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图是三星堆二号坑清除表层封土后露出的象牙堆积层
上图是三星堆二号坑清除象牙堆积层后露出的青铜器物堆积
上图是三星堆二号坑起运青铜面具,用人来参照看看器物的大小
这几张三星堆的照片和我下一话要大量引用的文字来源于《三星堆--长江上游文明中心探索》,这本书虽然仍然不能完全走出黄河流域文明中心说,但是作者之一亲历了三星堆的发掘和后期整理修复,书内有很多第一手的细节资料。除此外全书理论较严谨,推荐有兴趣的同学一读(写三星堆的书太多,我选了些在看,目前为止只发现这一本好的。)
第十四话完
日期:2010-12-17 03:10:19
昨天读了读包含“神”字的成语,感觉神鬼从起源来说是不分家的,既然前面讲了怎样解读“神”,不讲讲“鬼”有些美中不足。所以决定在接着写“十日国扶桑树”的文字之前,插入这一段。
解读山海经的钥匙―――第十五话,《山海经》杂谈,怎样解读“鬼”
怎样解读“鬼”?
鬼这个东西,一般演绎为人死后本该去阴间但又为了某种缘故继续游荡在阳间的灵魂,民间传说,文学影视作品里多得是。现实生活中,即便很多胆子大的人,一说起鬼来反而立刻变色,但鬼究竟是什么,从来就没人说得清。现代科学虽然很发达了,但是对“鬼”一说完全不承认,对这个领域的科学研究可以说是个盲区。
《山海经》内提到“鬼”的地方非常少,只有两处:
《山海经.中山经》:“又北三十里,曰牛首之山 ,有草焉,名曰鬼草,其叶如葵而赤茎,其秀如禾,服之不忧。”
《山海经.海内北经》:“鬼国在贰负之尸北,为物人面而一目。一曰贰负神在其东,为物人而蛇身。”
信息少,不足以解读,我们还是从文字起源来看看吧:
“鬼”字:
从甲骨文字型上可以看出,“鬼”的本意就是戴面具的人。从跽坐在祭台前的“鬼”的形象,可以知道“鬼”是类似于“神”的一种祭祀人员。而后世的金文多在鬼的形象旁加戈,表示被商周中央政权征伐的对象――鬼方, 这一时期“鬼”已经变为一个方国部族的代表了(类似于“羌”字,后期也多加戈表示被征伐的对象)。
“畏”字:
由上图上部甲骨文写法可以看出,“畏”字的本意是“鬼”执器物。在甲骨文里,“畏”是“鬼”执刀执斤(左上角的“畏”是执刀,右上角的“畏”是执斤,注意斤的啄部是向着“鬼”自己,估计这表示祭祀中的武器持握方式,而非战场持握方式)。而上图下部西周金文里,“鬼”手持的东西变化了,从武器变成了“卜木”(卜木:用来在龟甲牛骨上钻眼以卜吉凶的那根棍子),这是否说明“鬼”的身份发生了变化,从手执武器的祭祀人员变成了占卜师?
总而言之,从我们的象形文字起源描述的形象场景来看,“鬼”的最初的意思是戴面具的祭祀人员,这种祭祀大概用于驱逐疫病邪恶,因为仪式和传承都很神秘,被后世不断误解,以致于把正义的“鬼”所要驱逐的邪恶对象误认为了鬼。相较于“神”是化妆为强大动物以祈求得到自然力量的祭司,“鬼”是戴着凶恶面具(因为面具的特殊功用,要求面具越夸张,越狰狞越有效)来威慑驱逐疫病邪恶的祭司,二者只是分工稍有不同而已。什么阴曹地府,什么阎罗王、什么大鬼、小鬼都是后世胡乱加工的东西。要记住―――“鬼”是人类自己的一支正义力量,我们再也不要用“鬼”来自己吓自己。
日期:2010-12-17 03:16:58
后世民间流传下来的傩(nuo)戏傩舞应该就是“鬼”的祭祀传承,而傩面(傩舞面具),应该就是“鬼”的面具。只是后世不知道戴面具跳傩戏的祭祀人员本身才是“鬼”,而误以为通过他们的仪式去驱逐的疫灾是鬼。
上图为江西婺(wu)源傩舞
学习傩的相关知识的时候,竟然发现这么一段话,有意思,摘下来做这一话的结束语:
“江西萍乡傩之所以被傩研界称为中国傩文化的宝库,除了它源远流长外,也是因为它具备其他地区所不具备的傩庙、傩面具和傩舞这三大宝。这三大宝中的傩庙数量多、规模大,可称为全国之冠。而古傩面具的遗存可堪称中国之最。在萍乡,记者了解到,萍乡傩阵容庞大,一堂傩最多时竟有126个面具。那么,流传至今的萍乡傩面对数千年的多元历史文化冲击,是否玉瓦俱全呢?
萍乡流传着关于“铜面具”的传说。据说古时傩面具全为铜制。一千多年前,因“亵渎了神灵”才绝迹,改用樟木雕刻。现民间流传着“大安里的皇帝———轮流做”的歇后语颇有来由。一种说法是指五个傩队为争最后一个铜面具而大打出手,最后由族长调解,五个傩队每年轮流供奉铜制面具。”
第十五话完
日期:2010-12-24 17:20:14
解读山海经的钥匙―――第十六话,《山海经》杂谈,十日国扶桑树的故事(上)
三星堆的扶桑树
下一话我想来试着“讲讲故事”,试着往小说的路上走,主观的成分会多些(因为其中很多东西没法彻底考证了)。在写故事之前,这一话让我们先来客观踏实地学习了解三星堆。
三星堆遗址位于成都平原的东北部,坐落于广汉市鸭子河南岸,距离成都市中心直线距离37公里。
我们先来看看我前面提到的《三星堆 --长江上游文明中心探索》这本书记录了一些什么细节资料(双引号引用的部分除另外注明外,都是这本书里的原文):
1.三星堆―――古城遗址:
“三星堆遗址西,南,东部都有古代城墙,而北面未发现城墙,可能是以鸭子河为天然屏障之故。城址是南宽北窄的梯形布局,现存面积达3.5平方公里,大于同时期(作者认为是商代古城)的郑州商城,居全国前列。对东,西,南三面城墙的调查河发掘,初步了解了城墙的体型,筑法,堆积层次河时代范围。东城墙长度一千七百余米,现存城垣(yuán)长约一千一百米,顶宽二十余米,基宽四十多米,现存高度约4米。其机构由主城墙,内侧墙和外侧墙三部分组成,系用五花夯工分段夯筑法筑成。主城墙多为平行夯层,内侧墙和外侧墙则多为斜行夯层,主城墙顶部采用了土胚砖作为城墙建筑材料,为我国最早使用砖胚筑墙的例证之一。南城墙即被称为“三星堆”的一条土埂(小刀注:三星堆这一地名来源于当地的几个土堆,这些土堆现在考证为残留的城墙和城内高台遗址),墙体亦为人工修筑,长二百余米,宽约四十余米,残高6米,城墙外有深2.8米的壕沟……城墙两侧的居住遗址非常密集,城中心还有大面积文化遗存;在古城的中轴线上,分布着三星堆,月亮湾,真武宫,西泉坎四处台地,一批最重要的文物,祭祀坑都位于这一中轴线上。”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