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者亚三留了下来,教朱厚照学习葡萄牙语。《明史》竟然令人无比郁闷地记载“帝时学其语以为戏。”如果学外语都是做游戏,那么我们的外国语外院完全可以改作幼儿园。
除了学外语,听火者亚三讲海外故事,朱厚照对召见葡萄牙使者和通商一事儿闭口不提。火者亚三忍不住询问,他是葡萄牙的翻译。数千里之外的葡萄牙外交官皮雷斯正焦急地等待消息,满载香料的葡萄牙货船还停泊在珠江里的小岛上呢。
朱厚照叹了口气:“都说皇帝金口玉音,说一不二,其实世人不晓得,皇帝说了不算,在我大明王朝,只有祖宗说了算。”
日期:2011-09-29 16:55:50
正德十四年离郑和最后一次下西洋过去八十六年,中国巨舰宝船纵横大洋的盛况早已不在。
明太祖朱元璋建国,对海洋持排斥的态度。明末起义军当中朱元璋从陆地发家,而与他争天下的张士诚和方国珍则由海洋发家,两人均为盐贩。朱元璋从中看到蒙元朝廷海洋政策的弊端。
蒙古帝国是一个世界范围的大帝国,蒙古人喜欢商业,元朝海上贸易尤其兴旺。海外贸易利润巨大,为了垄断高额贸易利润,蒙元王朝搞了一个“官本船” 政策,就是官府出钱出船建立贸易公司,由商人去经营,国家获利七分,商人拿三分,说白了“官本船” 就是国企。
国企做生意,老百姓也做。国企竞争不过私商。慢慢地,国企大老板们和官府勾结起来。为确保国企挣钱,朝廷下达海禁,私人不准出海,只允许国企的船出海。久而久之,激起民愤,元朝又开放海禁,改成征税。征多征少,老百姓还是不满意。张士诚和方国珍等人才有机会煽动老百姓造反。明王朝建国伊始,张士诚和方国珍等残余部队纷纷窜到大海里。
于是,朱元璋下达禁海令,关闭负责海上贸易的衙门,不准老百姓下海经商,并且迁徙海岛居民入内陆。
怎么对老百姓说呢?总不能说实话吧。怕你们造反,所以不让你们出海挣钱。朱元璋想了一个理由,防倭。你们带那么多钱和货物出海不安全,遇上倭寇怎么办,遇上海盗怎么办。自从忽必烈进攻日本失败以来,中日两国关系不是太好。
日期:2011-09-29 17:06:53
这个理由实际上经不起推敲,大家都出海,日本人多还是中国人多,有脑子的人想一想就明白谁能收拾谁。再者说,朝廷可以派海军保护。朱元璋想过,组织海军不得花钱吗?国家花钱保护你们,等你们造反呀。
防倭成为海禁最动听的理由,也是明朝最大的愚民政策。
海禁,太祖规定的,明王朝坚决执行。不成想,一件意外的事情发生了。明成祖朱棣夺了建文帝的皇位。大军攻入南京找不到建文帝。太监郑和对朱棣说,建文帝肯定做船溜到南洋去了,我去找一找。郑和有私心,他是伊斯兰教徒,最大的心愿就是去阿拉伯圣地麦加朝圣,想借工作之便完成私人理想。
朱棣同意了。既然要去,就把动静搞得大一点。朱棣另有想法,他夺侄子皇位名不正言不顺。那位方孝孺跳着脚骂他,世间的方古董多着呢。如果形成万国来朝的局面,官员和老百姓还有什么好说的。
于是乎,声势浩大的郑和下西洋开始了。
郑和绝不是去做贸易的。引用乾隆皇帝说过的一句话:“天朝物产丰盛,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中国什么都不缺,做什么贸易。从元朝的经验看,中国对外贸易换回来的大多是奇珍异宝,明朝也是如此。我们可以看看郑和从西洋带回来的货物,宝石、珍珠、香料、珊瑚等高级奢侈品。这些奢侈品对老百姓来说,没有一点用处。这也是提倡节俭的朱元璋禁海原因之一。
明成祖既不想违背朱元璋的禁海政策,又想吸引海外诸国到中国来称臣,想出一个办法,即所谓朝贡贸易。就是说,只要诸国向中国称臣,做中国藩属国,到中国朝贡,大明皇帝赏赐的东西一般比贡品贵重。另外,朝贡使者可以携带其它货物交易,交易部分免税,而且贡使进入中国境内一切开支均由朝廷负担。
这不是做冤大头吗?
你感觉做了冤大头,人家朱棣高兴着呢。想想确实值得兴奋,那么多国家为了点蝇头小利屈膝称臣,多爽。现在你给人家多少钱,人家来玩这套。不仅不来,还争你小岛呢。
日期:2011-10-01 16:41:36
朱棣这个家伙,大英雄主义,鹰派人物。他上台后推翻了太祖朱元璋构建的和谐社会发展观。
朱元璋建国后曾向国际社会表明大明王朝的国际战略,即著名的“永不征伐”论,永不称霸,永远不搞军事扩张,并且列出不征之国的名单,共计十五国:朝鲜、日本、大小琉球(琉球群岛和台湾)、安南(越南北部)、真腊(柬埔寨)、暹罗(泰国)、占城(越南南部)、苏门答腊(苏门答腊西北部)、西洋(印度南部)、爪哇(印度尼西亚)、彭亨(马来半岛)、白花、三佛齐(苏门答腊东南部)、渤泥(婆罗洲)。
朱棣信奉“刀剑决定一切”的暴力思想,五次征伐蒙古,直至病死军中。汉人除开国皇帝之外御驾亲征的皇帝不多,永乐大帝的精神令人叹息。如果说打蒙古为帝国扫清西北外患,尚情有可原之外。朱棣发动进攻安南的军事行动则违背了朱元璋的战略思想。
安南古称交趾,汉唐以来,有一段时间直接归中国管辖,另一部分时期臣服中国,所以中国人有一种北越情结,经常和越南打一架。细细算来,十场大的战役有了,中越自卫反击战算小打小闹。永乐大帝当时派三十万大军征伐安南,号称八十万。结果如同美国的越南战争一样,陷入到游击战争的泥潭。补给线太长,交通不便,气候条件不适,当地土著不支持。直到朱棣去世,安南问题一直困扰大明王朝的财政。
明成祖朱棣还有一项重大举措,迁都北京。迁都开销很大,工匠十万,劳工百万,我们现在的故宫就是朱棣当年兴建的。此外,还重修了大运河。
大家一瞧,这不是隋炀帝先生吗?
明成祖朱棣之所以未成为第二个隋炀帝,因为他军事指挥能力出众,经常打胜仗,不像隋炀帝征高丽,劳师动众,打了三仗打不赢。
朱棣先生内陆、海上、沙漠、丛林大把大把花钱,北京、蒙古、安南成了大明王朝三个财政无底洞,多少银子填不满。
日期:2011-10-01 16:46:05
相比三个只出不进的老虎口,郑和下西洋还是有收入的,但是费用日渐增长。因为有利可图,到中国淘金的国家越来越多,使团越来越庞大,朝廷负担外国人在华的一切费用,耗资极大。贡品也越来越多,老外精明得紧,给得越多,回得越贵,何乐不为?
总之一句话,郑和下西洋,无利可图。
为什么无利可图?为什么葡萄牙人挣钱,明朝人就不能挣钱呢?
因为郑和下西洋是官办的。看看我们现在的国企就知道郑和为什么不挣钱。
干国企,肥了自个,亏了国家。于是我们搞国有企业改革,把国企改给私人,只留下一些百分之一百挣钱的国企。什么叫绝对挣钱的国企。就是无论怎么贪腐,无论怎么胡乱经营,也能挣钱的企业。比如,中石化、中石油、电力、电信。无论这些国企经营者怎么折腾,喝多少茅台,用茅台洗屁股也亏不了。大不了油价涨涨,电价涨涨,通信费涨涨。一个特点,垄断,垄断企业绝对挣钱。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