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千年的落寂:品读满清第一词人纳兰容若的词与情》
第7节

作者: 余楚颜
收藏本书TXT下载
  织缣日一匹,织素五丈余。
  将缣来比素,新人不如故。

  这是一首语词直白、用情朗朗上口的诗。也不知何时,他便有了二心,离了她身旁,有了新的人。却可惜,再见之时,她到底未能忍住问了一句“新人复何如”,且不料他竟答“新人不如故”。衣不如新人不如故的道理人人皆懂,但也抵不过男子多情见异思迁的心。如今再见,纵是情长难断也是惘然。
  又有南北朝诗人谢朓《和王主簿季哲怨情诗》写:
  掖庭聘绝国,长门失欢宴。
  相逢咏蘼芜,辞宠悲团扇。
  花丛乱数蝶,风帘入双燕。
  徒使春带赊,坐惜红妆变。

  平生一顾重,宿昔千金贱。
  故人心尚尔,故心人不见。
  诗中连续使用了三个典故来写女子被弃的哀怜之心。写王昭君,写陈阿娇,再写班婕妤。千般女子万般情意,到最后竟都沦落至被弃的伤心境地。“蘼芜”一词也在这两首诗中似谶语一般被赋予一种哀愁、凄清、忧凉之意。所谓,爱似蘼芜,香亦清苦。
  玉郎,说的是女子之夫。玉郎就是对男子之美称,女子亦通常用作对丈夫的爱称。唐代文人牛峤作有一首《菩萨蛮》词,便有“门外柳花飞,玉郎犹未归”的句子。
  丈夫因事离家经年,音书近断。女子心中之挂念可以想见已到了怎样的程度。即是入了梦,见那蘼芜发青,经年过去,竟已齐整成片,也避不开要慨叹流年似水,要念起经年未见的人。

  纳兰容若这首《天仙子》词当中,女子便哀凄如是。每至午夜时分,更是伤感。抬头是月明如霜雪,亦有钟声不绝于耳,但望远方,却始终不见男人归来。日日期盼,夜夜空待。唯有梁上新燕和手边罗扇相伴。真真是,人一去不复返,情一去不可待。
  世间女子,纳兰最懂。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日期:2011-10-21 17:17:07
  天咫尺(天仙子)

  好在软绡红泪积,漏痕斜罥菱丝碧。
  古钗封寄玉关秋,天咫尺,人南北,不信鸳鸯头不白。
  ——纳兰性德《天仙子》
  他写相思,情深似痴。
  相思一事,无论入诗入词还是作文,写起来总是会比别的事要来的温柔动人。即便当中有思之念之的艰辛熬煮,亦是无碍。若是由纳兰容若来写则又会添一种曼妙在其中。不单如此,容若这阙《天仙子》浪漫语词当中更独具一种古意。
  这古意主要体现在其中的借喻和典故里。首句写“好在软绡红泪积”。读罢好像果真见那女子将一腔相思书于软绡之上寄于他,红泪相伴,字近氤氲。句句皆是情深,皆是惦念。

  “红泪”,是说女子因面染胭脂,泪落之时被染红,故称红泪。是女子心伤之泪。“红泪”一词有一典故。北宋张君房辑纂的《丽情集》当中记到一女子名唤“灼灼”。“灼灼,锦城官妓也,善舞《柘枝》,能歌《水调》,御史裴质与之善。后裴召还,灼灼以软绡聚红泪为寄。”
  纳兰容若的《如梦令》当中亦有出现。
  纤月黄昏庭院,语密翻教醉浅。
  知否那人心?旧恨新欢相半。
  谁见?谁见?珊枕泪痕红泫。
  彼时,容若扈从出塞,因事离家,与妻子卢氏分居两地。毕竟是康熙帝的御前侍卫,一切行止都依康熙帝行程为准。与妻子小别亦是常有的事。容若与妻子卢氏感情甚笃,卢氏又是知诗情识风雅的女子,于是,这相思的信件也是与旁人不同,她不用纸来写,却用绢丝来书。

  文字最易与人的内心知会产生共鸣。她书写时,是内心寥落至极的。愈是多写一笔,思念便愈是深刻。写至最后一个字,她便终于忍不住,泪眼婆娑。那泪,一滴一滴都落入了那软绡当中,覆于字上,洇染而入。
  于是,容若写“漏痕斜罥菱丝碧”。此一句当中“漏痕”与下一句“古钗封寄玉关秋”当中的“古钗”都是用来比喻书法当中草书的。他说。这信上字迹,因泪斑驳,竟反倒似潇洒草字,如斜挂的菱蔓上的行行花纹。别有一种美。但这美,此一刻,只觉凄清。
  宋词人姜夔在其书法艺术论著《续书谱》当中有“草书用笔,如折钗股,如屋漏痕”之句。折钗股,也是比喻草书用笔的一种技法。钗是女子饰物,质坚而韧。此处是借以形容转折的笔画,虽弯曲盘绕而其笔致依然圆润饱满。屋漏痕,则是比喻书法用笔犹似屋墙破壁之间的雨水漏痕,旨在形容笔画之凝重与自然。
  到词的下阕,容若转而抒情。语词简白,但情意缱绻。时已深秋,他身在玉关,日日盼归与妻子相聚,却一等二等再等,归期不至。相思本就不是一个人的事。她念他之深,一如他思她之切。恰此时,妻子一封家书千里来寄。
  彼时,他手执她信,他与她,似咫尺之间,却又实是天涯之隔。咫尺天涯就是这样的意味了。浓情蜜意之下,尽是爱之艰辛、爱之苍凉与爱之无法。于是,他才会说“不信鸳鸯头不白”。思念太深,连鸳鸯亦会白头。

  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
  日期:2011-10-24 11:17:02
  心自醉(天仙子)
  水浴凉蟾风入袂,鱼鳞触损金波碎。
  好天良夜酒盈樽,心自醉,愁难睡,西风月落城乌起。
  ——纳兰性德《天仙子•渌水亭秋夜》
  野色湖光两不分,碧云万倾变黄云。

  分明一幅江村画,着个闲亭挂夕曛。
  这是纳兰容若写的诗,题为《渌水亭》。写的是景,道的是情,是心。那日,暮色临时,天色一片苍黄,光照大地与湖水。眼下之景犹似一幅描摹江村日落的画,且有一座渌水亭来勾留住夕阳光辉。是极美的画面。寥寥数语之间,便知容若对“渌水亭”一处之爱喜。
  渌水亭。是纳兰府上的一处池上园亭。而今位置不明。许是在京城内什刹海畔,许是在京城西郊的玉泉山下,亦可能是在其封地皂甲屯玉河之浜。在纳兰词当中,多有描写水生植物的词句。这也与这座渌水亭关联密切。因渌水亭本便是容若读书、写作与会客之地。
  容若独自一个人时,便常在渌水亭作诗填词,研读经史,著书立说。并在此处撰著而成《渌水亭杂识》一书。容若自己亦爱有才之人。彼时,他与各方名士皆有往来。譬如,朱彝尊、陈维崧、严绳孙、梁佩兰、姜宸英、顾贞观、秦松龄、叶方蔼等。于是,他便常在渌水亭邀客燕集,雅会诗书。
  容若将这处傍水之所取名“渌水亭”也是别有深意。“露水”二字,意指水之清澈,水之澹泊,水之涵远。有一种内在的清定和寂静。也是纳兰容若的内心关照。因他骨子里便是一个恬静淡定的男子。
  以渌水亭入题,作这首《天仙子•渌水亭》词来抒内心孤愁,亦是情理之中的。是再妥帖不过的。没有一处地方,会比渌水亭更适合容若抒情达意,作诗填词了。
  这年秋。他是独自一人。妻友皆不在。天阶夜色,凉薄似水。“水浴凉蟾风入袂,鱼鳞触损金波碎”这两句写的很美。生动似画,用“凉蟾”借指月亮,“金波”借指月光。风入长裳之时,月色如洗。水中月影,亦是美极。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