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黄密码——中国人的前世今生 (世界上第一部真正的中国历史)》
第32节

作者: 冰原极光
收藏本书TXT下载
  公元前3000年时,牛耕已在苏美尔和埃及得到普遍使用。用牛拉犁是使用畜力翻地,使生产率大为提升。一个农夫使用牛耕产出的粮食,是使用耒耜的10倍以上。
  犁最早在中国南方被发明。考古中发现过良渚文化的石犁,是在水田里用人来拉拽的,所以未普及到北方坚硬的旱田里。商代已有了青铜犁,也只见于南方。甲骨文中的“犁”字没有牛形部首,应该还是用人力来拉拽的,只能用在南方松软的水田里。
  中国人用牛来拉犁,最初可能是受战马拉车的启发。该技术最初在何时何地出现已不可考。《国语》中有“宗庙之牺,为畎田之勤”的句子,意思是宗庙中作为牺牲的牛,已被用来耕田。由此可以肯定,牛耕在春秋时期已获得推广。春秋时晋国有个大力士叫做牛子耕,孔丘的弟子司马耕字子牛、冉耕字伯牛。牛与耕相连作为人名,可见当时用牛耕田已相当普遍。
  铁器也在这一时期出现。考古中出土了大量春秋时期的铁器。《国语》中记载:“美金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以铸锄夷斤欘,试诸壤土。”美金是指青铜,恶金是指铁。春秋中叶齐灵公时的叔夷钟铭文中有“造 徒四千为汝敌寮“的记载,说明当时官府的冶铁规模已经很大。铁远比青铜廉价,它在大地元素中排第四位,铁矿石十分常见。所以,铁才是可以真正得到普及,被大量使用的金属。铁制成的工具,可以加工各种坚硬的材料。

  线性农业的出现,标志着小农时代的到来。牛耕在中国农村延续了2000多年,直到今天。这2000多年的中国历史,都驼在耕牛的背上。
  在牛耕发明以前,绝大多数人都为填饱肚子而奔忙。采用牛耕以后,一个农夫的劳动可以养活更多的人口。使农民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减少,社会有闲阶层扩大。政治环境的宽松,社会财富的井喷式增长,让文化迅速繁荣。一是阅读和书写在人群中迅速普及,识字人口由西周时期的不足千人迅速发展到十几万人。二是百家争鸣出现,大量新观点、新学说纷纷涌现。三是大量典籍在这一时期集中出现。这种现象似乎可以称作“文化大爆炸”。

  商代的识字人口可能只有几百人。主要是商王室的成员。他们使用甲骨文来进行占卜,并从事其他宗教仪式。周灭商以后,完全继承了商的文字。在周原一带发现很多占卜的甲骨。估计当时识字的人口仍然不多。但比商要多一些。而到了春秋时期,随着教育的普及。识字人口飞速增长。到孔子那个年代。孔子已经有弟子三千。
  各国的国人开始以尚学为荣。一旦成为有学识的人,就可以成为职业政客。作为国君的幕僚,参与国政。估计,春秋中期识字人口应该在十几万人左右。这是文化繁荣和知识扩散的标志。在此之前,中国人真的和电影里那些原始部落的成员一样。经过整个周代的影响,谦谦君子,文质彬彬成为理想中国人形象。
  随着知识的普及,知识分子们开始为那个乱世开出各种药方,探索定国安邦的道路,尝试重建天下的秩序。有了各种思想流派,也就是所谓的百家争鸣。
  ——儒家是诸子百家中最古老的一种。以孔子和孟子为代表。儒家认为东周时期的混乱,主要因为天下之人放弃了周礼。故而主张恢复周初的礼制。所以,它是一种保守的、复古的思想。确切地说,与周初比,并没有多少新内容。儒家要求人们都按照周礼的等级制度生活,诸侯们要约束自己的行为,通过自我克制,遵守等级制度,来恢复天下的秩序。所以,儒家强调等级制度,强调自觉,强调复古。

  ——道家则是一种有神秘主义倾向的思想流派。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道家强调无为,主张一切顺其自然。认为万物的运行自有其道理,人的主观努力未必能够改变什么。所以,对于当时混乱的时局,老子和庄子都建议静观其变,任期发展。
  ——墨家则强调逻辑,认为人能够掌握自然规律,并能通过努力改变命运;墨家反对儒家的等级观念,主张不分贵贱唯才是举;墨家认为儒家的亲族观念很狭隘,主张对所有人以都给予博爱;墨家反对战争,认为战争不是解决社会问题的出口。
  ——法家最为看中制度的建设,认为制度才是决定社会问题的根本。代表人物有申不害、商鞅、韩非等。法家主张法制,反对周礼,认为周礼又虚伪又过时。但古代法家的“法”,指的是自上而下,国君统治国民的王法。而不是自下而上,由全体国民共同缔结社会契约的约法。所以法家的法律非常恐怖,刑罚非常重,强调对人性弱点的控制。就是所谓的御下之法。这为后来建立中央集权的帝国官僚社会提供了理论依据。秦就是通过法家一统天下的。

  今天流传下来的中国最早的典籍,未见早于春秋时期的。有相当部分都是从春秋时期的鲁国流传出来的。鲁国是周公旦的采邑。为追念周公旦的功劳,周成王授予鲁国“奏天子礼乐”的特殊恩典。因此,鲁国在周初是东方诸国之首,有完整的周礼保留下来,是有名的礼仪之邦。这也是鲁国文化特别发达的原因。
  春秋时期,是各种典籍集中出现的时期。其中以鲁国最为多产。包括《诗经》、《尚书》、《左传》、《周易》等等。《尚书》可能已经失传。今天流传下来的《尚书》可能是汉代人伪造的。
  日期:2013-07-21 12:12:57
  5.战国与秦的崛起
  公元前475年,伍子胥率领吴军攻克楚都,中国历史进入战国时代。整个战国时期,发生大小战争约230多次,少于春秋。但春秋的战争根本无法与战国比。

  春秋战争往往是邻国之间小规模,短时间的速决战。作战双方只征召一部分国人参军,双方兵力一般只有几千人。战斗也一般在一天内结束。在交战前还要礼节性地向对方“致师”,战后要礼遇俘虏。因为春秋战争争的多是名分上谁大谁小,所以并不拼命,作战强调计谋,经常有小国打败大国。
  战国战争往往是浩大持久,惨烈残酷的消耗战。双方往往举国参战,动员几十万人。比如,空前惨烈的秦赵长平之战,双方一共动员了100万人,持续了两年。秦国获胜后,坑杀了40万俘虏。战国战争争的是各国谁存谁灭,所以双方都非常认真,作战依靠的是综合国力,弱国很少能战胜强国。
  为了充分释放本国的战争潜力,在战场上获胜,春秋战国之际,各国都进行了改革。变法之风席卷华夏大地,彻底拆毁了西周的礼乐精神,把中国变成了另外一个国家。正是变法,灭亡了周朝。针对各种社会弊端,各国采取了实用的原则。
  各国的变法,基本上都包括以下内容:
  ——取消国野之分,让野人拥有国人同样的权利和义务,成为国家的兵源和税源,
  ——把土地私有化,分给小农家庭,以夫妇为单位进行征税,取消宗族集体占有土地、集体交税的古老习俗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