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告诉大家的,是印度军队在中印边境修筑的,滑稽可笑、几乎可以说是幼儿玩具式的碉堡。
大家都知道,碉堡是很难攻破的。
除了电影中见过的情景之外,我看到真正的碉堡,已经是一九六0年的事情了:那时,我的大姐就住在上海市的天山新村。当时的天山新村,已经靠近乡下了,沿着天山路向西走,不用很长时间,就进入农民的菜地了。我就是在那片农民的菜地里看见真正的碉堡的,钢筋混凝土结构,非常坚固。在几个不同的方向,都开有扁扁的扇形射击孔。射击孔的背面,则是一个带转角的门洞。
可是,橫卧在我面前的,印度军队建造的碉堡群,与我在上海近郊看到的碉堡来比较,我只能是匪夷所思、说声“看不懂”了。
印度军队建造的碉堡,只开一个“口子”。如果说这个“口子”是射击孔,那么,应该说印度军队修建的碉堡是不留门洞的;如果说这个“口子”是门洞,那么,又应该说印度军队修建的碉堡是不开射击孔的了。
聪明的印度军人,把碉堡的门洞和射击孔合二为一。吃、喝、拉、撒,进进出出,全靠这一个“口子”。
我想,与我们相对的,是跟我们一样的文明古国;与我们相对的,是跟我们一样的智慧民族。可我总觉得:我面前的这些碉堡与文明古国和智慧民族,无论如何也联系不到一起去。
不是吗?在射击孔大得跟门洞一样时,自身的防御作用也就大大地削弱了;在门洞小得跟射击孔一样时,我们的敌人又如何从门洞里逃脱?
在我看来,印度军队在中囯的士地上修筑这样的碉堡,是造成在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中,被打死的印军人数比被俘虏的印军人数多的原因之一。
“怎么会这祥?”我们一同前往的空降兵战友都百思不得其解。
不过,没隔多久,这个谜团还是被解开了:原来,集结在中印边境的印军最高指挥官,是事先就允许印度军人“打不贏就跑回去”的。他认为,跑回去了,还可以重新集结。重新集结之后,还可以再来对中国发动进攻。
但是,他又担心:这样决定,会使印度军队,一听见枪声就跑、会溃不成军。怎么办呢?那就用修筑碉堡,只允许在敌方一侧开射击孔,不允许在自己一侧留门洞的方法来解决这个矛盾吧。
真是难为印度军队的指挥官了!
(第二章完)
日期:2012-07-26 20:04:23
第三章碧空展翅蓝天初翔
一九六三年,部队开始跳伞训练。
先说明一下:我所在的空降兵部队,不是新组建的,而是由陆军改建的。空降兵七二五二部队的前身,就是赫赫有名的黄继光生前那支打上甘岭的英雄部队。就我所在的连队而言,一九六0年以前的干部、战士,都是陆军编制。一九六一年,以空降兵的标准,只招来了二名新兵,一名来自河北石家庄,一名来自河南开封;一九六二年,又分别从山东、河南、江苏招来几十名空降兵;一九六三年,还从上海招来少许兵员。也就是说,一九六一年开始招空降兵,一九六三年开始跳伞。一九六一、一九六二、一九六三合三为一,都是我所在的那支空降兵部队的第一批伞兵。
要跳伞了。喜悦、紧张、恐惧。五味杂陈,说也说不清楚。
要跳伞了。空降兵最先品尝的,是辛苦。
整个跳伞过程,从离机、操纵降落伞到着陆,只需几分钟就完成了。因为是高空作业,存在着很多不安全因素。学习跳伞、训练跳伞,就是为了消除各个环节上的不安全因素。
空降兵常说:“新兵怕离机,老兵怕着陆”。跳伞过程中的伤亡事故,大多发生在着陆这个环节上。“如何安全着陆?”自然就成了空降兵跳伞训练中的重中之重。
客观地说:空降兵着陆时的不安全因素,也有内因和外因之分。内因是空降兵本身,外因则是为空降兵提供的装备、气象条件、场地等。“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在同样的气象条件下、用同样的装备、在同一个地区着陆,却照样有人会出问题,这就是空降兵本身的所谓內因了。其实,在内因中间,还可以分成二个不同的方面:第一个是空降兵的双腿(脚)承受冲击的能力,第二个是空降兵的跳伞技能。
先说承受冲击能力。
经过测试,一个空降兵在自重加装备等于一百公斤的情况下,着陆时受到的冲击力,与平时从三米高的平台上跳下去受到的冲击力相当。这么大的冲击力如果你完全承受得了,你将毫发无损;如果你承受不了,你将骨折或扭伤。这种承受冲击的能力,通过科学锻炼,可以得到提高。
再说跳伞技能。
跳伞技能,主要表现在,会寻找合适的着陆地点、会操纵降落伞把自己引领到那个合适地点、会在那个合适地点安全着陆。
所谓合适地点,是指尽可能平整、松软的地方。把自己引领到那个合适地点,首先,这个地点必须在降落伞能够到达的区域之內,然后通过自己操纵降落伞,转弯、加速或延缓降落伞的前进速度等到达那个地点。降落伞能够运动,但降落伞的运动范围有限,这两点空降兵都必须心中有数。安全着落是指着陆瞬间双脚受力均匀,避免侧风着陆。
日期:2012-07-26 20:08:37
跳伞辛苦。苦在承受冲击的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硬生生的跳出来的。
在空降兵部队的营区内,到处可见阶梯状的砖砌水泥建筑。台阶高度从五十公分到二米五十不等。那就是空降兵用来练习着陆用的器械,是专供空降兵跳的。按规定,空降兵正式跳伞之前,从那个器械的不同高度(从低向高不断递增)往下跳的时间,累计不得少于九十小时。
时间是硬指标,当然要仔细统计,严格遵守的。为的是保证训练质量。但承受冲击能力的提高又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有其本身的特殊规律,不能靠突击,不能急功近利。
记得有这样一个小组:四个人跳了一整天,每人记了两小时。结果,膝关节、踝关节全都肿了,无一幸免。停下来之后,站着时坐不下去;坐下了又站不起来,连上厕所也不能自理,全靠战友帮忙。成了违反客观规律的典型。
每天跳一跳,控制好时间,不过量。即便如此,肌肉酸痛,关节肿胀依然是普遍现象。在练习着陆的最初几个月时间内,不少人都说自己的腿变粗了,并且一直没有听到再变细的说法。
跳、跳、跳。单调乏味,又苦又累。
跳、跳、跳。无数次重复,跳强了双腿。
跳伞苦,还苦在“恐高”是与生俱来的。自从猴子学会了劳动、进化成了人之后,爬树的机会少了、攀岩的机会少了。一代比一代退化、一代比一代“恐高”了。
除了高高低低的台阶之外,空降兵的跳伞训练场地,还设置了飞机模型和操纵架。从飞机模型里往外跳,可以看作是离机和着陆二个环节的综合练习。操纵架像个大型秋千架,可以模拟降落伞在空中的飞翔状态,练习操纵降落伞、作相应的应急处理。
有计划地按排在三种不同的器械上轮流训练,可以做到劳逸结合。
空降兵跳伞的全过程,从离机、操纵降落伞到着陆,都是在地面上学习和训练的。
真的跳伞时,除了着陆的一瞬间之外,绝大部分要在高空完成。而高空和地面是有很大的差别的,在地面上学的动作,到高空去能做好吗?
为了缩小高空和地面的差别,适应空中环境,在空降兵的训练场上,还有三种辅助设施:旋梯、滚动环和天桥。
旋梯,是旋转的梯子的简称。可以让空降兵处于向前或向后的、连续的垂直翻滚状态。
滚动环则可以让空降兵处于向左或向右的侧向连续翻滚状态。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