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可以假设吗—南明帝国,从明末清初说起》
第36节

作者: 寒山憶雪
收藏本书TXT下载

  在这种紧要关头,崇祯皇帝无人可用,挑来挑去也就杨铭化还能凑合。杨铭化临危受命,被皇帝擢升兵部侍郎职衔,总督保定(直隶中南部)、陕西、河南、山西、山东五省军务,负责围堵李自成,阻挡其北上的步伐。

  然而事情并没有因此而转机。一来杨铭化初掌五省,没有足够的手段和威望来统筹各省军队安排防务,二来李自成的动作实在太快。杨铭化在正月刚刚接手五省之事,李自成就在二月初攻破山西太原和河南怀庆(今沁阳)。等杨铭化在山东调兵调将,准备增援大同及防守太行八关时,李自成已经攻占代州,山西总兵周遇吉退守宁武关(今宁武),李自成的心腹大将刘芳亮已经率军出固关,直逼河北重镇真定府(今正定)。

  宁武关所拱卫的大同和河北真定是北京西南两面的门户,两地不失,北京就没有危险,两地任意失去一地,北京就会直接暴露在敌军面前。杨铭化深知这两地的重要性,对晋北的战事,杨铭化传书山西总兵周遇吉和大同总兵姜瓖,凭借宣大一带(宣府大同简称宣大)尚存的精锐,阻挡李自成北进的步伐。对于真定府的危局,杨铭化则亲率自己的督标亲兵,也就是山东的精锐两万人日夜驰援。

  然而这两场关键的战役都失败了。宁武关的明军兵力薄弱,大同总兵姜瓖未听从杨铭化的调遣,没有派兵增援,李自成强攻之下,周遇吉战死,防守明军全军覆没,大顺军很快突破山西内长城,逼近大同,姜瓖献城投降,山西巡抚卫景瑗自杀,北京西面门户洞开。而在真定,杨铭化率军阻截刘芳亮,战事胶着月余,最后得到大同失守的消息,真定知府丘茂华暗中献城降顺,内外夹击,杨铭化军大败,损失惨重,退往德州一带。

  此后,朝内李建泰请崇祯帝迁都南京,没有结果,李邦华请太子镇守南京,也没有结果,杨铭化也紧急上疏请求皇帝或者太子南巡,但也没有结果。大失所望之下,杨铭化只能坐镇德州观望,无力援救北京。此后的事情就一如真实了,李自成兵临北京,京畿文武官员见大势已去,纷纷投降李自成,北京被迅速攻破。
  再后来,就是山海关之战,李自成败退山西,清军入主燕京,也就是崇祯十七年的五月。
  日期:2013-03-25 21:49:16
  ========更新========
  这时候,依然还是五省总督,作为大明最大的地方官,杨铭化所面临的,该如何选择?

  是像大学士李建泰那样投降大顺,还是像督师洪承畴那样投降大清?不,不能投降,大明还没到山穷水尽的地步,怎么能够屈膝投降呢?
  杨铭化选择继续拯救时局。
  之后的事情,就是南京的立福立潞之争。杨铭化远离南京,虽然致信南京主张拥戴福王,但是也没能改变东林党对福王的一番抵制,最终还是让福王借用武将的支持才得以上位。
  福王登基之后,继续委任杨铭化为五省总督。杨铭化担心新朝因为他勤王不力而加罪于他,然而这样的事情最终没有发生。原因很简单,崇祯帝不死,又怎么能有现在的弘光帝呢,而且杨铭化是可用之才,舍他,弘光帝也没有更好的人可用。
  然而很快,杨铭化就遇到了他人生中的第一个重量级的对手,这个对手既不是大顺军集团的,也不是清军集团的,而是己方南明阵营的,他就是马士英。马士英任首辅后,大权在握,与杨铭化政见不和并产生矛盾,杨铭化建议朝廷“联寇逐虏”,即与李自成结盟对抗清军,这与朝内主张的“联虏平寇”政策截然相反。
  要知道,弘光帝的父亲就是被李自成杀死的,杀父之仇不共戴天,仇恨蒙蔽了弘光帝的眼睛。杨铭化恰恰主张朝廷和皇帝的杀父仇人结盟,这是犯了大忌。这样,杨铭化就被马士英抓住了把柄,一番折腾之下,最终马士英以杨铭化勤王不力导致国都破亡的罪名,革除了杨铭化的总督职位,将杨铭化调离山东,谪为浙江巡抚。
  之所以要调离杨铭化,是因为杨铭化的联寇逐虏的主张与朝廷联虏平寇的主张相冲突,而杨铭化又有地方实权在手,不把杨铭化调离,朝廷的政策就实施不下去。
  杨铭化一走,马士英委任妻兄田仰为山东巡抚,接手杨铭化的摊子。田仰是贵州思南人,生于万历十八年(1590),1614年进士,历任山东汶上知县、吏部文选司主事、浙江温处道佥事、广东布政司参议、四川巡抚,也算是一个久经官场的老官僚,比杨铭化要多混迹几年。虽然田仰是个老资格的官僚,但论能力,不一定比得上杨铭化了。
  多尔衮进入北京之后,利用降清汉官,积极招降山西、京畿、山东以及河南等地,一时间,京畿、河北、豫北、晋北等地的官绅纷纷投降清廷。当然,清廷也深知山东在南北之间的关键性战略地位,因而开出了优厚的条件,招降山东巡抚田仰。
  但山东经过杨铭化的经营,算不上固若金汤,但也基本上能称作是同仇敌忾。山东绅民都切身地体会到了清军烧杀抢掠的本领,稍加宣传,仇恨就在山东军民的心中点燃,加上田仰坚持不接受清廷的招降,所以两个多月下来,山东没有一位文武官员主动降清的。
  日期:2013-03-25 22:01:03
  清廷急了,招降不成,唯有一战。当年(1644)七月,清廷撤换了负责招降河南、山东两省的前明官僚王鼇永,改派敏郡王阿巴泰(努尔哈赤第七子)、固山额真和托、汉军八旗李率泰部率军两万进军山东,准备武力攻取山东。
  面对清军的攻势,田仰在德州、东昌(今聊城)一线部署三万兵力以防御,然而很不幸,这个防线被清军轻而易举地突破。德州失守后,清军直指济南,省城岌岌可危。田仰属下的山东明军精锐几乎损失殆尽,济南已经难以坚守。

  在这种情况下,田仰选择了撤退。退到青州以后,不再退了。在幕僚的建议下,田仰一面聚拢鲁北的残兵,一面利用保甲兵和胶东、鲁南复杂的地形与清军周旋。直到年底,清军才慢慢地将势力渗透到鲁东南一带。
  对清廷来说,山东明军的威胁已经解除了,即便短期内无法进取山东其他地区,但山东的明军残部也无力反攻,清廷可以专心对付李自成了。后来的历史依然沿着原本的轨道前进,清军灭亡了大顺政权,并分三路南下攻打南明。
  这其间,江北四镇的高杰部在睢州遭遇睢州之變,高杰被许定国杀死,史可法不愿在徐州停留,仓惶返回扬州。
  后来,清军三路大军南下。东路军固山额真准塔、和托部专责进取山东其他府县,对付山东明军残部。四月初,准塔、和托分两路进军,和托主攻沂州城,准塔主攻济宁城,十余天后,两座城池相继沦陷,巡抚田仰在沂州保卫战中阵亡。夺取两地之后,准塔与和托会师,从济宁沿大运河南下,直指徐州。
  到这时,山东的明军残部所能控制的地区,只剩下了胶东半岛的一隅之地,即将陷入了清军的战略包围之中。不久后,扬州失守的消息也传来,登萊兵备道(相当于今地级分军区政委)苏观生感到了深深的危机。如果清军一鼓作气,南明朝廷必将遭到灭顶之灾,亡国难免。清军一旦占领南京,必然调集主力围堵胶东,明军残部必然不能抵抗清军长久的围堵,杨铭化苦心经营的山东事业,终将毁于一旦。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