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5-05-21 15:40:48
初辅新主
(7)
是为了探一探孙权对自己的态度,还是要进入全面的战略守势。似乎也不对,你就是改进攻为守也不能随意放弃战略重地啊。
尤其在孙刘二人如同水火,短期内无法走向联合,以及各方面形式都对自己有利的情况之下,不应该有此一举!
曹丕的世界无人能懂,后世写史者又包藏了何种不为人知的目的。该相信陈寿,还是应该相信房玄龄。
现有史料总是在细节方面矛盾重重,继承王位后的曹丕对外迅速荡平西北叛乱,雷霆般的用兵手段似乎让人看到了曹操的影子。
为什么在南方孙权调兵的问题上如此草木皆兵,胆小如鼠。在天时地利人和占尽的情况下,曹丕的表现前后几乎是判若两人。
就在这一年的七月,孙权派遣使臣携带大量贡品向曹丕奉献,从曹丕称王到此时,短短的几个月间,曹氏集团与孙氏集团难道会出现如此多的变数,所谓朝秦暮楚的速度也不过如此吧。
而在对待刘备的态度上更能反映出襄樊撤退疑点重重。公元220年7月,刘备集团的孟达因为没有援救关羽,加之和刘备的义子刘封不和,最终率人马投降了曹丕。
日期:2015-05-21 15:41:32
初辅新主
(8)
曹丕也已孟达投降为契机,命夏侯尚、徐晃与孟达里应外合击败了刘封,成功的收复了上庸三郡。
从平定西北叛乱,到收复上庸三郡(今湖北竹山县西南)扩展疆域,曹丕刚登王座,在武功方面已表现出了不俗业绩,为何在襄樊问题上却是哪个样子呢?
迷惑、还是迷惑、、、
呵呵,历史之所以如此精彩和迷人,或许正是因为这些不为人知的秘密吧!
曹丕继位之初,在司马懿等一干大臣的辅佐之下,文治武功方面的确是可圈可点的,武功方面刚已提到。在文治方面,曹他采纳陈群的意见,确立九品中正制。
此制度一开始是针对察举、征辟等前朝选才制的弊病,而采取的选举改革。其目的就是要将选举权收回中央,便于皇帝控制,重新建立士人与朝廷官僚机制的正常关系,以便逐步削弱地方化的倾向。
可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此制度依然将选举之权利交给士族中的朝廷掌权者,选拔中又主要以被选者的家世和社会关系为核心,往往出现徇私舞弊,沾亲带故的行为。真正的有才之人,却因为出生不高贵而被拒之门外,以致于在后期一度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
日期:2015-05-21 21:44:37
初辅新主
(9)
想当初曹操以唯才是举作为自己用人的指导思想,结果使曹氏集团成为天下有志之士争相投奔的对象,而九品中正制几乎与老曹的用人思想背道而驰。
曹丕大刀阔斧的对父亲的治国之策进行改革,老曹刚刚身死,小曹为什么如此着急的将父亲坚持一生的用人政策改变,到底是什么原因所致?
不妨从曹操的用人制度和当时的社会背景说起。
曹操的唯才是举的政策,的确为自己建立丰功伟绩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唯才是举的措施在当时对世家大族势力造成了不少抑制、打击,而东汉以来世家大族对统治的重要性又是不言而喻的。
曹操的政策伤害了世家大族在统治集团中的根本利益,与其说曹操是因怕汉献帝的名号而未敢称帝,不如说是惧怕世家大族的反对而不敢称帝。
这也是曹操后期对司马懿由排斥到拉拢的主要原因,不仅仅司马懿是第二代人才队伍中的俊杰,更重要的是站在司马懿身后庞大的世族群体。
曹丕接过父亲手中的权杖后,社会的普遍情况是世家大族势力不断膨胀发展,这种客观的形势使曹丕不得不予以正视。
日期:2015-05-21 21:45:52
初辅新主
(10)
当年父亲意犹未尽的说过,如果天命在我,就让我来做周文王吧!言外之意很清楚,曹丕站在父亲的肩膀之上,必须要有更大的动作,才能对得起死去的父亲。
对此时的曹丕来说,还有什么动作能比称帝还大呢?
只是曹丕又深深的知道,没有世家大族的支持,自己无论如何是无法称帝的,即使称帝,也只能是逆流而上不会长久。
因此,实行九品中正制,让朝中任职的世族阶层掌管选举,既能照顾到他们的利益从而缓和曹氏集团与世族之间的矛盾,又能博得世族对他未来称帝的支持,何乐而不为呢!
司马懿属于世族阶层,自然对九品中正制是持默认态度的。这个世界上,从来都不会天上掉馅儿饼,但人类对于利益的追求始终是永恒不变的。
付出与收获之间总是遵循这一种无法捉摸的事实,付出与收获没有绝对的正比,有付出并不一定有收获,但世人依然在努力的付出,应为人们深知没有付出就一定不会有收获。
曹丕也付出了,只是得到回报的速度之快是他始料不及的,九品中正制从颁布到实施,短短的几个月时间,以极快的速度得到世家大族的狂热支持,曹丕立马成为世族阶层追捧的对象。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