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伍子胥逃难过江,身无分文,就解下宝剑送给渔夫,剑上有七星北斗文,价值千金。孟浩然的朋友朱大去长安,长安五陵少年多豪纵游侠之士,朱大此去,不可无剑。所以老孟解下自己最喜爱的宝剑赠送给好朋友,以壮行色。古人佩剑,决非仅仅是装饰,弱不禁风的书呆子是不会佩剑的。因此,我们可以知道,孟浩然决非泛泛之辈,不仅是赋诗能手,而且豪气干云,有侠义之风。
张九龄任荆州长史时,老孟写了一首诗给老张,希望他能够推荐推荐,混个一官半职。诗就是有名的《洞庭湖上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浑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可惜那时候的老张遭到李林甫的排挤,已经失势,丞相做不成,只好干一个什么长史,地位低得多了。他爱莫能助,老孟就没有机会了。
开元后期,他到京城参加科考,几个举子聚集在一起吟诗作赋,竞相比试。大有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架子。孟浩然却静静地坐在那里,听这些朋友们高谈阔论,不禁暗笑。那些好汉们所吟的诗都浮泛空洞,拾人牙慧,没有真才实学,竟然还想科举及第,这简直是做梦!
孟浩然望着秋雨后的夜空,长空如洗,一抹淡云拂过银河;尽管秋雨已停,梧桐树依然滴沥。忽然老孟捻须而起,高声吟道:“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
一下子语惊四座。所有举子全都撂笔,站了起来,对这个貌不惊人的孟先生肃然起敬。大家说,我们也不必再比试了,即使写得在好,也比不上这两句了。
于是,孟浩然的大名传遍京城,连玄宗皇帝都知道了。
可惜这么好的句子却只有两句,老孟没有继续吟下去,成为一首完诗。多遗憾啊!虽然老孟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最终却没有考上进士,心里未免有些凄凉和牢骚。老朋友王维留他散散心,他一想,也好,可以散散心,就答应了,于是在王维那儿玩了一段日子。
日期:2011-07-20 20:17:04
一日,孟浩然正与王维聊天,门子突然慌慌张张地来报告:万岁驾到。这下子孟浩然尴尬极了。一介草民,是没有资格随便见到天子的。如果天子来了,也应该马上回避。但是,仓猝中,回避到哪儿呢?王维忽然想到自己床底下可以躲一躲,就委屈老孟了,让他躲到床底下去。
躲到床底下,孟浩然这下子够狼狈的,但是没有其它办法啊。
玄宗来后,发现王维的桌几上有茶杯、果盘等招待客人的东西,就问王维:“谁在这里啊?”王维不敢隐瞒,就启奏皇上,说我的朋友孟浩然今天来看我。因为他没有功名,所以不敢见万岁爷。
玄宗问王维:“孟浩然的大名我早有耳闻,是一个才子啊,现在他在哪里?我想见见他。”
王维一听大喜,马上伏在地上说:“请皇上赦免臣的欺君之罪,刚才万岁来之时,我让孟浩然躲到我的床底下了。”
玄宗一听,哈哈大笑,说让他起来吧。现在不是在朝廷上,不要什么繁文缛节了。
孟浩然灰头土脸地从床底下爬出来,叩见皇上。玄宗大喜,说:“朕早就听说卿家大名,闻名不如见面。现在请你做一两首诗让我欣赏欣赏。可以吗?”
孟浩然应试落第,心里正窝着一团气,听到玄宗这样说,他就不假思索地吟道: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北阙”指朝廷,意思是现在我再也不想做什么美梦了,穿上官服,向朝廷上书,那是下辈子的事。现在只好回归南山,到我的破庐里去。是我没有才能,所以被英明的圣主您抛弃,身体不好,连朋友都疏远了我。眼看头上白发一天天增多,马上又要过年了。人生能有多少岁月啊。
老孟呀老孟,你聪明一世,懵懂一时,这首诗万万不能这样写啊:
它得罪了老朋友王维。王维心里,暗想,我什么时候疏远你?你居然说“多病故人疏”,难道我还招待不周吗?
更是得罪了万岁爷。你自己运气不好,没有考中,怪谁啊?你居然责怪朕抛弃你,说话要凭良心,此话从何说起呀?
这时候的孟浩然心情悲凉得极点,满腔悲情,无处发泄,现在统统倾泻出来,什么都不管了。他说自己长久地睡不着,夜里,面对着外面松树、月光,心里感到格外空虚,不知道今后的路怎样走。
当然,这里我们也应该肯定一下玄宗。一个普通老百姓,面对至高无上的君王,公然写诗发泄心中的不满,说你不用我,朋友们也疏远我,所以我要回去了!这岂不是冒天下之大不韪,狂妄之极?但玄宗只是说声:“你自己不想做官,而我什么时候不用你啊?”你看,他不急不怒,平心论理,度量竟是如此之博大,怎么不使天下群英争相敬重而投奔呢?在一个充满自信的帝王身体力行之下,必然会产生许多充满自信、昂扬奋进的人们,也必然造就一个以昂扬奋进为主流思想的时代。生活在这样的时代里具有崇高理想的诗人,用自己的诗歌书写着这个时代的精神,也用时代的精神来书写自己的人生。特别是那些驰名于世的大诗人更能互相尊重,惺惺相惜,奖掖后进。也许正因为这样,唐诗才会在中国历史上大放异彩!
由于皇上的胸怀宽广,唐代没有文字狱,孟浩然能够侥幸得归南山。如果在文化大革命时期,不扣顶“攻击伟大领袖,对现实强烈不满”的帽子,判个无期才怪哩。
日期:2011-07-21 19:33:21
20.王维的两次幸运
王维(701-761),字摩诘,太原人。从小就刻苦读书,年纪轻轻就满腹诗书,而且书、琴、棋、画无所不精,是个全才。十六岁的那年,他离开家乡,去长安求仕。先在岐王府里做事,非常勤勉,深得岐王的喜爱。后来,他就请求岐王在他参加首都举子考试时出一把力。岐王眉头一皱,说没办法了,今年的状头被公主下预定了。
当时虽然参加考试的人都要凭自己的真才实学才能有可能录取,但是,如果你先找了一个大人物做靠山,那么,成功的概率就大大提高,特别是前几名,都是让那些找到门路的人预先定下来了。那年,玄宗皇帝的妹妹玉真公主已经替一位举子打了招呼,定下张九皋为榜首头名,看来王维想得第一名的愿望必然落空了。王维有些不甘心,怎么办?王维知道公主和岐王关系很好,就也想托岐王帮助他走公主的路子。岐王看了看王维,相貌清雅,精通音律,同时文采斐然,这样的年轻人公主一定会喜欢的。事情成功与否,就在于王维的运气了。这样岐王导演了一出精彩的千古趣闻:
岐王带着王维去公主府中拜访公主,在公主酒宴上,岐王对公主说:今天我请到一个丝弦妙手,能够弹一曲高山流水。公主一听大喜,就让岐王让歌手上来。王维就抱着琵琶来了(呵呵,王维这出场的情形好像是白居易笔下的琵琶女噢),公主见王维“妙年洁白,风姿郁美”,长得挺潇洒的,就问岐王:“此是何人?”岐王答:“是一个擅长音乐的奇男子。”随即,王维丰神俊朗,应手挥弦,大弦小弦丁冬作响,乐声哀婉凄切,动人心魄,公主不禁沉浸其中,曲了,公主问王维:“此曲何名?”王维起身回答:“郁轮袍”。公主听罢,极口称赞:“好听,好听,美极了。”
这时候,岐王站起来对公主说:“此生不仅精通音律,擅奏琵琶,而且就文章而言,恐怕全大唐没有几个人能够及他。”公主听了岐王的一番议论,有些不相信,便问王维有什么佳作在社会上流传。王维肃然起立,将事先抄录好的诗卷恭恭敬敬奉上。公主阅罢,又是一阵惊奇。啊?这些诗篇都是我平常最喜欢诵读的,本来我以为都是古人佳作,想不到都出自眼前这个叫王维的笔下。
于是,公主问王维:你这样多才,为什么不参加今年的考试啊?岐王又说了:“本来他就想参加今年的考试,但听说公主把第一送给张九皋了。所以有些犹豫。”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