哀悼朋友写的,为什么这个歌女傻乎乎在酒席上唱这诗呢?多不吉利啊!
日期:2011-07-17 16:30:25
还有一个故事,传说晚清时慈禧太后命一个大臣为她的一把折扇上书写这首诗,因为这个大臣是书法家,书法在当时非常有名。大臣不敢怠慢,一笔一画精心书写,哪知漏掉了一个“间”字,这还了得,是杀头之罪啊。那个大臣吓得汗毛都竖起来了。反复思考,突然灵光一现,他把句读重新点了一下,就上朝复命去了。慈禧一看,大怒:怎么把王之涣的诗写错了?这位大臣马上不慌不忙地奏道:“老佛爷,我觉得 王之涣的这首诗太呆板,大家都熟悉,现在我变通了一下,将它改成了一首词,这样意境没变,但韵味却大大增加了。”慈禧太后仔细一读:
黄河远上,白云一片。
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
杨柳春风,
不度玉门关。
慈禧反复诵读,觉得真的别有风味,于是大喜,重重地奖励了这个大臣。也许,只是民间传说,不足为据,但足以证明此诗的巨大魅力。
另外,关于王之涣的这首诗的第一句还有不同的版本,我们可以讨论一下。
日期:2011-07-18 18:03:09
19.登鹳雀楼的作者之谜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略微喜欢一点诗词的人都知道,这首诗是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对这一点我从小学到大学从来没有怀疑过。老师这样说,我也这样教给学生。
这首诗长期以来作为王之涣的名片而流传千古,连没有上学的小伢儿也会背诵,影响之大,不言而喻。但是,它的作者真的是王之涣,还是后人张冠李戴,硬把这首诗的著作权加到王之涣的头上?
《登鹳雀楼》最早见于《国秀集》,署名为朱斌。《国秀集》成书于唐玄宗天宝三年(744),芮挺章选录,楼颖作序。书中同时选有芮挺章、楼颖两人自己和朱斌王之涣的作品。书中入选作者是按年辈先后排列的。“进士楼颖”排在卷中王维、万齐融之后,崔国辅之前。显然年辈较芮挺章为长,故芮氏请他作序。“处士朱斌”、“进士芮挺章”、“王之涣”在卷下。他们是同时人,其著录应该可信。朱斌诗仅此一首,王之涣录有《凉州词》等三篇。谁诗谁作,两者清清楚楚,一目了然。
但是到了北宋司马光的《温公续诗话》里,却说得比较模糊了:
唐之中时,文章特盛,其姓名湮没不传于世者甚众。如河中府有王之美、畅
诸诗。畅诗曰:“迥临飞鸟上,高谢世人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王诗曰: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二人者,皆当时贤士所
不数,如后人擅诗名岂能及之哉!
这里,“白日依山尽”篇作者成了王之美。
而《梦溪笔谈》的作者沈括(1031-1095)去又是一种说法:
河中府鹳雀楼唐人留诗者甚多,唯李益、王文奂、畅诸三篇能状其景。
诗的作者又成了王文奂。而到《文苑英华》中此诗作者却成了王之涣。《文苑英华》虽开始编于北宋太宗时李昉等人,接近前代,但错讹极多,且随意妄改,几经周折,到南宋孝宗时又命周必大等人重新校订,直到宁宗嘉定四年(1204)才刻板问世;上距《国秀集》成书已四百六十年,距司马光、沈括也已一百五六十年。
清初修《全唐诗》时,当时的编者也难以决断究竟该写谁的名字,于是《登鹳雀楼》同时收入于朱斌、王之涣名下,诗的末句朱诗作“更上一重楼”,王诗作“更上一层楼”。其后沈德潜编《唐诗别裁集》、孙洙选《唐诗三百首》,都把“白日依山尽”归为王之涣作。由于这两部书特别是后者的广泛流传,因此这首诗当作王之涣的作品差不多家喻户晓,而朱斌却湮没无闻了。
这种讹传始于《文苑英华》,强化于《唐诗别裁集》与《唐诗三百首》。以后选本无不以为王之涣诗。时至今日,我们似乎不再应该以讹传讹了,把它的著作权应据《国秀集》归还朱斌。
朱斌,据《国秀集》作者排列顺序,知为唐玄宗时人,《国秀集》称之为处士,就可以断定他在芮挺章编这部书的时候没有进入仕途。但司马光、沈括等人所记必经亲见目验,司马并录了诗的原文,他们的记录也应该不误。那么,究竟怎么一回事呢,需要我们做出合理的判断:可以这样推想,诗为朱斌所作,可能有个叫王之美或者叫王文奂的将这首诗题写在鹳雀楼上,后人看到后就记录下来,这样,著作权就变更了。
因《国秀集》与《登鹳雀楼》的作者生活在同一时代,所以它的可信程度比晚几百年的司马光、沈括等人的笔记更高,何况司马光、沈括他们谁也没有说这首诗是王之涣写的。所以,今天我们应该把诗的著作权归还朱斌,以免以讹传讹,长久流传下去。
日期:2011-07-19 17:29:31
20.孟浩然以诗讽玄宗
孟浩然(689-740)在盛唐诗人中算是老大哥了。他比王维、李白都年长十几岁。现在我们都认为他是隐逸诗人,其实并非如此。他并非只是一介书生,也爱好骑马击剑,有一颗献身国家的雄心。从《送朱大入秦》这首诗里可以看出他志在天下的襟怀:
游人五陵去,宝剑直千金。
分手脱相赠,平生一片心。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