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黄密码——中国人的前世今生 (世界上第一部真正的中国历史)》
第31节

作者: 冰原极光
收藏本书TXT下载
  当时出现了不少大富豪和经营盐铁的实业家。郑国的商人最为出名,他们的足迹遍布括黄河和长江流域,南到楚,北到晋,东到齐。郑国商人弦高曾经在秦国袭郑的关键时刻送出重要情报,避免了郑的亡国。越国大夫范蠡灭吴后弃官经商,三致千金,号称“陶朱公”。这一时期商人的财力,能和诸侯分庭抗礼。孔子之所以能够名扬天下,成为万世师表,正是依赖弟子子贡雄厚的财力。
  战国时城市的规模更加扩大:“千丈 之城、万家之邑相望也。”战国时期,城市数量空前增加,城市的经济功能较前更加显著, 兴起了一批重要的商业城市。赵国的邯郸、魏国的大梁、楚国的宛、越国的吴、宋国的陶邑、秦国的咸阳等商业都会。战国时代的城市有商业市区,市区四周有市门,早启晚闭。
  齐都临淄仍然是战国时期最大、最繁华的商业都会,人口超过35万。当时的临淄十分富有殷实,城里文体活动丰富多彩。纵横家苏秦对临淄有这样的描述:临淄城中有7万户人家,市民生活快乐,"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 鸡、走犬、六博、鞠者",街道上人山人海,拥挤不堪,"举袂成幕,挥汗如雨"......
  国人和国君往往属于同一个宗族,有共同的祖先。由于宗法制的关系,有的为王,有的种田,但仍然是很近的亲戚。国君的统治含有宗族血缘成分。周族每到新拓殖民地就要立即建立宗祠。殖民营国和公社血缘关系的合一,是宗族社会的遗习。国家有难,国君经常和大夫与国人在宗祠里盟誓,作战前夕还会“受命于庙”。《诗经》中有“作庙翼翼”的句子。
  国人成年后有士、农、工、商四业可选。国人可以从政或当兵,也可以从事手工业或者从商。很多军国大事都要依靠国人来作决定。而野人作为外族,绝对不被允许从政。
  在史书中,“国人”参政的记录不胜枚举。或决定国君的废立,或过问外交和战,或参议国都迁徙。国家大事要经过全体国人的认可。周厉王进行财政改革,但拒绝国人的任何反对意见,结果引发国人暴动,一代天子,竟被国人赶出镐京。
  诸侯国里也表现得很明显。春秋时期,卫懿公喜欢鹤,把鹤封为大夫和将军,国政一团糟。公元前660年,狄人入侵,卫懿公向国人征兵。国人却拒绝为卫君打仗,皆曰:傻逼,让你的鹤去抵抗狄人吧!结果卫国灭国;山东的莒国“国人”几次推翻国君。公元前609年莒纪公因为行为不轨,被国民杀死。公元前542年,莒犁比公因为残暴,又被国人杀死。莒君庚舆喜欢剑,每次铸成剑以后都要用人来试剑,结果又被国人赶下台。这种国人干政的状况,与希腊的民主政治倒是有些像。

  国人可以参军,“执干戈以卫社稷”。战争时期,野人只能喂养战马和建造城墙。那时各国的兵制大抵是寓兵于民。普通国人一般是3季务农,1季练兵,又在四季农闲的时候举行狩猎以讲习武事。3年会有一次大演习。一旦爆发战争,国君便会征召国人为兵。春秋以前,国君一般会亲自驾着战车冲锋陷阵。
  古籍中的周朝历史,就是一部“国人历史”。而占人口绝大多数的野人,被完全忽略了。野人一直被国君视为贱民。他们没有政治权利,不能参政、从军和接受教育。只能在鄙野里种田,为国家“治田供税”。
  野人占总人口的比例,周初肯定超过90%。到了春秋时期,野人也仍然比统治他们的周人人数多得多。但因为野人一盘散沙,而且周人的统治似乎也不是特别严酷。所以,在古籍中没有野人反抗的记载。各国对野人的统治都是马马虎虎,对他们不管不问,仅仅是拿走野人大约十分之一的粮食收成作为赋税。野人对国家也没有认同感,不在乎是哪个国家来统治他们。反正只要向“都君子”们交粮食就行。野人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农奴。

  远离都城的土地,被野人以宗族为单位占有。野人也以宗族为单位进行生产。直到春秋中期,野人的生产方式,还停留在石器时代刀耕火种的水平。“野人”在当时不能接受教育,文化水平较低。史书中记载的管理鄙野的官吏,只是注意管理农业之事。
  国人与野人使用的语言,肯定有差别。国人的语言是从西部带进中原的,叫做雅言。(“雅”似乎与“夏”有关)。野人使用中原的土著语言,还保留着前代的文化遗风。所以,孔子有“礼失求诸野”的说法。后来,雅言开始在野人之中普及。
  随着时间的推移,君主与国人之间的血缘距离越来越远,城郭内的宗族情结渐渐淡化乃至消失。随着国人与野人的长时间接触,国野之间的文化差异也不断缩小,最后国人与野人已没有民族差别。
  各诸侯国之间激烈的战争,使各国都在探索富国强兵之道,以挖掘本国的战争潜力。国野隔离的弊端越来越体现出来。野人作为潜在的人力资源,被各国越来越重视。各诸侯国开始吸纳野人参军打仗。
  公元前645年,发生了秦晋韩原之战。由于秦国的野人意外地参战,使得晋军大败。晋惠公深受感触,实行改革。他把土地分给包括国人、野人在内的所有国民,分田到户。每户按比例纳税即可。这实际上就是“国野合一”。晋惠公还打破了“野人不当兵”的旧制,把野人也吸纳进晋国的军队里。结果晋国的军人数量翻了一倍。
  到了战国时代,各国城市手工业兴盛起来,野人不断涌入城市做工,与国人杂处。很多野人因为经商而致富,出现了“庶人之富者,累钜万”的景象。这促使国人地位下降,野人社会地位提高,国野间界限被打破,国野合一。至此,前朝遗民才真正融合成为周代的国民。
  日期:2013-07-21 12:12:13
  4.春秋
  公元前771年,犬戎攻克镐京(宗周),第十二代天子周幽王被杀。犬戎洗劫了镐京,严重破坏了这个当时东亚最大的城市。在诸侯帮助下继位的周平王,不得不迁都洛邑(成周)。
  周王室的衰落,让诸侯们野心膨胀。贵族之间秩序大乱,礼崩乐坏的春秋时代开始了。一些大国尝试着主导中原事务。郑、齐、晋、楚、秦等先后争霸。战争十分频繁。春秋时见于史载的战争就有483次。春秋初年,天下有100多个诸侯国。到了战国初年,只剩不到20个。
  在动荡和混乱的背后,一些深刻的变革悄悄地发生着。最重要的莫过于牛耕的出现。牛耕使社会财富得到井喷式的增长;牛耕使有闲阶层扩大,让文化在全国普及;牛耕还改变了社会的财富格局,引起各种变革。首先宗族经济解体,然后是“国野合一”,最后是各诸侯国在土地和税收上的改革。这些最终导致了战国争雄和秦的统一。
  史书上记满了封建主们粗鲁的混战。牛耕何时出现却不见于典籍。这是古代史家的固有缺憾,只重视记言纪事,且只关注贵族。最初的牛耕,只能通过一些间接材料来探索。
  中国北方,直到春秋初年,还延续着石器时代的锄耕农业。种地的主要工具是耒耜。用人力来翻土,埋上种子。这样的耕作方式效率非常低,属于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