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清了这么多的丨炸丨药、火具的性能以后,随便哪种丨炸丨药和火具组合起来,就是一种爆破方式,我好像走进了一个爆破万花筒。世界上好像没有炸不掉的东西,而且可以想怎么炸就怎么炸。”
“我以为像数学里的排列、组合一祥,有无数种爆破方式可以选择,你讲几个月都讲不完。可是,你只讲了三个半天。”
“我觉得学到的这些东西太神奇了,不知道如何回答更好。”
许排长听了,还是那样微笑着,点点头。
部队的作息时间表上,有一个时段叫“天天练”。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天天练”是安排战士练习基本技能的时间。虽然叫做“天天练”,每天练习的科目却不尽相同,有时练投弹,有时练射击,有时练刺杀、格斗。当然也有练习爆破的时候。每逢练习爆破项目时,许排长给大家布置好作业之后,就专门给我“开小灶”,传授爆破方面新的知识和技能。一点一点,一步一步,把我在坐谈会上说的,“几个月都讲不完的课”,毫无保留地给我单独补上。
日期:2012-07-23 20:25:55
有一年冬天,许排长要我展示一下已经掌握的爆破知识和技能。让我把学习成果以实样的方式,布置在一个废弃的马厩内,组织战友们前来参观。
马厩开放那天,许排长郑重地告诉大家:“那个废弃的马厩,现在是一座‘魔窟’。接近它或者进入以后,一定要小心再小心,谨慎再谨慎。千万不要触发了爆炸装置。”
许排长还告诉大家:“马厩里设置的爆炸装置,火具全是真的。其实,丨炸丨药也是真的,只是‘量’实在太小了,又被松散化了,所以被触发时,不会爆炸伤人,只会发出警告信号。希望大家提起警觉,仔细观察。开动脑筋、科学分析,尽可能把爆炸装置找出来,而不去触发它。”
参观的结果,不尽如人意:
马厩门前的地砖被踩踏时,地砖下的压发引信工作了,引爆了大门旁的丨炸丨药,发出了跳跃状警告火花;马厩大门打开时,大门后的拉发引信工作了,安放在大门顶上的丨炸丨药被引爆,又发出了跳跃状警告火花;马厩侧厢的办公室内,一张椅子被撞了一下,椅子脚下的松发引信引爆了办公桌下面的爆炸装置,同样发出了跳跃状的警告火花。……
“怎么样?既精巧、又隐蔽,制作得不差吧。”许排长边走边向参观者解说被引爆的各个爆炸装置的特点。顺便补充道:
“所幸没有人使用电话,也没有人去打开电灯。否则,靠电点火引爆的爆炸装置,也将被触发。”
许排长边说,边伸手关闭马厩侧门,准备引领大家离开。
岂料门轴转动时,本来分离的两个铜片重叠在了一起,电路接通了,还是有一组靠电点火引爆的装置被引爆了。
“马失前蹄,马失前蹄。”这一次,许排长笑出声来了。
“还有一种靠化学作用引爆的装置,能起到延时爆破和定时爆破的作用。如果大家有兴趣,以后我们一起来试验。”看到战友们意犹未尽,许排长又把新的悬念抖了出来。
在许排长的悉心调教下,我不仅成了空降兵部队中屈指可数的爆破技术“一级技术能手”,还日积月累,几乎掌握了当代所有的爆破技能。
日期:2012-07-24 20:08:53
或许历史早就注定:一九六二年,是一个“多事之秋”的年份。
我是在蒋介石要“反攻大陆”的叫喊声中报名参军的。当时,看到一列列满载兵员和军事装备的列车,呼啸着向东南沿海飞奔,心想,穿上军装之后,我也一定会开赴福建前线,因为,那里才是战场。谁知,我们的列车不是往东开,而是往西开。我们没有奔向硝烟弥漫的战场,而是去了根本就看不见硝烟、听不见炮声的大后方。
那位蒋老先生,估计是三年解放战争把他的那些“老本”赔得差不多了。反攻大陆这种“伟业”,再也拿不出什么货真价实的“宝贝”来实施了。在派遣了几股“武装小喽啰”上岸骚扰一下之后,就不得不偃旗息鼓了。
真所谓“树欲静而风不止”。
和平、安宁的环境,也不是人们想要有,就会有的。
这一年,蒋介石没有在东南沿海发动大规模的登陆作战,印度军队却在西南边境对中国发起了大规模的进攻。
就像天气预报出现失误一样:预报的是东南风,真正吹来的,却是西南风。
按理说,印度和中国,都饱受殖民主义奴役之苦,是亚洲大陆上的一对“难兄难弟”。应该团结协作、友爱互助才对。
所以,我怀疑:当时的印度总理尼赫鲁,可能是患上病毒性感冒,有点发热、头昏了。或者是脑供血不足、脑梗,意识有点模糊了。要不,他怎么可能把中国和印度曾经是一同反对帝囯主义的亲密战友,忘得干干净净?怎么会不记得,他昨天刚刚和我们的周总理一起倡导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在头脑发昏、意识模糊的尼赫鲁眼里:中国连续三年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国力已经大大削弱了;中苏关系不断恶化,中国已经孤立无援了。
尼赫鲁想:这个时候不在中印边境大捞一把,更待何时?
尼赫鲁宣称:那条非法的“麦克马洪线”以南的九万多平方公里土地,全部应该归他的印度所有;还有那片从来没有印度人进入过的、叫做阿克赛钦的三万多平方公里土地。他说,也是他们印度的。
尼赫鲁不但这样说了,他还这样做了:他为印度军队制定了一个所谓的“前进”政策。命令印度军队一步一步向中囯“前进”、一口一口地吃掉自古以来一直是属于中国的领土。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印边境的战火,是当时的印度总理尼赫鲁亲自点燃起来的。
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军事史上的大事。
战争的经过、结果,朋友们可以查阅相关史书,我在这里不再赘述。
我只想说一些史书中不会记录的、我亲眼所见的细节。
日期:2012-07-24 20:14:56
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打响之前,我们国家的原则是:“不打第一枪”。即使印度军队越过了边界,我们也不打第一枪。
尼赫鲁知道我们不会打第一枪,印度军队也知道我们不会打第一枪。他们正是抓住了这样的“机会”,越来越胆大妄为、越来越肆无忌惮。
印度军队发现:他们侵入到了我们的哨所旁。结果,没有事;他们把枪架在我边防战士的脖子上,有意挑衅。结果,也没有事;他们到我们的哨所旁边来修工事,与我们“比邻而居”。结果,仍然没有事;他们绕过了我们的哨所,把工事修到了我们‘內地’。结果,还是没有事!
只要他们不打枪,我们就不还击。这是当时中囯边防战士的铁的原则。
然而,“贪婪者永远不会满足。”
印度军队修築的工事越来越多,占领的地盘越来越大。光东线的节克朗地区,他们就集结了一万多兵员。经过几个月时间不停的“前进”、不断的蚕食,经过一番苦心的经营之后,印度军队占据了有利地形,修筑好了碉堡群。这时,他们认为时机已经成熟,可以万无一失,随即以突然袭击的方式,枪杀中囯边防战士、大举进攻中国。
敌人终于开枪了。我们理所当然,予以还击!
入侵者是沿着河谷进来的,河谷是唯一的通道。像一头猛兽,他们已经提前钻进了口袋,如果能够切断他们进来的河谷,就等于把袋口扎紧了,就可以上演一出活灵活现的“关门打狗”的好戏。
当时,有一部分空降兵奉命集结并开赴前线。看来不光是为了迷惑敌人,可能正是出于这种考虑。我就是在这次集结的时候,到中印边境去的。
后来,据说还是我们国家的最高决策者,动了恻隐之心:“同是第三世界国家,就不用空降兵了吧,他们能跑回去多少,就让他们跑回去多少吧。”
就这样,空降兵的作战任务被取消,我们也从计划中的战斗员变成了实际上的“观察员”。我的第一仗没有真正打成。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