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可以假设吗—南明帝国,从明末清初说起》
第37节作者:
寒山憶雪
在这种情况下,苏观生又该何去何从呢?
作者注:1)邱祖德于1644年北都覆亡后,因巡抚官印被盗匪劫去,离任南下,回到安徽宁国寄居处。
2)山东在1644年6月即被清军占领,期间爆发了好几场反清起义,但都被清军镇压。
3)田仰确有其人,关于其履历介绍均符合史实,但并非接替杨铭化担任山东巡抚,而是接替路振飞担任淮扬巡抚,后淮扬失守,田仰投降清廷,1651年死于北京。
日期:2013-03-27 21:48:45
=========更新========
【浙江的契机】
扬州失守后,朝廷已经失去了拱卫京师(南京)的兵力,江北四镇已经投降了两镇,刘泽清也撤往海上,两淮地区的三角阵防守态势瞬间崩溃,仅有一个预备镇黄得功部,驻守在芜湖,防御沿江东下的左良玉余部。这时候,南京是岌岌可危的。
危机关头,弘光帝与马士英作出决定,暂时南撤杭州。
危机关头,苏观生也做出了的决定,率领山东明军从胶州下海,乘船前往南方。
山东还有兵吗?
原本,山东定制的卫所军、海防军有定额十余万之多。但是从万历朝以来,平朝鲜倭乱、应付后金战事、围剿中原民乱,兵力逐渐地被朝廷调走了,到现在,留下来的官兵寥寥无几。在这种情况下,杨铭化担任山东巡抚时,完全放弃卫所军制,采用征兵制性质的保甲兵和募兵性质的武装,也就是督标亲军,后者是杨铭化苦心训练的精兵,也可以称作是他留下来的嫡系部队。
在德州与清军的战役中,这支精锐大量减员,但也仍有万余人的兵力。这支不到两万人的军队由四位武将统领:第一位是赵应元,字本初,胶州人氏,最初在辽东参军,经历过宁锦大捷等战役,后随孙元化到胶州练兵,任参将(相当于地级军分区或军级军官),但后来孔有德叛变,赵应元也被牵连降职,贬为胶州游击(相当于县级军分区或师级军官),杨铭化任山东巡抚后,发现这一将才,终提拔为山东副总兵,兼任这支军队的主将。
第二位是赵允诚,字伯忠,赵应元的之侄,现任参将一职。
第三位是王秉灵,字齐睿,浙江绍兴人,原本是杨铭化的幕僚,擅长练兵,因而最后投笔从戎,成了这支军队的第三号将首。
第四位是江胜虎,山东兖州人氏,原本是梁山李青山的部下,清军第五次入关劫掠期间的兖州保卫战,李青山战死,江胜虎因勇猛敢战而崭露头角,受到了杨铭化的器重和提拔。
再来看看这支军队的组成。成员来源有两类,一类是保甲壮丁(民兵)中的精锐,是由杨铭化层层把选而出的山东农家子弟,标准的山东彪形大汉,一类是杨铭化从外省招募的流民,大多为亡命之徒,思想上也忠于杨铭化,这支军队最早在兖州抗清的战役中就有充足的表现,战斗力没得说。更要紧的是,这支军队人数不到两万,拥有的马匹的数量,却超过两万,大部分士兵一人拥有两匹战马,除了正常武器外,每个士兵皆配有一支十分精良的弩,十足是一支劲旅。
这支精军残部整顿停当后,由苏观生率领胶东半岛地区的数千名水陆两军,从胶州湾撤离,跨海乘船,前往江南海岸。
五月下旬,这支船队抵达长江口一带,而此时,前军斥候(侦察兵)得到的战报,让苏观生感到十分吃惊。因为在五月初五,清军已经从瓜洲渡过长江,占领了镇江,弘光帝于五月初十弃南京城而逃,而十三日,左良玉已病死于鄱阳湖,其子左梦庚率领十余万兵马在安庆投降了清军西路军阿济格部。更重要的消息是,五月十五,清军已经进入了南京城,京师已经失守了。
然而冷静后,苏观生才想起来还有一个最最重要的情报还没有搞清楚,那就是,皇帝在哪。
日期:2013-03-28 10:12:37
========更新========
再次派兵渡江打探,终于得知了皇帝的消息。原来皇帝在五月初十就已经撤离了南京,往杭州方向进发了。
这时候,阔别了大半年的老熟人杨铭化,就再次出场了。
杨铭化从崇祯十七年六月卸任山东巡抚,在南京停留了一段时间,七月到浙江走马上任。这位仁兄并没有因为被贬官而气妥协,也没有因为远离北方前线而仅图苟安。上任后,杨铭化积极整顿浙江的军务,在乡村行保甲联防。
杨铭化预料到了清军一定会南下攻明,但没料到清军的进展竟然如此迅速,更没料到江北四镇能败降三镇。更没料到的是,弘光皇帝竟然撤离南京,往杭州而来。
皇帝的到来让杨铭化喜出望外,我的地盘我做主,杨铭化知道,政治翻盘的机会来了。
但考虑政治翻盘的同时,杨铭化还得考虑明廷的生存,如何防御清军的进一步南侵。为此,杨铭化决定找当朝一哥马士英谈谈。
马士英现在极为落魄,先前将杨铭化罢官,但现在看来,杨铭化在浙江的实力与声望不容小觑。一方面是害怕报复,另一方面是意在笼络,马士英选择了推荐杨铭化担任兵部尚书一职(前兵部尚书为阮大铖,与黄得功同在芜湖一带),并督师浙江、南直隶、江西、福建等地军务。
得到了期望的名分和权力,有了这两者之后,杨铭化开始考虑防御清军的战略了。
皇帝抵达杭州的同时,南京失守的消失也传来了。清军两大主力汇聚到长江下游一带,多铎居南京,阿济格居九江,清军的兵力陡增至40余万,江南岌岌可危,杭州也将危在旦夕。眼下的目标应该有两个,一是坚守浙江,阻挡清军的继续南进,二是将清军击退到江北,收复南京。
这样考虑,杨铭化就有了一番计划。防御清军南下攻打浙江,这个问题杨铭化胸有成竹,虽然大军团决战清军主力,杨铭化还没有把握,但是依靠浙江的实力,清军短期内无法南进。而要想将清军逼到江北,凭浙江的明军,势单力薄,难以做到,所以必须得能够调动浙江、福建、江西乃至于湖广、云贵的兵力才行,这一点杨铭化也能够做到了。
但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那就是明廷在安庆芜湖一带,尚有左梦庚、黄得功两支正规军,数量接近十五万。这两支军队的结果会如何,是抵抗清军的两面夹击,还是会像江北李成栋、刘良佐两镇一样弃械投降?一旦投降,那么明廷不仅损失了十五万正规军,而且还让清军的实力陡然增加,这对浙江来说将是最坏的消息。
但是杨铭化还是没有放弃希望,他一面安排江浙的防务,下令浙江各地的官兵往钱塘江一带汇聚,江浙进入了一级战备状态,一面抽调一万兵力前往芜湖增援。
深谋远虑是一个战略家最基本的要求,即便派兵支援芜湖,杨铭化也必须得做好事情的最坏打算。实际上,自从他得知清军分别占领南京和九江的消息之后,就已经对芜湖、安庆的明军不抱希望了,之所以还派兵支援,是出于责任,不得不为。
事情果然如杨铭化所料,援军刚刚出发四天之后,竟然又回到了杭州城下。原因很简单,浙兵刚刚抵达广德境内,就遇到了战败南撤的明军方国安部。方国安除了带来了数万战败之师,还带了一个惊天霹雳的消息,黄得功被部下暗杀,所部降清,左梦庚也率领十万之师在安庆投降清军。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