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为证——孙氏的崛起与东吴的建国:这是一段青春激昂的三国史!》
第49节

作者: 含笑看吴钩2015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5-05-20 19:24:59
  刘勋这一跑,标志着江东一方首先取得了此次战役第一阶段的胜利,而且使战场骤然出现了大块真空地带,孙策趁势率军攻击前进,兵锋直指江夏郡的沙羡县(今湖北武昌金口)。
  沙羡,此时正是黄祖大军的驻屯地。
  接下来,双方将在此展开一场真正意义的决战!
  建安四年十二月八日,孙策率军抵达沙羡。
  三日后的清晨时分,战斗正式打响。

  平心而论,自兴平二年的历阳东渡时起,孙策历经的大小战斗可谓数不胜数,但没有任何一次的规模能与此次相比,为了筹备这场决战,他调集了江东最精锐的士兵和最善战的将领,其中锐卒约两万五千人,主要将领更是个个皆为响当当的江淮之英,其中分别有:
  (遥领)江夏太守,建威中郎将周瑜;
  (遥领)桂阳太守,征虏中郎将吕范;
  (遥领)零陵太守,荡寇中郎将程普;
  以及奉业校尉孙权、先登校尉韩当、武锋校尉黄盖等一干将领。
  荆州方面(具体指黄祖)也不逊色,除了黄祖所统的近三万江夏之众外,还有刘虎和韩晞二人从襄阳带来的五千援军。
  这是一支直属于刘表的特色部队,全体士兵装备的均为清一色长矛,他们同时也是荆州军发动进攻的核心战力。

  双方的实力可谓旗鼓相当,黄祖甚至在军队的数量上稍占上风,然而有的时候,决定战斗胜负的关键因素并不在于士兵的众寡,而是取决于将领的能力。
  交战前,孙策一如既往地进行了一番作战动员。
  他一马当先,整顿完所部队列后,又亲自擂鼓为将士助威,此举收到了绝佳的激励效果。全军“吏士奋激,踊跃百倍,心精意果,各竞用命。越渡重堑,迅疾若飞。”
  日期:2015-05-20 23:23:25
  当然,高昂的士气固然重要,不过还需辅以正确的战术。

  毕竟孙策此番面对的敌人,是刘表手下数一数二的资深战将黄祖,其用兵素以阴险狡猾,诡计多端而闻名,当年诱使孙坚单骑出击,然后在岘山设伏的敌将,正是此人。
  交战之初,黄祖先命刘虎和韩晞带五千长矛兵顶在了主力的最前面,用意是希望这支特色兵种充当起一面坚实的盾牌,抵住江东军首轮凌厉的攻势,而后再伺机反击。
  要知道,长矛兵虽不擅长搏杀,却惯于列阵防御。
  此战法也相应收到了效果,尽管江东军发动了一波接一波的狂攻,但一直未能撕开对方的缺口,战况逐渐陷入胶着。

  这种不利的情形,无疑是最能考验一名战场指挥员水平的时候,而既然黄祖出手了,那孙策又将用什么招式加以应对呢?
  第一招:火攻。
  两军鏖战正酣之际,孙策悄然命人在战场的上风口处点起了大火,霎时间火凭风势,渐渐愈燃愈烈,熊熊大火很快蔓延到了处于下风口的荆州大军阵前,孙策见放火得手,当即抓紧这一有利战机,又打出另一记杀手锏。
  第二招:箭雨。
  《亮剑》中李云龙歼灭山崎大队那一仗,靠得是先实施铺天盖地的手榴弹攻势,紧接着再一鼓作气攻上山头。其实这一战术原理古已有之,说不定孙策就是最早的发明人,且看他是如何运用的。
  日期:2015-05-21 12:49:39
  为获得一个最佳的冲锋时机,孙策吩咐众将把全军的弓兵集中到一块,而后瞄准敌方长枪阵,随着他的一声令下,“弓弩并发,流矢雨集”,顿时打了对方一个措手不及。
  与此同时,步兵则趁着万箭齐放那一会儿,利用大火燃起后所造成的滚滚浓烟作掩护,全体实施总攻击,从而一举攻破了黄祖的军阵。
  这时,距离开战仅一个时辰的功夫,然而胜负已初露端倪,毕竟在古代战争中,一旦军阵被攻破,就将意味着整支军队的崩盘。
  果然,荆州军因此阵脚大乱,并渐渐出现了溃败的迹象,孙策见状马上调整部署,指示诸将各自率部对溃退之敌展开追击,同时注意在追击的过程中逐渐合拢,形成一个大的包围圈,以此挤压逃敌,使之不得不向江边移动,而他则率直属部队优先解决了负责殿后的那五千长矛兵,斩其将领刘虎和韩晞。
  江东军那个巨大的合围圈形成后,又斩杀了逃敌一万五千余人,同时还缴获对方此行所乘的六千多艘船只,这使得剩余的荆州士兵失去了唯一的逃生工具,他们接下来的命运便是——
  如果不投降,就只能投江了。

  胜负,已然分晓。
  战局,不可逆转。
  最终的结果,似乎有些惨不忍睹。
  一万余名荆州败兵除了少数人投降外,绝大部分都被迅速合拢上来的江东士兵赶下了长江,翻腾的江水又很快将一个个忽隐忽显的身影不客气地一卷而去……
  至此,沙羡之战终以孙策一方的全面胜利而宣告结束。
  此役共消灭荆州之敌三万余人,除其主帅黄祖侥幸逃脱外,整支大军惨遭灭顶之灾,战后缴获的各类军需物资堆积如山,俘虏中还包括了黄祖的妻儿老小共七人。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