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谋观止:史上高参那些招儿》
第21节作者:
怀旧船长 日期:2013-07-23 08:48:48
【范蠡,千古商圣的经营绝学】上
范蠡在商界的名气最大,因为他是公认的儒商鼻祖。做生意的人都视他作财神爷,到处都在供奉他的塑像。然而实际上,范蠡经营的不是生意,而是政治、军事、经济和人生。
范蠡从政,官至上大夫、上将军、相国,位极人臣,却能在功成之后全身而退。而同样杰出的同代人伍子胥和文种却被君王赐死。
范蠡用兵,以弱胜强,兴一国灭一国,帮助囚徒勾践成为春秋霸主。从这一点上说,历来被兵家尊崇的孙武和诸葛亮都没有做到。
范蠡经商,白手起家,富甲天下,三次散财又三次聚财万金,总结出独步天下的经管之术,开价值规律之先河,后人难望其项背。
范蠡为人,集老子、孔子、孙子等思想之大成,韬光养晦,善知进退,体恤弱小,是学以致用的体现者和民间公益事业的开创者。
这样的牛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日期:2013-07-23 08:53:42
范蠡出生在楚国宛地(今河南南阳市),没有什么显赫的家族背景,只是从小喜欢读书(看来牛人必须读书是一条铁律)。读书多了,自然就有了学问。有了学问,就到处发表言论,而且是反对世俗的惊人言论。发表言论多了,乡人就认为他狂妄自大,但名气渐渐就形成了。
所有的牛人都有推销自己的办法——要出头,先得有名。
这个狂放的青年,最终被当时的宛令文种知道了。文种这位厅局级地方长官极有才学,从政之余遍览典籍,对伊尹、姜太公、管仲等牛人的学说十分敬佩,自负有宰相之才。不过当时的楚国要员基本上都是从贵族中产生,文种能做到地市级干部,全凭他出众的才能,但上升的空间已被堵死。
文种一开始并未对范蠡留意。这一年大旱,懂得一点天时的文种在头一年就开始储粮,结果粮价大涨,连楚国王室也来宛地征粮。文种的储备粮有限,十分焦急。这时有人告诉他:在宛地三户邑有粮,且低于市场价。文种派人去一查,原来囤粮者正是范蠡。
日期:2013-07-23 08:57:50
文种觉得此人不简单,有头脑,就派人带了礼物去请范蠡到他的办公室唠嗑。范蠡却不买账,退了他的礼。文种手下人劝他派人去把这个狂生抓来。文种却说:大凡贤才,都必须亲自上门去请,我虽然不是周文王,不过这份心是相同的。于是驾车前往三邑拜访范蠡。范蠡却不在家。文种知道这是范蠡故意躲他,返回后不久又去。如此几次,范蠡才肯出来相见,并答应给文种粮食。
文种说:范先生难道以为我是来求粮的吗?我是来求贤的。据说先生提前两年就开始囤粮,一定熟知天时的变化,肯定是有才学的人。我请求先生与我回去,我当力荐先生为官。
范蠡笑道:大人的官声和贤名我早已知悉了,但以先生的才华都只谋得地方小官,楚国哪有我的位置呢?大丈夫求官,当求将相之官,区区小官还不如我做买卖自在。就请文种入室,摆酒相待。
文种有心考校范蠡,不料拿出最自负的学问,都没有难倒范蠡,反而被范蠡的远见卓识所折服。范蠡也很赞赏文种的才华,认为他完全可以成为管仲那样的贤相。于是二人惺惺相惜,结成了知交好友。
日期:2013-07-23 09:20:27
文种劝范蠡出去谋官,楚国不行可以到中原的大国。范蠡摇摇头说:我虽狂放不羁,但那只是表象,实际上学问还差得远。文种说,我见你室内充斥着大大小小的典籍,而且很多已经翻断了连结竹简的绳子,怎么可以说还需要学习呢?范蠡笑道:所有的书籍都只是参考,必须通过实际的运用才知道前人的道理是不是管用。我这些年潜心观察自然的变化,基本掌握了天道之常,也对天下山川形势有了大致了解,但对于人心的体察还不够深刻,需要通过经商来揣摩人心。
文种不解:历来商人都是唯利是图,不过是囤积居奇,或是赚取不同地方物资流通产生的差价罢了,与人心有什么联系呢?范蠡说:管仲能使齐桓公称霸,就是准确地利用了人们对利益的追求。古往今来,身居高位者只顾追求功名利禄,却忽视了最底层的老百姓的心理需求。百姓最需要的是安居乐业,就是有衣穿有饭吃有房住有钱花。百姓安乐,才会产生兵员、钱粮,国家的根基才会稳。
日期:2013-07-23 09:28:12
这些道理,那些故去的贤士们都懂,但极少有人身体力行,到最底层去体察人们的生活,深入了解他们内心的想法。我经商,并不是以赚钱为目的,而是通过我对天时、地利的了解,为最底层的百姓提供生活所需,使他们在饥荒之年不必花天价购买粮食,也不至于在丰收粮贱之年卖不出钱来贴补家用。而在从事经商的过程中,因为利益的原故,人心就像祼体一样暴露。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蝼蚁小民,只有在极端的情形下才能显示出人的本性。譬如,考察一个人的品行,要看他富贵时是不是吝惜,贫穷时是不是大方。了解了人的本性,才能够根据不同的情况想出相应的办法解决问题,就像一定要准确诊断病情才可以对症下药一样。
范蠡的这番话,对文种启发很大。于是在后来的数年里,文种深入基层,了解人民的疾苦,积累了丰富的治世经验。范蠡继续经商和研究天、地、人之道,拜访隐居的高士,学问日增。
日期:2013-07-23 09:37:37
五年后,文种觉得楚国腐败不堪,升迁无望。他找到范蠡商量,想到中原的大国谋职。范蠡分析了天下的局势,认为中原大国经过多年的争斗,已经不复往日的峥嵘。要想实现抱负,得寻找具有新的发展势头的国家。南方的吴、越两国,近年来励精图治,特别是吴王阖闾,在楚人伍子胥和齐人孙武的辅佐下,国力日强,隐然有称霸之势。
文种很高兴,就提出要投奔吴国效力。范蠡摇摇头说,伍子胥此人虽有才华,但个性刚强,极其自负,咱俩去投奔吴王,伍子胥会让我们尽情地施展才华吗?孙武是罕见的军事天才,若论行军打仗你我都还差得太远,精明的吴王不会弃他不用而重用我们的。
文种深以为然,认为如果没有很好的机会,不如还是呆在楚国。范蠡又摇头,说伍子胥父兄为楚平王所杀,到吴国后日夜都想着报仇,这两年吴楚必有大战,而战必胜,原因是文有伍子胥、武有孙武,加之国力强盛,定然会称霸天下,所以呆在楚国是没有前程的。
日期:2013-07-23 10:14:05
文种仰天长叹,不知该往何处去。范蠡接着分析:与吴国相邻的越国,虽然国力不如吴国,但越王允常礼贤下士,已经使越国从一个边缘小国逐渐成长为一个具有经济基础的中型国家,未来的发展潜力无限。成长中的国家更迫切地渴求人才,而已经成为大国的国家难免店大欺客;辅助成长中的国家成就霸业才最能体现人生的价值,而一个国家一旦强盛就难以避免盛极而衰的命运。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