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俺打天下的那些岁月——刘备正传》
第7节作者:
罗衾不耐 在很多时候,具有善良根性的孩子,在童年的时候似乎总比别的孩子更加天真,乃至愚钝,但最终会走的更远。在这里,还拿我那个发小说事吧。在他三岁时,母亲就去世了,他的父亲照顾不了俩孩子,于是把他寄养在乡下的奶奶家,到了上学年纪才回来。那时农村很穷,乡人见面不问吃了吗,而问哪有鱼?盖因那时农民肚子里都没什么油水,要是得知哪条河沟里有鱼,必结伙去捉。农民穷,也没有渔网,捉鱼的办法是用泥石从两侧堵住一截水道,然后再用脸盆把中间的河水淘干,所谓涸泽而渔大概就是这么来的。尽管工程浩大,所获甚微,但村民们总是乐此不疲,因为总算可以打打牙祭了。因此在他们村,谁要是知道“渔汛”,总会被人高看一眼。那时也有人逗他,问他哪有鱼,他总是骄傲地脱口而出:“长虹宾馆”。小小的他只知道自己是一个城里人,家就在长虹宾馆附近。在他的骄傲中既有自信,更有一派天真。直到他上小学一年级时,才明白这是人家在逗他。就是这个从农村回来的最天真的孩子,后来成了我们中间最有出息的人。
每次翻阅《先主主》,看到刘备幼时站在那棵大楼桑树下,用手指着郁郁葱葱的树冠,对本族其他刘姓小伙伴说:“别看现在我家穷,将来我也会坐上有这么大车盖的天子之车”的段落时,总会想起那个“哪有鱼”的故事。显然,刘备幼年丧父,家道破败,但他的宗室身份,乡人知道,刘备自己也知道,乡人大概免不了逗他或嘲笑他说,你们家以前可不这样,还做过王爷呢。也许,从年幼的刘备嘴里说出的那番豪言壮语正是在一次次嘲笑的情况下被激发出来的。英雄不遇,古今同慨。
不知是祸,还是福,刘家中兴几乎是昙花一现,家底还没攒厚重就又一次败落了,沦落到孤儿寡母织席卖鞋的境地。这一波三折的家史,不能不对刘备的成长造成重大影响。在帮助母亲织席贩履的困苦阶段,刘备显然领略了人世间的世态炎凉和无比辛酸,“少语言,善下人,喜怒不形于色”的性格大概也是在这一阶段练就的。这段日子虽然辛酸,但对他绝对不是什么坏事。
其实,家遭变故并吃过苦,对于每一个官宦家子弟来说,也许都是一笔难得的财富,未尝不是他们摆脱纨绔子弟宿命的一个机会。大家族嫡出后继无人,而旁支庶出却人才辈出,这样的例子在中国历史上不胜枚举,最著名的例子就是篡汉的王莽。那时,王家可谓权倾一时,简直比皇帝他们家还要显赫,王莽的伯父王凤是大司马,姑姑王政君是汉元帝的皇后。但这些却帮不了王莽他们家,由于他父兄早死,他们家比清寒小户还不如,生活极其困苦。但在这种条件下,王莽胸怀大志,孝母尊嫂,苦读诗书,于是声名大噪,步步高升,最终禅汉建新。只可惜他书生气太重,仿照周朝制度推行一套不切实际的新政,结果惹得天怒人怨,身败名裂。再举一例,那就是袁世凯了。要说起项城袁家也是源远流长的显赫家族,从远处说三国时代的袁绍也是从这一族出来的。清末袁家出了一位显赫人物,那就是靠镇压捻军起家、官做到漕运总督的袁甲三,也就是袁世凯的叔祖(袁世凯爷爷的弟弟)。袁世凯家是这个大家族的小户,他的父亲没做过官,而且袁世凯自幼就过继给伯父袁保庆,饱受零丁之苦。不过在他这一辈人里,也就属他最有出息,后来投入淮军,在朝鲜扬名立万,练新军、搞新政都有他的份,最后清朝也亡在他的手里,后来他做了民国的大总统,还当了83天的“皇帝”。尽管对于王、袁二人现在还难以盖棺定论,但他们好歹干了些大事,这是他们家族那些纨绔子弟做无法想象的。当年,汉景帝第七子长沙王刘发的后裔刘秀在西汉末年的乱局中剪灭群雄,光复汉室江山,而今又一位汉景帝的远支玄孙要在东汉末年的乱世中为汉室挣回一点颜面,他就是住在涿州大树楼桑连谱系都难以稽考的汉室宗亲刘备刘玄德。
幼年的刘备大概也不是一天好日子也没享受过,要不稀罕个“美衣服”就得了,怎么还同时向往“狗马、音乐”那样的高消费呢?同时,有心的族人也越来越发现刘备的确不是一般材料了,于是给予他越来越多的资助。《先主传》里特地留下了这位族人的名字,刘元起,大概是刘备的远房叔叔吧。历史就是这样传下来的,大概是刘备当了汉中王后,没少给后代们痛说革命家史,说爹爹小时候可没少吃苦,还跟着你们奶奶一块织过席子卖过鞋。幸好你爸爸命中总有贵人相助.记住: 你们刘元起叔祖就是咱家的恩人,以后等咱们打回老家去,一定要报答他老人家呀。由此,刘备的苦日子大概也没过得太久,而且也曾读书识字,这一点对于刘备的成长关系重大。三国时代之前有文盲打天下,汉高祖刘邦就是一位;三国时代以后也有,但在三国时代却不成,一个文盲在那个时代蹦达不了几天。同时,我们也可以确定,刘备小时候不可能一直跟着母亲织席卖履,那样涿州只会多出一位小商贩,而不会出现一位刘先主。
这个故事也让我们不由得想起近代中国的一个伟人毛泽东。毛泽东尽管生长在一个殷实的富农之家,但他的父亲却目光短浅,不仅对自己的长子异常严苛,而且还阻挠他继续读书,如果不是得到外婆家族以其他族人的资助,毛泽东也许众生就是韶山冲的一个小地主或湘潭县城里的一个小生意人,但读书改变了他的命运。在长沙读师范时,毛已经成为一个出了名的学生。后来得杨昌济教授的赏识并娶了杨开慧,得入北大门墙,回到长沙俨然已是一个小小的名流,为以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熹平四年(175年),刘备15岁(虚岁),刘备的母亲让刘备拜同乡大儒卢植为师。跟着卢植自然不是接受启蒙教育,而是像当年卢植拜风流老师马融一样,求取大学之道。这也印证了刘备少年时代一定接受过启蒙教育,已经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否则就不会出现就学于卢植的一幕了,毕竟卢植开的不是扫盲班。不过,刘备在卢植的门下不长,因为也正是在熹平四年,卢植由于广才学,通文武,被朝廷被任名为九江太守,后又转庐江太守。尽管刘备师从卢植时间不长,也不喜读书,但似乎也学到不少东西,《三国志》中记载了不少刘备出口成章、玩弄文字游戏的故事,这说明刘备至少也算是个半吊子文人。不过,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现在拥有了一个“卢植学生”的名头,在那个时代这是所谓社会声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走上仕途乃至成为社会名流的重要条件。
不过,从刘备后来的成长道路来看,这也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在这个时候,刘备结识了一个领路人——同学公孙瓒。这是刘备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机缘。这个公孙瓒改变了刘备的一生,没有他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就没有刘备日后的成功。从此刘备不再是大桑树底下那个孤苦无依的孩子,而是一个跃跃欲试要开创自己伟大前程的不凡少年。请看第四回:凤翥龙骧。
周舆(罗衾不耐)于天津蛰居斋
2008年3月18日中午
日期:2008-3-19 14:23:53
四、凤翥龙骧(1)
在卢植先生那里,第一次见到公孙瓒,刘备的感受肯定是震撼,在他的生命中也许这是第一次窥见一个世家子弟的风采。
出现在刘备面前的公孙瓒,身材魁梧,风姿伟岸,是一个阳光灿烂型的标准帅哥。也许更让刘备羡慕的是公孙瓒身上所流溢的那种世家子弟所特有的“范”,他神态自若,挥洒自如,说起话来虎啸龙吟,好像没有他办不到的事。可怜的刘备,虽然号称汉族宗亲,何时有过这等气度?刘备十来岁的时候跟着妈妈到涿县集市上卖苇席、草鞋,低三下四,看人脸色,仰人鼻息,只学会了“善下人”的本事。沉默寡言,在人前甚至有些木讷拘谨的刘备,第一次发现竟然有这样意气张扬的人生,人竟然可以活得如此精彩。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