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三年 一根思考的芦苇》
第38节作者:
东野牧臣 日期:2011-11-01 17:31:06
《冰冷的心是不会幸福的(这个世界不是表象)》
在图书馆睡了一觉,醒来后忽然有一种极其空虚的感觉。那种感觉似乎是你忘记了一件十分重要的事,却怎么也想不起来到底是什么。拿起书包回寝室,一路上看着形形色色的人感觉与这个世界有一种隔阂。
其实以前的时候就明白一个道理,理性是上帝赐予我们的战斗力量,这世界上从来没有一个人可以不依靠强大的理性而站在一个领域的前面。而感性是上帝赐予的幸福因子,凡是幸福的人无论他们的理性是否强大,他们都是可以很好使用感性的人。
人通过理性和感性而拥有了力量和幸福。不过可悲的是,理性和感性常常难以并存。有的人理性到达极致,他的感性反而渐渐枯萎。而感性达到一定程度的人也同样有着排斥理性的倾向。
就在那种隔离感发生的刹那想起了一个人,佛陀。开学之后读了一些佛家经典,忽然间对于因果,业力有了一些体悟。万物因缘而生,人因为自身的欲求而烦恼不断。
当时觉得很有道理,于是为了融合因为喜欢某个人而导致的双重性格,尽量控制自己不去爱这个世界,也不去恨这个世界,达到一种不爱不恨的状态。
甚至于就在昨天,因为精神的疲惫什么都不想要了包括一直信仰的爱情。一直想找到一个互相懂得而又互相关心的人。可是就是这样的一个想法竟然难如登天,甚至于当遇到一个喜欢的人的时候差一点掉进地狱。想一想一切都是扯淡,父母是爱你的却不懂你,有的人懂你却不爱你。人生是孤独的,又何必去追求呢,又何必去关心别人呢,还不如去追逐生命的奥义和力量。这样的想法不知道从什么时候产生,但是在昨天却达到了一种极致。
今天上午在图书馆看叔本华的哲学,意志和表象的融合在理性上将整个世界引向悲观。但是总觉得有些不对,似乎少了些什么。
当时想到了一个心理学家阿德勒,在阿德勒的心理学中有两个至关重要的术语,社会感和卓越精神。社会感也叫社会兴趣,狭义上说是一种对于社会和其他人的爱,广义上说是一种对于整个宇宙间万千联系的兴趣。在他看来很多精神问题来源于社会感的缺失。
这个世界对于我们来说并不是纯粹的表象。因为一个人除了拥有理性的分析力之外,还有感性这种东西。感性就像是一条条虚无的丝线一头连接着你的心一头伸向你的周围。
你的朋友兴奋的时候,你会有一种舒服感,你的亲人病了,你会有一种深深的刺痛。而这些都是超理性的。所以这个世界对于任何人都不是一堆建立在时间,空间,因果之上的数据库,而是一个夹杂着情感的真实世界。
但是当一个人的理性越来越强大的时候,这种数据之间的逻辑会越来越清晰,以至于牵连着外界的感性丝线会被这种强大的数据库压碎,这时候在一个人面前的也就真的只是一个冰冷的现象世界了。
所以幸福的唯一途径就是爱,而且是非理性的爱。理性总有一种扼杀爱的倾向,甚至于这个世界上很多伟大的体系对于爱比较排斥,而将不爱不恨当作幸福的密码。这是一个伪命题。幸福只属于懂得爱的人。无论这个世界如何对你,你都必须要拥有爱。无论你的理性感觉多么的委屈,你都必须相信爱。
只有将情感的丝线洒向四周,将人类的价值作为终极价值,在无尽的理性世界中才不至于迷失方向。理性无论多么神奇,它都是冰冷的。爱这个世界,爱周围的人,相信有一个人值得你拥抱一生。
如果不是因为海德格尔的牵念和阿德勒的社会感,或许我会永远被困在现象的世界中。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有的人确实很倒霉,但是如果因为自己的倒霉而保持一颗冷漠的心,那么受伤的不是这个世界而是你自己。
一个人感性越发达就越幸福,这是一条没有经过验证的真理。去爱吧,将爱当作一种信仰,而不是一件商品。
日期:2011-11-03 16:17:22
《对于中国文化的一点看法(中)》
昨晚一直在想一个问题,现在是一个好人还是一个坏人,愣是没有想明白。要是以前的时候还敢拿一堆好词修饰一下自己,自从半年前一切都看不清了。看到别人幸福,会很开心。看到别人不幸,也同样开心。
因为写的帖子的缘故,总有人加,然后问为啥喜欢读哲学这种没用的东西。哲学没用吗?如果让五四时候的那些精英听到,他们地下都不得安息了。他们肯定会想,今天的人怎么会这么傻叉的呢。
鲁迅老先生快死了还发出“汉字不。。,中国必。。”这种震惊鬼神的口号。有人觉得他是哗众取宠。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更何况这是一个活着的时候就“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耿耿忠烈,哗众取宠,说这话的人真幽默。有人说鲁迅太偏激,如果说一代思想家不用智商而是用感情说话,无论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不会信的。
胡适国外回来后说“中国不。。,是无天理”至于他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就像是当年毛泽东为何会发动文化大革命。或许有人懂,又或许没人懂。总之现在很多人是不会懂得。正如同每天都在谈论着文化的人也未必知道什么是文化一样。
不过只能说说个人粗略看法,或许不是我注六经,而是六经注我,有些事谁又能说得清楚呢?
最开始的时候还是喜欢古诗的,当时感觉古诗是最为美妙的东西,甚至于大一的时候,还想过是不是把《诗经》背下来。第一次看到《上邪》时,有一种难以言说的美感。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后来读到《黄鸟》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英雄横死,人民的不甘化作苍凉的音符在大秦的土地上飘荡。在《伐木》篇中,伐木丁丁,鸟鸣嘤嘤,生于幽谷,迁于乔木。那种清灵的感觉就像是一泓清泉直接流进了灵魂深处。
不得不承认诗歌是美的,但却过于梦幻。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固然高雅,却少了些世俗的力量,毕竟人是难以超脱世俗的。当时听说读史可以明智,也就将欲望投向历史。
在历史中发现了,伟大的人也有污点。原来吴起曾经杀妻求将,辛弃疾贪墨赈灾款项。知道了历史也有混乱,和张仪对着连纵的人不是苏秦而是公孙衍。知道了中国古代诸侯不是没有正义的人,只不过结果很惨。燕王哙曾经禅让过,宋襄公曾经不杀白毛。慕容复的祖先慕容垂确实是一代雄主,被毛泽东颂扬的书生将军陈敬之也真的强悍的离谱。看到了嘉靖年间徐阶竟如此能忍,你不明不白的败了,都不知道下手的人是谁,因为那个人前一天还和你称兄道弟。明白了刘邦原来不是莽夫,他可以听得懂张良的兵法,而其他人是听不懂的。
历史看多了,也没有觉得变聪明多少,反倒是多了些沧桑感。明白了历史虽然可以给人借鉴,却不会教人思考。
后来决定从谋略中获取智慧,于是。黄石公传给张良的《三略》,姜太公的《六韬》,据说是万里长城檀道济所著的《三十六计》,不倒大臣冯道的《权经》,还有被康熙或者乾隆赞赏的《长短经》。直到前两天一个师弟问看没看过鬼谷子。其实没看过,不过对于这些经典也已经失去了兴趣。这些书通篇一律的谋人之道,或如何避祸,或如何借势,或如何修身,各种技巧层出不穷。只是看过后也没有觉得比以前聪明,或许唯一的收获就是比以前圆通了一些而已。
上个月和一个三十多岁的人聊天,他说《厚黑学》之类的都是小道,不过如今看来,这些经典虽然不能说一无是处,也确实没有太大的意义,以至于除了三十六计还能记得一些外,其他的都快忘没了,当然还有一句话记的很清楚,腾蛇失雾,不及蚯蚓。
因为高中的时候听说了潜意识,于是大一的时候对于心理学非常有兴趣,只是看了很久发现看不懂也就不看了。
或许是因为某些原因,对于《论语》,《道德经》之类的还是蛮有兴趣的,儒家崇尧舜,而墨家尚禹,道家拜伏羲。其实中国思想中,战国时候确实百家争鸣,不过可惜的是,当时的人们缺少对于本体论的研究。即使是那些名家也陷入到了诡辩的世界而缺少逻辑分析。后来到了董仲舒的时候,尤其是天人互感的观念,甚至于将儒学弄成了儒教。甚至于朱熹格物致知中的知也是指道德的知而不是科学的知。而被认为逍遥境界的庄子更是在一堆寓言中营造一种境界而不是一套思想。即使是目前非常被肯定的《道德经》如果仔细看的话也都是在大谈物极必反,守弱而安的道理。吾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持而盈之,不如其已。天下神器不可执也。就是谈论本体道的时候,也只是在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故强字之曰道。
不得不说一说王阳明的心学和六祖慧能的禅学。对于禅学不是很了解。不过王阳明的心学看了几次。虽然每次都没有真的看懂,不过确实很适合中国人学习。心物一体,以理束心,以心释理。如果儒家文化以后想和现代接轨的话估计是避不开王阳明思想的。
从以上看来,古代的东西,一:有修身之道,没有修思之道。二,有谋人之道,没有谋世之道。三:多感慨而少思辩。四,多格言而少体系。五,论人不论自然。一言以蔽之,中国发展两千年竟然在思维方法上没有多大进步。当然这个结论不是我得出来的,而是出于一本书。
大二寒假回家的时候本来打算将经济学带回去看,很偶然的在我们这种垃圾图书馆竟然会发现一本奇书。封面上写着,中国青年凡欲自立自信自强者必读之。当时也是抱着狂者必有三分货的态度也就一起带了回去。只是没有想到看了一个多月,也没有看懂他在说什么。不过对于其中的两个小部分,还是非常震撼的,据说他刚写出来的时候,也震撼了中国学术界。《中国人为什么这么蠢》和《西方哲学死了》从那时候开始才明白为何看了很多书也没感觉到变聪明,也才明白哲学是啥,最主要的是明白了二元论。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