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俺打天下的那些岁月——刘备正传》
第12节作者:
罗衾不耐 既然皇帝自己都不把天下当回事,那就不怪别人惦记了。实际上在东汉末年,图谋改天换地的造反已不是一次两次了。其实,许多郡县的官吏对张角的活动也有所察觉,但王朝末期的官僚总是报喜不报忧的,因此一步步使事态扩大、犯罪升级。而朝中的大员对张角的事也不是不知不闻,在起义爆发的前三年,大司徒就曾上疏灵帝建议采取措施,驱散张角及其徒众,但不知何故灵帝并未理睬。朝廷上下的昏聩无能,使张角组织起事减少了很多麻烦。后来这一幕在洪秀全、冯云山发动人马时也再次重演。
最底等的读书人张角,用迷信和救世主的形象把处于社会最底层的贫苦农民也动员组织起来了。看来,当时社会各阶层的人物都不安于位了,都要有所作为,东汉帝国因此摇摇欲坠。在这样的情况下,刘备迎来了命运的转折。
周舆于天津蛰居斋
2008年3月26日下午
日期:2008-4-2 14:03:06
正写第六回,先发一篇旧作吧。
也说曹操——兼论易中天没有搔到曹操的最痒处
易中天教授在央视百家论坛上有关汉代风云人物和三国历史的讲座,很受大家欢迎,我也是期期不落,从中受益良多。易老师通过绘声绘色的讲解,深刻剖析了那些英雄人物的性格特征,揭示了他们的命运走向及归宿的内在逻辑,由此掀开了一道道沉重的历史帷幕,使这些历史人物和众多的历史事件清晰地呈现在我们的眼前。
诚然,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我们认知历史的出发点只能是现在,而不是过去;同时,我也相信人性是相通的,这使我们能够以己推人,以今度古。然则,在很多时候,我们必须要注意历史环境,有些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必须放到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才可以弄明白,这也是容易被许多人所忽视的。
大家都知道东汉末年是乱世,也就是曹操可以做“奸雄”的那种乱世。这种乱世不仅仅是天下大乱,而是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十室九空,是人口死亡大半、道路断绝、土地荒芜、人人无以自保的乱世。这样的乱世,不是“避于野”的“小乱”,而是仅仅剩下几个大的武装集团和居住地、人民必须“避于城”的“大乱”。此处的城,不是指在文明草创时期的城邑和城堡,如中国真正的封建时代——春秋时期国人聚居的城邑、中世纪早期西欧的贵族城堡、日本战国时代的城堡,此时地广人稀、盗贼横行、野兽出没,人们据城以生是重要的生活方式;而是指在文明时代的乱世由大量武装力量保卫的屏障一方的战略据点,如安史之乱时张巡、许远所守之濉阳,南宋末期郭靖、黄蓉、杨过(哈哈,当然不是他们了!)所守之襄阳,明末袁崇涣所守之宁远,可以肯定地说这样的城维系了整个王朝以及文明的安危。
了解了这些历史背景,我们才能理解曹操的屯田、唯才是举政策的真实含义。也就是在华夏文明几乎崩溃的乱世,屯田不仅仅为了供给军粮,而是为流散的人口提供军事保护,使他们重新安定在土地上,恢复农业生产;唯才是举也不仅仅是为了招揽人才,而是为了重新组织官僚体系,恢复文官对地方的行政治理。说白了,曹操集团不仅是一个武装集团,而且也是一个耕种集团,同时更是文明的避难所。在秦末、西汉末期、东汉末期、西晋末期、隋末、唐朝安史记之乱、北宋末期、明末等几次大乱后,华夏文明非但没有灭绝(只有蒙古人在征服中原后才认真地考虑过是否将耕地改为牧场,幸而受阻于汉化很深的耶律楚才),反而迅速恢复,一是因为中国社会存在着以服务政治为主要归宿的庞大的读书人群体,即使在乱世好歹也杀不绝,官僚体系得以重建;一是因为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土地耕种方式,只要有安全上的保证和行政司法的管理,很容易组织和恢复。
从世界历史来看,在大乱中文明灭绝不是什么耸人听闻的事,而是屡见不鲜的。如西罗马帝国在野蛮人的攻击下,文明即遭到毁灭性的破坏。与中国社会相对照,西罗马各自治城市都是贵族统治,贵族们似乎更愿意享受生活,而把管理城市的行政事务在很大程度上交给了奴隶,而令人头疼的读书则更是那些希腊奴隶的差使;在经济体系中,原先属于罗马平民的小土地耕种制度也早在严重的两级分化中荡然无存,代之的是大土地制庄园。因此,这样的社会结构,一旦上层社会遭到毁灭性打击,整个社会就会陷入全面崩溃,很难恢复,以至于必须重新摸着石头过河,几百年后才知道恢复城市生活。同样,西晋灭亡后,中国北方五胡交乱,由于统治者文化低微,又排斥汉族儒生阶层,中国社会也陷入了几百年的黑暗时代。由此观之,曹操屯田、唯才是举的所作所为,功莫大焉,他维系了华夏文明不至失坠,并得以在西晋勃兴。此曹公之丰功伟业也。
维系文明,这就是现代人的眼光了。对于当时的曹操来说,是其视为当然之事,其最得意处恐怕是剪灭群雄、统一北方了。正如他所言,如果没有他,不知几人称王,几人称帝。的确如此,如果没有曹操,天下真的不知如何收拾,不知糜烂到何时、糜烂到何种程度,只恐怕五胡乱华会早早上演。这等功业,当时只有曹操一人做得到——袁绍、袁术、吕布、张秀、马腾、韩遂等豪强都被他消灭,孙权据江东以抗命,无非是承继父兄遗业,刘备只会在曹操鞭长莫及时欺负暗弱的宗室(刘表、刘璋)。此等功业,后世又有几人哉?——唐代中叶,先是发生兵变(安史之乱),王室和各路勤王人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得以扑灭,而后是军阀割据,此时天下竟难觅英雄,最终再酿成民变(王仙芝、黄巢起义),致使黄巢纵横南北,杀人如麻,开张献忠大屠杀之先河,最终大唐的基业竟拱手送给了黄巢手下一个小小的叛将(朱温)。随后的五代十国,延续了混乱的局面。即使到了北宋开国,开始也很象一场闹剧,只是在重文轻武的治国思想下,才创造了有别于汉、唐的别样辉煌来(有宋一代商业高度发达,南宋多于半数的国库来自商业)。回头再看,东汉末年是先民乱(黄巾之乱),而后群雄并起消弭祸乱,再后如曹操之奸雄者又很快剪灭北方群雄。而且那还是一个风雅的时代,望梅止渴、横槊赋诗、临碣观海,在一场场残酷的战争中,曹操竟还完美保持了春秋时代的贵族君子之风。没有哪个时代不需要英雄,但英雄是不世出的。在没有英雄的时代,历史进程既平庸又可笑。而曹操就是一位让历史增色的大英雄。
这就是曹操的最得意处,然而这同时也正是其最伤心处——在他积极进行统一战争的同时,却不得不背负着一个乱臣贼子的千古骂名。直到今天,老百姓乃至史学界人士,对曹氏代汉耿耿于怀,视为大逆不道。当今尚且如此,更何况在三国时代。由此,我们应该明白曹操当时背负了怎样的心理压力,才会明白要消释这种压力绝不是容易的,不是一句性格豁达就可以做到的。曹操最想让人理解的也许就这这一点了。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