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马冰河——清军与准噶尔的雪域之战》
第6节

作者: 京华烟云AMIP
收藏本书TXT下载
  康熙年间,额伦特参加了清朝与准噶尔大汗噶尔丹的战争,一直作战勇敢,不断积累军功。尤其是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皇帝第二次亲征噶尔丹,额伦特跟随抚远大将军费扬古的西路军出征,这支清军在昭莫多(今蒙古国乌兰巴托以南宗英德)大破准噶尔主力,取得了著名的“昭莫多大捷”,额伦特也因功被提升为正三品的协领。
  这个忠勇廉洁的军人世家显然给康熙留下了相当深刻的印象。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4年),皇帝到西安阅兵,在招待宴会上特意安排额伦特靠着自己的座位,并亲自赐酒,皇帝勉励他说:“尔父宣力行间,尔亦入伍能效力,故赐尔饮。”得到天子青睐,额伦特此后自然官运亨通,先后被提升为西安副都统和湖广总督,他也没有辜负皇帝的信任,在任职期间表现颇佳功绩显著。

  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准噶尔汗王策妄阿喇布坦派兵进犯已在清朝控制下的哈密,康熙下令迎击,额伦特被任命为署西安将军,负责组织军饷等后勤事务。此后准噶尔军又侵入青海和硕特部领地,额伦特随即奉命率兵驻扎西宁,做为和硕特人抵抗准噶尔人的坚强后盾,“为青海诸部应援”。
  也许是因为额伦特常年与准噶尔人作战的缘故,在康熙皇帝眼中,他很可能已经成了一名准噶尔问题专家。因此当拉藏汗的求援信历经迢迢万里终于抵达康熙手中时,皇帝立即下令额伦特准备率清军由青海向西藏开拔以救出拉藏汗,并和青海和硕特部各蒙古首领商量进军路线,“与青海王台吉等议屯军形胜地”。
  在清军驻扎的青海湖地区,额伦特终于得到了准噶尔人占领拉萨及拉藏汗被杀的消息,这个新情况使得形势发生了彻底变化。清军的使命已不再仅仅是一个防御性的营救任务,而是要转为进攻,尽快将准噶尔军驱逐出去。
  对于清军的具体进军路线,传教士事后记载道:“一支军队准备走南路,途经西康的打箭炉(也就是今天的康定)。这条路线比较有利,它穿过一片有人耕种的土地,这样,军队可以以田地的庄稼为生。但两条路线中它比较长。
  “另一支军队担任首次攻击的任务。它将从西宁出发,途经青海湖及柴达木盆地,穿过北部沙漠地带。它要经过更空旷的地带,但由于那里人烟稀少,军队可以避开无法律约束,满怀敌意之人的滋扰。”
  参照中文史料,从西宁向拉萨进军的部队无疑就是额伦特率领的那支,但西方人所说的走南路的清军又是些什么人呢?原来这支部队是四川松潘的地方武装,他们由四川提督康泰率领,原定由康定进藏。但刚到黄胜关(今四川省松潘县西北漳腊营西北四十里),背井离乡的土兵们就发生哗变,最后不得不撤了回来。倒霉的康泰被罢官,不仅如此,他还不得不自带干粮军前效力,“命自具鞍马从军”。

  欧洲传教士记述道:“此时,一定要把西藏从准噶尔人手中解放出来,这就需要一支更强大、具有攻击性的军队,至少在准备进行大战之前要有一年的准备时间。因此,额伦特没有率领主力部队前进,而是派了一支规模较小的侦察队,在指挥官色楞的率领下对通往拉萨的路线侦察一番。”
  但参照中文史料,我们会发现事情并非如此:“额伦特疏言西宁入藏道有三,库库赛尔岭、拜都岭道皆宽广,请与侍卫色楞分道进兵”,因此色楞部队的使命其实不止限于探路和武装侦察,而是齐头并进的两只清军中的一支。

  那么,清军为什么要分兵呢?难道他们的数量已经足够形成优势,完全可以不考虑被敌人各个击破的危险吗?
  日期:2013-05-10 05:35:41
  《三、人血染红的黑河》(2)
  事情显然并非如此。
  其实,康熙尽管已经准备对入侵西藏的准噶尔人用兵,但此时他并没有充分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根据一些事后证明有明显误差的错误情报,皇帝当时相当乐观地认为“策零敦多布等之兵,疲敝已极,未必满二千”,信心爆棚的康熙甚至夸下了海口:“二百余人,便可破之矣!”
  因此,鉴于策凌敦多布率领的准噶尔军只有六千人,清朝这次出动的军队并不是很多,通常认为与敌军数量差不多,即也是六千人。而按照西方人的说法,清军尽管还要多一点儿,但也只有七千人,他们由此判断,清廷很可能过分轻敌了:“康熙皇帝最初认为一支小部队即可营救拉藏汗,因此认为有他们就足够了。此外,启用他们就没有必要再把在家保卫‘***’的精锐部队调来。”
  不仅如此,清军的素质也相当值得怀疑,传教士认为他们并非帝国正规军,而是额伦特等官员临时在中国西北招募的回族民兵,这些人的军事训练严重不足:

  “满族官员额伦特率领一支军队沿后一条路线前进,几个相对来讲受过训练的中国人纠集起的这支军队是由来自东土耳其斯坦的当地穆斯林组成。一般说来,这样征集的军队要比帝国正规军差些。”
  皇帝的乐观情绪并没有影响到久经沙场的清军主将额伦特,他忧心忡忡地建议康熙还是多加小心为好,我军应该撒下大网广泛收集敌人情报,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上,待动员青海蒙古兵、藏兵上万人对准噶尔军形成压倒性的优势以后,再从青海和四川两路出击,相互配合步步推进。他还提出了一个计策,希望清军暂时不要轻举妄动,最好等待青海和硕特的蒙古王公将敌军诱至青海,再围而歼之。

  但是,皇帝的乐观情绪却感染了清军另一个主要人物,也就是前面提到的那个与额伦特“分道进兵”的大内侍卫色楞。与明朝权势喧天的锦衣卫不同,清朝侍卫的官位并不是很高,除了名义上的侍卫头儿、一般由亲王或宰相兼任的领侍卫内大臣是正一品之外,最高的一等侍卫也不过是正三品,其余二等侍卫到蓝翎侍卫从正四品到正六品不等。
  色楞具体是几等侍卫史载不详,但此人在清朝官方记录中露面的次数却不少,比如康熙五十六年,他曾奉圣旨“与青海诸台吉等定议协剿”,一年之后拉藏汗的求援信到达朝廷,康熙又“诏色楞等会青海王、台吉议进兵”,频频委以重任,可见皇帝对他相当信任。因此,尽管本身品级并不高,但色楞却是以钦差的身份“如朕亲临”,即使额伦特这样的封疆大吏也要让他三分。
  也许在波谲云诡的宫廷中生活久了,这位侍卫大人很可能相当了解皇帝迫切需要一场胜利的拉风心理,他便宣称准噶尔人根本无足挂齿,他们不过是抢了就跑、毫无章法的强盗,“散处无纪,伊等伎俩,不过暮夜劫营,偷盗马匹而已”,强烈要求立即进军,以免耽误战机。就这样,军队主将与皇帝钦差分歧严重,最后额伦特不得不折衷处理,两人于是分兵,色楞率两千余人自行出发。
  清军开始时的进展相当顺利,可谓连战连捷,准噶尔人被打得节节败退:
  “六月,额伦特与色楞分道进兵,额伦特出库库赛尔岭。七月,至齐诺郭勒,策凌敦多布遣兵夜来侵,击之退。次日复至,额伦特亲督兵缘山接战,贼溃遁,追击十余里,多所斩获。”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