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郝愉,56岁,太原人,大专学历,矿业集团公司总裁。)
记:“您从一个挖煤工成长为一家集团公司的老板,这份经历里面拥有太多的传奇色彩,我想知道这样的转变是如何发生的?有没有一种必然的逻辑在其中起作用?”
郝:“什么是必然的逻辑?我不懂!我只知道,我这人最大的优点不怕死,越是危险得没人敢去的地方,越是让我跃跃欲试,慢慢地,练就了一种独特本领,只要看一眼从地底下挖出来的土石,就知道那里是不是埋着矿。十年前,终于让我等到了这样一个机会,只用不到一万块钱,就买下了一座废弃矿井的开采权,在别人只差几米就挖到煤层的岩石前,彻底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所以我想,这绝不是出于你说的那种逻辑,而是另有原因。我觉得,无论如何,在我们的一生中必得有一次真正地超越了自己,否则,永远都不会明白,为什么人能挖出几百米深的巷道开采宝藏、却不能用同样的方法发财致富?
“这便是我要告诉你的道理。超越自己,无论用什么方法——不怕死也成!”
日期:2012-11-04 23:54:26
七十八、玩家的秘密
(人物:邬成,47岁,武汉人,大本学历,房地产公司总裁。)
记:“我知道您是武汉市第一个降价卖房的地产商,不但赚到了合理利润,也躲过了后来的萧条,在人们还没明白怎么回事的时候,已经从这个行业中抽身而去,令所有意识到自己下手晚了的人艳羡不已。这个超前的决策是如何作出的呢?”
邬:“很简单,房子不好卖了,降价就成为必然。在这件事上,人除了要尊重事实外,不应看重任何权威。毕竟应该怎样与就是怎样间有所不同。
“另一方面,在人性过于贪婪的地方,事情往往会变得十分诡异,要是你已经赚到了大钱,就该想着如何收手。因此,我个人尽管赌性十足,还是遵从了如下原则:第一,不在运气最差的时候赌;第二,不在运气最好的时候赌。二者都容易导致意想不到的情况。
记:“所以,您抢先出局了。”
邬:“不,应该说是抢先不玩了。作为游戏最主要的规则之一,游戏在结束之前就已经结束了。无论结果是否出人意料,只有真正的玩家清楚,他不该在游戏结束之后判断输赢,那样就无所谓输、无所谓赢。若想让游戏以你的方式玩下去,玩家的秘密就是知道在何时不玩。”
日期:2012-11-04 23:55:38
七十九、对冲境界
(人物:安朗,38岁,广州人,中等学历,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
记:“您刚才说‘善于失败的人也善于成功’,这话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能否请您顺着这个话题讲下去。”
安:“事实上,人世间本来就没有什么‘惟成功的成功’或‘惟失败的失败’,在很大程度上讲,二者还具有互补性。遗憾的是,人们看待事物的方式总是倾向于非此即比,致使原本可以互补的双方有了截然不同的表述。结果,在通向成功的路上,就只留下了一种选择,如何去赢;但我有两种,除了如何去赢外,还选择如何去输,特别是在规律和常识面前,不但认输,还要先输。这就为我带来了回旋余地,即使真有一种失败的情形也不会轻易把我逼入绝境,败而不倒,便有翻身机会,当好日子回来的时候就会再赢。如此这般,我既不拒绝失败,也不强求成功。”
记:“‘不拒绝失败’——这话说的真强!”
日期:2012-11-04 23:58:43
八十、首创性问题
(人物:常振业,42岁,北京人,硕士学历,科技发展公司总裁。)
记:“如今,人们对于创新的渴望已经到了顶礼膜拜的程度,但是关系到创新的结果仍旧是一件难乎其难的事情,这种困境表明了什么?”
常:“或许是对于创新的误解才导致我们摒弃掉了某些‘无中生有’的存在,以至尽管当今世界已经变得足够先进,人的观念仍旧习惯于以原因论及结果是情形,从而完全忽略了上帝有可能是个赌徒的现象,不但掷色子,且对由此带来的后果完全无知。这有点儿像人们在量子力学中看到的那样,宇宙本身可能拥有无数种形态,只不过刚好有一种形态适合于像你我这样的人类生存。在此,原因不再决定于结果,而是反过来由结果决定于原因。所谓的创新也是如此。在以原因论及结果的方式中,不太可能出现真正意义上的首创性。”
日期:2012-11-04 23:59:50
八十一、为了正确的错误
(人物:乐滔,42岁,天津人,大本学历,私募基金经理。)
记:“在一个泡沫汹涌的市场里面,人们何以会对显而易见的危险视而不见,竟然在大难临头时也无动于衷,这其中有什么道理好讲吗?”
乐:“应当说,相对于群体容易盲从的特性,一般的个人往往是理性的;这就导致一种极不自然的现象,每一个个人都或多或少地企图用正常的逻辑诠释不正常的状况。试想,我们该如何欣赏一幅倒过来的画像呢?于是不得已地,只好倒立过来。
“所有为了从正确出发而犯下的错误都异常吊诡,你不可以站在旁观者的立场上论及他们。”
日期:2012-11-05 00:01:05
八十二、内涵问题
(人物:于东明,38岁,北京人,大专学历,书店老板。)
记:“这条街上共有三家书店;与其他两家门庭清冷、惨淡经营的局面不同,您的这家书店十分红火,经常到很晚了还有客人光顾。老实说我想不通,何以大家卖的书都差不多,折扣也难分仲伯,差距竟然如此之大?”
于:“正如你所观察到的那样,三家书店开在同一条街上,彼此店面差不多,售卖的书籍也大同小异,所以能产生这么大的差距,关键就在于他们更偏重‘卖’书,我更偏重‘说’书,久而久之,在选择一种书籍时,读者更喜欢从我这里得到它们。这便是一个‘说’书人的本事,他卖书的方式不是强调如何销售,而是强调如何有利于读者。”
记:“唔,这到是一种别致的说法,一个卖书的人同时也是一个说书的人。不过,考虑到图书这种商品的特殊性质,我认同这一说法背后的商业价值。”
于:“听你这样讲话我很高兴,算是遇到知音了吧。实话告诉你,我开书店的本意乃是一桩捎带脚的买卖,更喜欢做的事情还是读书,但是这样一来,我对书作为一种商品的情形就变得敏感起来,在某位读者拿起一本书又轻轻放下后,我十有八九知道他需要什么,这时候我就会另外拿起一本书来说给他听,在可能拥有共同兴趣的方面讲述相关的内容,甚至包括我个人的心得与感悟。人们喜欢我把书这样卖给他们,就连一向谨慎的家长也会特意带着他们成长中的孩子过来,让我推荐几部有益于他们阅读的作品,对我这个开书店的人来说,没有比这更大的褒奖,相对于我必须养家糊口的现实而言,反倒变得不那么重要了。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