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可以假设吗—南明帝国,从明末清初说起》
第38节

作者: 寒山憶雪
收藏本书TXT下载

  这个消息带到杭州,杭州官绅大为震惊,都陷入了惊慌失措的局面之中。这种局势下,马士英和杨铭化却很冷静,并且早已各自有了打算。
  作者注:1)杨铭化南下也是虚构情节,四虎将中,赵应元是真实存在,但他是1644年9月在青州发起抗清起义,镇压后被杀,史称青州之变。
  史实中,弘光帝并未撤往杭州,而是在溧水遭遇变故,转往芜湖,马士英则奉太后南撤杭州。
  日期:2013-03-28 12:44:01
  =========更新========
  【政策背后的较量】
  既然安庆芜湖十五万明军降清了,杭州方面也就暂时不再对长江报啥希望了,那就只能尽全力防守浙江了。
  但是仅防守浙江,就无法收复南京并将清军赶回江北,浙江就会处于不利的守势,早晚失守。要想明廷能够生存下去,就必须要收复江南。
  但是南明的江淮防线已经全面崩溃,江北四镇投降了三镇,湖广的左良玉十万之师也全部降清,南明的精锐已经丧失,收复南京谈何容易?
  在得知安庆、芜湖明军降清消息不久后,五月底,李自成大军往湖广方向撤退的消息也传传到了杭州。

  在这情况下,杨铭化考虑,利用大顺军的力量,协助南明朝廷收复江南。联寇逐虏的主张被再一次提起。
  此语一出,震惊余杭,反对的声音逐渐鼎沸。弘光帝尤其震怒,坚持反对与杀父仇人李自成结盟。面对着这样的阻力,杨铭化拉来了四个人,给自己壮大声势。这四个人是陈子龙、蒋德璟、路振飞、黄道周。
  为什么要选择这四个人呢?我们不妨来简单了解一下这四个人。
  第一位是松江陈子龙,生于1608年,不久前担任浙江绍兴府推官兼理绍杭军务,后来当了弘光朝的兵科给事中,被马士英排挤而去。陈子龙似乎并非重量级的人物,实则不然。虽然在官场仕途上混的不咋的,但是在民间,陈子龙声望高了去了,在诗文、科技上的名声也享誉东南,更重要的是,他是在野政治集团——复社的骨干人物,张溥去世之后,他几乎成了复社的党首。所以陈子龙一表态,复社这方面的反对声音,就没了。

  第二位是路振飞,直隶曲周人,生于1590年。路振飞之所以牛,在于他的做官经历,他四面八方的官职都担任过,陕西、福建、河南、南直隶,人脉关系极广,最重要的是,他在崇祯末年担任淮扬巡抚兼漕运总督,封疆大吏。虽然路振飞被马士英排挤,但无疑是当时官绅中的元老级的人物,与东林党的关系也不错,而且路振飞与杨铭化几乎同时期担任淮扬、山东两地的巡抚,有过很好的合作,是老同事兼难兄难弟。路振飞的加入,让杨铭化增加了胜算。

  第三位是蒋德璟,他是福建泉州人,生于1593年,他可是实实在在的前朝元老,精通政务,以精通理财练兵著称,在崇祯年间就做到了户部尚书、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是实实在在的元老,威望布于京师、东南,说话分量很重。他的加入,使杨铭化信心倍增。
  最后一位是黄道周,福建漳州人,他出生于1585年,这时候也已经61岁了,他做官的履历并没有什么显赫的地方,也没有当过封疆大吏或者中枢要员,但是名气声望确响遍宇内,就因为他一次又一次地反抗权威,魏忠贤在时,他跟魏忠贤杠,杨嗣昌得势时,他和杨嗣昌杠,最后权臣权宦都没了,他和崇祯皇帝杠上了,因此他仕途多舛,但是他顶牛的名声却传遍了两京十三省,就差别人给他取个外号叫“万年杠”了。这还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黄道周在学术上的造诣,海内唯有刘宗周可以与之相提并论,是当时的文坛泰斗,被当时士人称作“黄圣人”。这分量,可不是党魁、封疆大吏和元老能比的,“圣人”的分量,是不分党派不分地域不分时间的。所以黄道周的加入,几乎成了决胜的关键了。

  日期:2013-03-28 12:47:31
  ========更新========
  看到这里,也许很多人看出来端倪了。
  杨铭化是为了追求顶端的权力在和马士英搞内斗。不难发现,以上四个重量级的盟友,都与马士英有过节。陈子龙在弘光朝任兵科给事中,是被马士英挤走的;路振飞担任的淮扬巡抚兼漕运总督,也是马士英罢免的;蒋德璟拒不担任弘光朝的大学士,也是因为与马士英有过节;黄道周任弘光朝的吏部侍郎,也和马士英产生不小的矛盾。
  事到如今,马士英也看出来与李自成结盟是大势所趋了,也默认了杨铭化的主张。但是他们还有一个最大的阻力,那就是抹不去的李自成与弘光帝的杀父之仇。
  这时候,杨铭化也亮出了杀手锏,那就是活生生的现实。联虏平寇,最终寇没平了,却几乎把自己给平了。眼前的局势,分明是要以抗清为主。但是仅仅依靠朝廷自己抗清,胜算不大,要想收复南京,必须要与“流寇”结盟。结盟则匡复有望,不结盟则亡国不远。
  事实胜于雄辩,群臣虽然不情愿与李自成结盟,但是联虏平寇导致的严重后果已经成了事实,这个事实谁也否定不了。
  但是皇帝不拍板,这个政策仍然无法落实。
  几件事情给当前的窘局带了解决的可能。
  六月初三,江西方面传来消息,大顺军首领李自成在九江府境内被地方团练击毙,大顺军已经群龙无首,此外,湖广巡抚何腾蛟逃脱左良玉的掌控之后,已经回到了长沙。
  六月初四,一支明军队伍抵达杭州城北郊。这支明军队伍就是苏观生率领的山东军的一部分。在得知了皇帝前往杭州的消息后,苏观生与四将商议,最终赵应元叔侄前往苏州镇守,苏观生则与王秉灵、江胜虎往杭州勤王,与杨铭化取得了联系。此外,苏观生还给带来了刘泽清的消息,刘泽清数千残兵逃到海上,停留在海州沿海一带,没有降清。

  这几件事再一次令杨铭化喜出望外。首先,李自成意外死了,朝廷与大顺军结盟的最大阻力也就消失了。李自成的死去,朝廷与大顺军结盟的主张,就可以改变成朝廷招安大顺军余部了,从面子上说让朝廷好过些。其次,山东军的到来,壮大了杨铭化的实力。山东军是杨铭化的嫡系,老家底儿,浙兵算是杨铭化的新家底儿,新旧家底儿合并了。朝廷眼下所指望的抗清武装,绝大部分都攥在杨铭化的手里,也就是说,杨铭化说话可以算数了。再者,山东军的到来增加了抗清的力量,对缓解当前的危局也有着很大的作用。

  面对着这种局面,马士英不得不考虑不赞同杨铭化的主张的后果,为了防止丢失权位,马士英选择了支持杨铭化。
  马士英屈服之后,弘光帝再不情愿,也只得答应,招降流寇余部,一致抗清。
  短短数日,在机遇、实力和权谋策略的较量下,杨铭化最终获胜。
  六月初八,弘光皇帝下诏,任黄道周为吏部侍郎,蒋德璟为户部尚书,路振飞为刑部尚书,苏观生、陈子龙为兵部侍郎,前应天巡抚(治江苏安徽江南部分及今上海)、水利科学家张国维为工部尚书,包括兵部尚书杨铭化在内,皆加封大学士,入阁办事。马士英仍为首辅,以路振飞为次辅。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