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最早一代特种兵回忆录》
第13节

作者: 金色蒲公英1942
收藏本书TXT下载
  人民解放军,真的是一座大熔炉。把一名普普通通的学生,熔炼成一名合格的空降兵战士,就像把钢坯铸成利剑一样:有时需要颇费时间的,一次一次的锻造;有时需要迅捷的、瞬间就完成的淬火;而更多的,则是耐心而细致的雕琢和磨砺。
  在我看来,正是这些不间断的、一次又一次的锻造、淬火、雕琢和磨砺,才让我飞翔的羽翼,渐渐变得丰满起来。 (第四章完)
  日期:2012-07-30 19:58:34
  第五章勇闯敌阵虎口拔牙
  这一年盛夏,在一次例行体检中,我被告知:“身高比原来少了一厘米。”并当即发给我通行证,要我去二百多公里外的一家空军医院作进一步检查。
  我疑惑不解:“好端端的,怎么会缩短一厘米呢?”
  “军区空军医院近在咫尺,而那家空军医院远在天涯,为什么要舍近求远呢?”
  翌日,我手持通行证,到达指定复查的那家空军医院,正准备挂号,却被人制止了。

  “王副科长(大比武过程中,指导我用爆破法构筑单人掩体的工兵参谋王全,不久前晋升为工兵科副科长),你怎么也在这里?”我好奇地问。
  王全笑嘻嘻地把我拉走了。边走边小声对我说:“其实,你的身高没有变化,你放心好了。是我用一种特殊的方式,约你出来,谈点事情。”
  我跟着王全,来到医院僻静处的一个单间。
  “是这样,”王全边说,边在桌面上展开他带来的地图。“这是一个至今还没有获得解放的岛屿。离大陆很近,可以说就在我们眼鼻子底下。据可靠情报,敌军正在这里加紧构筑一个地下工事。”
  说到这里,王全停下话语,指了一下地下工事在地图上的具体位置。
  “上级首长指示我们:必须尽快弄清这个工事的功能和规模。”
  “敌人有一个工兵连在那里施工。连长何方人士,姓甚名谁,都不得而知。只知道连长的军衔是上尉,并且这个工兵连只有连长一人是上尉。”

  “这是地下工事的位置、这是连长的办公室兼住处。”
  说着,王全用红笔在地图上画了二个小圆点。
  “我们掌握的情报很有限。怎么办呢?如果能去把那个连长‘请’过来,问题就可以解决了。”
  说到这里,王全一直打量着我,目光不肯轻易从我身上移开。
  单间内寂静无声,仿佛一切都凝固了。直到王全轻轻地拍了一下我的左肩,我才缓过神来。明白已经有一段时间没有听到话语声了。便接着王全的话题说:“想把那个连长‘请’过来,谈何容易。”

  我感到责任重大,又觉得实在是无从下手。一下子陷入了冥思苦想之中。
  “这样吧,”王全把我从沉思中拉了出来。“我们先回去。回去之后,你继续考虑。尽可能把困难设想得多一点,把准备做得充分一点。你自己先拟定一个方案,报上来,待首长认可之后,再执行。”
  “顺便说一下,两军对垒,历来是敌中有我,我中有敌。今天谈的事情,非同寻常。如果公开化了,传到对方耳朵里,别说完成任务了,我看你很难活着回来。这一次,你离开营区,就是因为身高缩了一厘米而去医院检查的。下一次离开营区,在别人看来,很可能就是住院了。明白吗?”
  我点了点头。
  接下来的三天时间,我一直在绞尽脑汁,“闭门造车”。苦于脑子想得发痛,就是造不出自己认为是合适的“车”来。我恨不得马上召开一次班务会,用集体的智慧攻克难关,但想起王全临别时的嘱咐,又只好作罢。
  “到敌阵前沿去,明目张胆肯定是不行的。剩下的,就只有偷袭了。”我想。

  “如何偷袭呢?要具体化,可操作才行呀。”
  “利用雨天或夜间空投?”
  “不行。一经被敌人的雷达发现,自己就不是在暗处,而是在明处了。结果不言而喻。”
  “用我们班去突袭?”
  “也不行。这跟明目张胆无异。寡不敌众、如以卵击石。”

  “一个小组悄无声息地潜过去,擒拿的擒拿、掩护的掩护……”
  我设想好了,又自己推翻;推翻了,再重新设想。始终找不到尽如人意的办法。
  日期:2012-07-30 20:03:24
  第四天是周末。下午,师部广场上安排了一场篮球友谊赛,由师直对二支队。我是师直的主力后卫,球队当然不让我缺席。我自己也很想去出一身大汗,排空体内毒素,来一番“吐故纳新”,以求来日能够“灵机一动、计上心来”。
  因为是团一级球队的比赛,引来观者无数。两队实力相当又知根知底,打得异常激烈、精彩纷呈。欢呼声、喝彩声排山倒海、此起彼伏。正打得难解难分的时候,师直叫了暂停,并把我换了下来。谁知我下来后,形势急转直下,师直原本微弱的优势,在一分钟内丧失殆尽。记分牌上还比二支队落后了五分。我连水也顾不上喝一口,又重新披挂上阵。一会儿自己急停跳投、一会儿妙传底线,由队友突破上篮、一会儿与队友默契掩护,在瞬间形成以多打少的局面。在跑动中寻找得分机会,又在跑动中抑制对手进攻。经过近十分钟高强度对抗,紧紧追赶,最后仅以一分优势艰难战胜对手。

  赛后,场上议论纷纷:说师直这场球完全是赢在计谋上了。最后二次突破上篮,全是装个样子给二支队看的。二支队每次都派两个高大队员封堵,突破者到了篮下却并不出手,而是把球反传回来,投篮高手在后面候个正着,轻松得分。连着两次出其不意,打得二支队措手不及。看了真过瘾!
  星期天傍晚,我把自己设想的方案交给王全。表示要用自己的充分准备,出其不意地去对付措手不及的敌人。约定再用一周左右的时间,各自做好准备。然后,择日与王全一起行动。
  借鉴二十三年前日军利用周末偷袭珍珠港成功的经验,我与王全商定:也选择在周末动手。
  那是八月中旬的一个星期六。黄昏时分,我与王全早早来到出发地点。
  海风轻拂。一扫白天难耐的盛暑酷热,送来阵阵凉意。

  一轮已经像模像样、比较丰满的弦月,高挂在天上,明亮而清澈。
  一艘经过精心改装的小型橡皮舟,停泊在一个简易的专用码头边,在海浪的簇拥下,不停地摇来晃去,就像一头巨型牧羊犬,温驯地蛰伏在主人身旁、静候主人调遣。
  登舟前,王全目不转睛地盯着我,像不认识我似的,从上到下,又从下到上,目光扫了一遍又一遍。
  “怎么,你觉得不合适吗?”我随口问道。
  “总好象还缺一点什么。”
  他的目光,还没有打算要从我身上挪开的意思。双脚像被钉住在那里,一动不动。
  “你不佩支冲锋枪?”
  原来,王全是认为我配备的火力实在太弱了,担心我在关键时刻吃亏。
  “我想到过,最后还是决定放弃了。”我说。
  “在需要动用自动武器的时候,说明我的行动已经失败了,没有达到目的。”

  “要带‘活口’过来,辎重自然是越少越好。”未等王全再说什么,我又两次补充道。
  “那好吧。为了能够更好的掌控时间,部队决定给你发块表。”
  王全一边说,一边把一块带夜光的梅花牌手表戴到我的手腕上。
  当晚十时四十分,王全解开橡皮舟的缆绳,开启电源,熟练地调整着操纵杆的位置。橡皮舟先在原地转了一圈,然后离开码头,向着既黑咕隆冬又偶尔泛起光点的大海,捷驶而去。
  日期:2012-07-31 19:30:00
  橡皮舟的原动力汽油发动机被临时拆除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组蓄电瓶。虽然功率有所减小,但噪声没有了,隐蔽性好了许多。功率小了、速度降了,行进时,被舟头劈开的海浪向两侧反卷的沙沙声依旧。可见速度下降的幅度并不太大。
  约二十分钟光景,已见目的地影影绰绰,横卧在海面上。
  “就到这里吧。”我边说边对王全做了一个暂停的手势。
  王全停下橡皮舟,几乎像是扑过来一样,与我紧紧相拥,久久不愿分开。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