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发达国家的优秀生活的迷雾—我在英国的经历一二》
第20节作者:
tuboseng
日期:2005-12-21 21:56:57
我不知道你是哪家的银行? NATWEST ? HSBC ?
假如当初是学生帐户(STUDENT ACCOUNT)的话, 好象所有银行都
应该是不收管理费吧.透支的话, 在NATWEST帐单上,不是负数,
数字前面会有OD的INITIAL(OVERDRAFT), 我当初就给罚过20镑,
教训啊.
我有个NATWEST的, 我LP有个HSBC,都在. 剩的也不多了, 每月固定寄帐单, 好象都没收管理费.
至于对个人的信用记录肯定有影响, 但只局限于英国国内的情况,以后你不移民英国或者去英国做生意应该问题不大.但假如去英国肯定回有记录, 当初我在保险公司干活的时候,只要有许可, 金融机构可以随意查找个人既往的信用记录, 1950, 60年的记录都可以找到.
去别的国家就没有影响了, 即使是HSBC一家, 不同国家之间也没法进行信用记录检查的.我听说过信用卡欠了3,4000镑,回国坏帐也没事的.
至于怎么做? 我也不好说, 看你自己了.
日期:2005-12-21 22:12:53
我不知道你是哪家的银行? NATWEST ? HSBC ? 假如当初是学生帐户(STUDENT ACCOUNT)的话, 好象所有银行都应该是不收管理费吧.
这帐户很久了吧,每年收管理费的数目应该几十镑的事.
透支的话, 在NATWEST帐单上,不是负数,数字前面会有OVERDRAFT的INITIAL(OD), 我当初就给罚过20镑,教训啊.
我有个NATWEST的, 我LP有个HSBC,都在. 剩的也不多了, 每月固定寄帐单, 好象都没收管理费. 你这么说, 我到要注意一下.
至于对个人的信用记录肯定有影响, 但只局限于英国国内的情况,以后你不移民英国或者去英国做生意应该问题不大.但假如去英国肯定回有记录, 当初我在保险公司干活的时候,只要有许可, 金融机构可以查找个人既往的信用记录, 1950, 60年的记录都可以找到.
去别的国家就没有影响了, 即使是HSBC一家, 不同国家之间也没法进行信用记录检查的.我听说过信用卡欠了3,4000镑,回国坏帐也没事的. 也有人走之前, 主动将还有两, 三个月的到期合同的手机月费都交了,深怕欠手机公司的钱.
至于怎么做? 我也不好说,看你自己了.
日期:2005-12-28 10:56:21
看了, 经济杂坛里的"百天"的文章---中国的物价为什么便宜? 觉得有些个人观点需要说明一下, 有不同意见, 大家好像对很多问题的看法都不太统一, 也是觉得百天的说法实在不能服人, 即不能服中国人, 也不能服外国人.发了段文章, 拿到这里充充数.
中国的东西从来不比西方发达国家便宜.不能老说外国, (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 象西方那样发达的是有限的一些). 我们处在全球化的世界中, 中国的本地产品和大量人工附加服务的绝对价格便宜是因为中国的劳动力便宜, 占据了低端产业加工链.西方的劳动力昂贵, 所以看上去他们的终端消费品和服务价格便宜, 但大家的基准收入完全不同.很多时候中国消费产品的出口价格远低于国内市场的批发价格, 但经过西方的种种流通领域的加价和增值, 自然就远大于中国的相对价格. 中国人民可没有看到当中的一分钱,
那些附加价值只有在发达社会中给瓜分了, 或者是那些抓住全球化经济的尾巴的人能享受到些剩余.假如你去看一下西方国家生产, 研究的高技术产品, 奢侈消费品(很多也是在中国生产加工的, 但是品牌, 技术, 管理, 和利润的都是GLOBAL CO.,)在中国的售价和在他们本地的售价, 你还会认为中国的物价低吗? 一个同样端盘子的,同样做IT的工程师,同样管理几千人的企业(可能这个现在快赶上了),人家的平均收入是多少, 我们的是多少? 你会发现一个有趣现象, 越是社会中的高端职业人群和世界先进水准差距越小(公司CEO, 金融投资,技术发明专利持有者(所谓的"高级华人"),而越是低端的职业人群,餐厅小妹, 建筑农民工,私营矿工等 其收入与世界先进水准的差距越是巨大惊人. 劳动力价格! 劳动力价格! 还是劳动力价格!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盘踞于产业链的下流老老实实赚取辛苦的血汗加工费也就罢了, 但实在没有什么可以值得自傲的地方
而且每当人家觉得分给你稍微多些了, 想耍你的时候就耍你一把.看看前些日子在美国,欧洲港口堆积如山的纺织品, 全球各地一个接一个的对中国产品的反倾销令, 在中国大门内外虎视眈眈的全球零售业巨头, 金融业巨头们;飞机行业不说了, 自废武功, 仰人鼻息, 以替他人养工人买单为傲. 汽车行业呢? 中国花了20多年时间, 数以万亿计的汽车市场换来的全球汽车巨头在中国的布局,但中国自主研发的汽车在哪里? (齐瑞刚起步,还是纯民营的,那产量还及不上人家一个地区生产车间的) 难怪中国的老汽车人说起来是,以市场换技术, 换的--城也丢了, 地也失了, 就见的城头变换大王旗,可是没一面是中国自己的旗帜).经贸对外谈判哪次不是步步为营, 步步退让, 还要自己打落牙齿和血吞.WTO谈判时候做那么多让步,市场自由化的门还没对你开大了, 就听见砰的一声关了,关的你脑门犯晕,两眼直冒金星. 我们开放了, 我们市场了, 我们零关税了, 怎么卖点价廉物美的东西给你还要你们发"准生证".中国工人辛苦做多少件衣服多少双鞋, 赚的那点钱才够胡主席赴美访欧那两张飞机定单,买人家个好脸色.
这其实不单是中国的困局, 是所有后发展国家的共同困局, 我们是中国人,而且中国的经济规模太大, 所以反映最明显. 什么是多哈香港共同宣言? 说白了就是大家各说各的, 说了也白说.到时候还是比谁的胳膊粗, 谁能花样? 其实怨谁也没用, 龙永图, 薄熙来,坐那位置上, 你让他们卖国换小钱, 他也不敢啊, 但是上了谈判桌,用别人制定的语言标准来玩,人家玩了几百年,每年那么大的投入,你有多少资源(人力, 语言, 技术,经济背景)你怎么玩的过别人呢?
日期:2006-01-02 16:27:30
莫斯科的蝴蝶冬季扇了翅膀--夏天亚洲的粮食价格涨了涨
俄罗斯舞剑向乌克兰意在欧盟,在全球化的今天, 各国经济和产业之间的关系越来越明显.
表面上是乌俄的能源之争, 实质是做给欧盟看的. 是掌握初级资源的产业国家和在上端的产业国家的博弈, 当然里面还牵扯到了政治势力斗争和地理版图的格局. 俄出口给乌的燃气大部是由乌再生产或直接转卖给了欧洲其他国家, 事实上目前欧洲的燃气市场四分之一的来源于俄过道乌的燃气. 如法,德匈,捷等国家受其牵制极大.不过要是我是俄国人,我也不满. 凭什么我们的燃气给你们卖个四分之一的市场价, 乌又不是当初苏联大家庭的一分子, 左边给我们冷脸/还有那颜色革命看, 右边一脸奴颜婢膝的和欧盟的打的火热, 几万人躺在我们的燃气上吃饭. 而乌也是一直没好气, 当初做USSR的大粮仓, 还要工业全面转军工, 多少好吃好喝的供着, 军舰大炮地送着, 临了分手了, 留了一堆破烂, 你们走了. 但回头一看, 俄罗斯正式对乌克兰切断了燃气供应,德国已经叫哭连天了, 现在乌的燃气还能维持到4月份, 但德法的的大型化工建筑行业都得考虑接下来的燃气价格, 今年的欧洲冬天特别冷. 英国的大臣也要开始全面警告国内的燃气价格还得涨, 虽说2004到如今已经涨了50%, 美国也表示很是遗憾, 希望俄乌就问题尽快达成协议. 美国急的是什么是俄国人总在这种尴尬问题上砍上欧洲一刀, 好比当年在科琐沃问题上, 你美国不管吧, 丢的是脸面和对欧洲的权威,管吧, 搭手的是湿面粉, 到时候又是想甩也甩不了. 可怜我们这种要靠从发达国家进口农药, 药品的国家, 人家的燃气涨了, 原料涨了, 人工贵了, 出厂的东西也贵了. 你看病的药总的吃吧, 种地的农药总的用吧. 也许明年夏天我们中国的农产品和零售药品价格都得再动一动.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