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发达国家的优秀生活的迷雾—我在英国的经历一二》
第17节作者:
tuboseng
日期:2005-12-06 23:30:22
好象我也有些黔驴技穷了, 还是有不少内容可写, 仿佛没有什么组织性, 为写而写往往让人感到枯操, 但不知道有没有人对哪些方面更感兴趣? 或者有朋友愿意的话, 大家可以交流交流.
日期:2005-12-07 22:48:01
也谈鞋套文化:西方人是不是进屋不换鞋?
因为刚看了关于大午集团的孙董高调文化攻击(不是文化革命)腐朽的拖鞋和鞋套文化.很多人提到这是中国小市民的垃圾文化, 所以回想了一下以前的经历. 当然先声明我们家是进门换鞋的, 而且我到过的北京, 上海, 深圳, 镇江,苏州等很多人家里, 都是进门换鞋的, 先不争论该不该换鞋, 当然作为主人对待客人应该好象可亲些, 即使心里怎么想, 也是需要嘴上客气两句.
那发达国家的人们进门换不换鞋呢? 日本就不必说了, 必定是换的, 别说上人家家里, 就是去餐厅和工厂好象怎么也得换的. 而且其实很多日本人已经早已不住什么标准的铺塌塌米的房子, 西洋高楼大厦进门有玄关自然还是要换鞋的,好象也没什么等级之分.不过我们经常还是以欧美的国家为标准.老实说很少有机会去传统的英国人家里, 人家一般不把我们招引过去, 有事也在外面谈. 印象中英国传统的房子大多从门口开始就铺地毯, 在客厅和卧室往还加铺一块漂亮的,而地毯往往特容易脏, 而且一旦脏了, 洗起来很是麻烦, 当然索性脏透了, 就整片的都换了. 看你在哪个位置了? 有些家庭是卧室在楼上, 则在楼下的客厅和厨房是不用换什么鞋的, 自然主人也不换,但假如他请你上楼, 在楼梯口, 他必定自己会换鞋, 那你客人自然也就更着换了鞋进门, 他们的拖鞋也就是咱们中国人产的那些, 塑料的或棉的. 也见过人家屋子小, 一进门就只有一层公寓, 那是也有进门就换的,也有不换随你的. 而我住的房子, 每次房东来我这里, 必定主动换鞋. 有一次修卫生间, 房东带工人来, 特地带了两双鞋, 工鞋留在卫生间, 皮鞋放走廊, 穿着自己的拖鞋来回晃, 毕竟是他的财产嘛, 我们走了, 他也还得在往外租的. 自然我去房东家, 也是得老老实实地脱鞋的. 还有就是去土耳其人家里, 他们是进门脱鞋, 直接大家往地上那厚后的土耳其挂毯上坐, 中间放个水烟壶, 很有些北方进门就上炕的意味,不过在我们中国人看来仿佛土耳其是不能归如我们认可的发达国家中, 虽然人家也离欧盟大门只有只尺. 各地各人的习惯自然不同, 只有互相谅解才可以共存. 但人心往往总逃不了那专制和意气的一面, 我是对自己的这种意气深有体会的. 换不换鞋, 本不是大事, 不过就我在西方人家看来还是换鞋的.
日期:2005-12-07 22:48:01
也谈鞋套文化:西方人是不是进屋不换鞋?
因为刚看了关于大午集团的孙董高调文化攻击(不是文化革命)腐朽的拖鞋和鞋套文化.很多人提到这是中国小市民的垃圾文化, 所以回想了一下以前的经历. 当然先声明我们家是进门换鞋的, 而且我到过的北京, 上海, 深圳, 镇江,苏州等很多人家里, 都是进门换鞋的, 先不争论该不该换鞋, 当然作为主人对待客人应该好象可亲些, 即使心里怎么想, 也是需要嘴上客气两句.
那发达国家的人们进门换不换鞋呢? 日本就不必说了, 必定是换的, 别说上人家家里, 就是去餐厅和工厂好象怎么也得换的. 而且其实很多日本人已经早已不住什么标准的铺塌塌米的房子, 西洋高楼大厦进门有玄关自然还是要换鞋的,好象也没什么等级之分.不过我们经常还是以欧美的国家为标准.老实说很少有机会去传统的英国人家里, 人家一般不把我们招引过去, 有事也在外面谈. 印象中英国传统的房子大多从门口开始就铺地毯, 在客厅和卧室往还加铺一块漂亮的,而地毯往往特容易脏, 而且一旦脏了, 洗起来很是麻烦, 当然索性脏透了, 就整片的都换了. 看你在哪个位置了? 有些家庭是卧室在楼上, 则在楼下的客厅和厨房是不用换什么鞋的, 自然主人也不换,但假如他请你上楼, 在楼梯口, 他必定自己会换鞋, 那你客人自然也就更着换了鞋进门, 他们的拖鞋也就是咱们中国人产的那些, 塑料的或棉的. 也见过人家屋子小, 一进门就只有一层公寓, 那是也有进门就换的,也有不换随你的. 而我住的房子, 每次房东来我这里, 必定主动换鞋. 有一次修卫生间, 房东带工人来, 特地带了两双鞋, 工鞋留在卫生间, 皮鞋放走廊, 穿着自己的拖鞋来回晃, 毕竟是他的财产嘛, 我们走了, 他也还得在往外租的. 自然我去房东家, 也是得老老实实地脱鞋的. 还有就是去土耳其人家里, 他们是进门脱鞋, 直接大家往地上那厚后的土耳其挂毯上坐, 中间放个水烟壶, 很有些北方进门就上炕的意味,不过在我们中国人看来仿佛土耳其是不能归如我们认可的发达国家中, 虽然人家也离欧盟大门只有只尺. 各地各人的习惯自然不同, 只有互相谅解才可以共存. 但人心往往总逃不了那专制和意气的一面, 我是对自己的这种意气深有体会的. 换不换鞋, 本不是大事, 不过就我在西方人家看来还是换鞋的.
日期:2005-12-11 21:03:24
迷雾之-----英国的教育到底如何?
这是个很麻烦的问题, 轻不得, 重不得, 而且个人的经验确实有限, 又很敏感,好歹自己也是混了这么个硕士的学位. 记得前三五年那时说起在海外在英国的硕士, 仿佛是镀了金的人一般; 到如今在国内, 仿佛说起在英国的硕士不是在国内不好好读书, 就是非得花钱买了个学位的. 套用两句话:盛名之下, 其实难符. 纣之不善, 不如是之甚也. 本来嘛, 市场的基本供需关系决定的劳动者的价格, 现在供应过大, 自然行情节节看低, 可事实是很多处于上位的都是有留学背景的.
其实说来说去, 是否我们总爱用一个凸面镜来看外面的事物, 确不肯老老实实用自己的眼睛看东西. 套用辜鸿敏的几十年前一句话: 现代中国人, 尤其是年轻人, 有着贬低中国文明, 而言过其实夸大西方文明的倾向, ……, 实际上, 他们都是通过望远镜来观察西方文明的, 因而使的欧洲的一切都变的比实体伟大,卓越. 而他们在观察自身时, 却将望远镜倒过来, 这当然就把一切都看小了.
谈谈个人理解的海外教育体系, 美国的整体教育质量是全球最高的, 毫无疑问, 可这到底意味着什么? 是美国有个强大的高等教育背景, 他们也是有一个巨大的金字塔的底座, 看过一个资料, 美国有5000多所高等院校能颁发学位, 真正能进长春藤的也就那几所, 除他们之外还有些数量有限的州立大学的质量颇高. 可是接下来的分个三六九等, 自然有不少学校特别是绝对多数的社区大学也就解决个普及高等教育的问题, 不可寄希望有多高的质量. 美国自然不会是所大学的质量就高了. 在英国的情况实在也是如此, 能颁发学位的的大学, 学院, 研究所加起来好象也有400,500所, 你想想总共就5800万的人口, 那么多学校自然是产业化的了. 而其实在70年代的时候英国的综合大学也不多, 就30多所把, 这些大学被称为老大学或红砖大学(RED BRICK UNIVERSITY). 很多现在的大学(UNIVERSITY)都是从工艺学校/专业学院(POLYTENIC), 鄙人就读的就是从POLYTENIC升格上来的新大学, 虽然也一直吹嘘自己是新大学中的前3名, 不过是也有个150多年的历史. 这样旧大学和新大学加起来总共也就不到百所. 实话当初英国人升格大学可不是为了产业化, 是为了解决一个大学精英化的问题, 给更多的普通人有读大学的机会, 而产业化和招收海外留学生是后来为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才发明的. 其实去看一批英国的中年人的学历你会发现有POLYTENIC毕业的远多拿学位的, 而且那时候好象还流行学院毕业的比大学毕业的好找工作.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