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巾军战败被困,饮水樵柴断绝,且其他的友軍一一被剿,再不可能有援軍來救,张福见大势已去只得投降。
安丙卻沒放過張福而杀了张福等一千三百余人。
到了这一年七月,莫简见势单力孤亦深感无力回天而自杀。至此,红巾之乱遂被平定。
原本以為這一生就這樣了的安丙,當他再度出山平定了这场南宋历史上的“红巾之乱”以後,他原本沉寂已久的心,又活躍了起來。
——平定紅巾之亂,只是個開始。唯有北伐中原,恢復失地,才是真正的不世奇功。
——也只有如此,才能彌補過去的錯誤,將污點洗刷。
安丙再一次將眼光轉向了西夏!
有人評論說:西夏衡辽金宋三国,偭乡无常,视三国之势强弱以为异同焉。
自南宋以来,金朝帝有中原,而赵宋屈居 江南,
西夏虽然同南宋的四川军政机构保持着时断时续的联系,但从无响应宋方牵制金朝的实际举动。
自南宋建炎年間以来,宗泽、唐重、赵子崧、李宗闵等官员先后献策朝廷通好西夏以牵制金朝。
此外,张浚、王庶、胡世将、吴玠、吴璘、虞允文、王炎等實際在川陕主持军政的大员甚至企图实施这一策略! 。
然而,『联夏制金』,這一策略在安丙镇蜀之前一直只是在構思之中而没有真正实施过。
在蒙古興起之後,大大的影響了西夏、南宋、金的三角關係。
夏神宗李遵顼继位后,一改夏桓宗李純佑时附金抗蒙的国策,从开始攻金,进而附蒙攻金,并企图乘蒙古进攻金国的时机,掳掠财物,扩张领土。
此時,宋金已经全面开战,金朝雖然為了穩定國內而將完顏賽不調回,並誅殺朮虎高琪。然而,金人的狼子野心是不會就此卻步的。
勢已至此,南宋方面是要主动出击还是闭关保守,只是一个策略的問題而已。
既然不管如何,南宋都必須與金朝兵戎相見。那麼,為什麼不主動出擊呢?
在安丙看來,主动出击還可以纠正南宋长期以来普遍对金的畏惧心理。
所以,利用金朝衰败和蒙、夏的联宋之机,主动出击正可改变南宋“恐金症”
。
联夏制金,一直是宋廷南渡以来的中兴策略,“夹击秦巩”則是安丙实施这一策略的大胆尝试。
然而,要實施聯夏制金之策之前,安丙要辦的事很多,他必須要先整顿财赋、整饬军队、赈济饥民、镇抚蛮夷。如此,才能有厚實的實力支應策劃中的戰事。
就這樣,隨著安丙再镇四川,南宋联夏攻金的『秦巩之役』也正緩緩拉開序幕………
日期:2013-06-30 14:20:36
<下部:秦巩之战的始末与争议>
【1.】
公元1219年,金朝与南宋打得不亦乐乎,导致了一些人的命运出现转折改变:完颜赛不被调回国内、朮虎高琪被诛杀、安丙回镇四川平定红巾之乱。
同样是在公元1219年,在西夏,一个人也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宁子宁。
如果说,南宋方面推动『秦巩之战』的主要人物是安丙,那么,西夏方面推动『秦巩之战』的主要人物便是宁子宁了!
然而,遗撼的是,与安丙相较之下,关于宁子宁的生平在史料中的记载却是少得可怜。
虽然宋朝史料对于安丙的记载不免有“为尊者讳、为贤者隐”的成份在内,但是好歹对于安丙的生平经历有还算详细的记载,就是他干过的龌龊事虽没有写得很明却有留下一些蛛丝马迹。
可是相对之下,史书太吝惜对宁子宁的笔墨了!
我们现在已经无法知道宁子宁当时是一个少壮气锐的青年英俊,或是一个年富力强的持重老成者,同样也无法知道他是个理想主义者,或是奸狡谋多之辈。
不过,这或许不是史书编纂者的过错。
毕竟,中国二十五史没有所谓的《西夏史》。在连西夏的历史都是一堆谜团疑问的情况下,就更别提宁子宁的生平能有多详尽的记载可以留下了!
现在,我们只能知道在史书中,宁子宁的第一次亮相是在公元1219年。
公元1219年的年初过后没多久,金朝正加大力度与南宋打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的同时,金宣宗便再一次地计议迁都。
这一次,金宣宗迁都的目标是:
——长、安。
金宣宗西迁计议既定,便先遣左都监赤盏合喜统重兵守备巩州,以固长安周边的安稳(当然,主要防的就是西夏)。
其实早在几年前,在金宣宗被蒙古威逼而于公元1214年迁都“南京”汴京(今河南开封) 之后,金朝君臣才发现:汴京,四战之地,地势平缓,无险可守。
因此,金朝君臣遂有二次迁都之议。他们选中的地区就是:关中之地。
关中之地,因其位于诸关之中,而得名。
当初,秦汉唐等诸王朝便是立足关中而制西北,建立辉煌伟业。
而在北宋初年,宋太祖赵匡胤本也有意把首都从开封西迁至关中,以制西北,再建汉唐盛世。可惜在宋太祖决心西迁的第二年,宋太祖便驾崩,而西迁关中之议也不了了之。
后人多有评论:如果当年宋太祖成功西迁关中的话,虽无法确定是否能再建如同汉唐般的盛世伟业,但是,起码可以确定,西夏跟后吐蕃(唃厮啰王国)可能就没什么机会能发展起来了!
金朝君臣此时可以说正不自觉地按着当年宋太祖的路子在走。他们认为:关中有天府之险,按秦之旧,进可以图恢复,退亦不失为自强。
到了次年五月,金宣宗为了迁都关中而谋伐西夏,并置行省于陕西,更以步骑守沿渭诸津。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