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身博弈华尔街 -- 写给不甘贫穷的男人和女人们》
第2节

作者: 税尚楠
收藏本书TXT下载

  老太太的感概很真实。如果人生不去追逐“名垂青史”,“生命永恒”之类,同时追求金钱和财富的欲望不是无穷尽,那么把握和享受舒适的生活,体验丰富多彩的人生,就该是人生的真谛。然而,贫穷绝不产生幸福,也不能让人怡然自得,贫穷只会给我们增添生活的负担和沉重。尤其是在我们这个物质丰盛,新奇迭出,金钱交换商品的社会,没有钱就不能体验休闲的人生,甚至丧失生存的基础和做人的尊严。在这个意义上,人生休闲和享受生活的自由必须奠基在“财务自由”之上。

  追求享乐是人的本能,我们很多人辛苦劳作,不是不懂享乐生活,而是为了生存而赚钱,不能不辛苦奔波。因此,这里所谓的“财务自由”,用白话说,是钱够花。虽然“够”的量度因人而异,随生活享乐和舒适程度不同,但只要没有过分的奢望,沉迷虚幻的憧憬,“够”是可以量化的。就象我们现在的休闲生活,一月1万美金就“够”了。
  老太太更感概了:“我即使天天上班,一月也赚不到1万美元!”
  我答道:“这就是为何我们很多人会一辈子打工到退休,因为工资不可能为人们创造休闲的人生,工资是辛苦劳动的价值。所以,工资不能带给人们“财务自由”。俗话说“马无夜草不肥”,虽然我们可以有各种各式的方式去收获“夜草”,但现代的金融市场为我们争取“财务自由”提供无须太多外在环境限制的博弈机会。”
  一直默不作声的老头突然插话道:“你想过把你争取“财务自由”的经历写下来吗?”
  我没有回答,但随后的几天这个问题萦绕着我的思绪,不消失,不褪色。
  我追求“财务自由”的过程平淡无奇,既无惊心动魄的事件,也没有憾世绝妙的传奇,更加之我只是凡人一个,俗人一个,完全是无名之辈。但或许正是这种平淡的凡人之路,更贴近亿万大众的生活现实,不是那么高不可攀,望尘莫及。同时,成功和成功的过程不可能重复,但却可以模仿,尤其是认知和理念可以被借鉴,传递与发展。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应该和不甘贫穷的男人和女人们分享我无奇的经历和平凡的感悟。

  日期:2013-06-23 21:45:59
  第一章 逼上梁山
  一.博士资格

  那是1995年的七月中旬。
  在焦急和不安中煎熬了近一个月,今天终于收到了系里主考教授的信,但没有勇气去拆开。
  在美国大学攻读博士,决定能否获得学位,第一关是《博士资格考试》,如果被挡掉了,有一次补考机会,再过不去,就会被学校除名。虽然还可以申请低一档学校的博士攻读计划,但一切需要从头开始. 不仅过去一年的刻苦攻读的艰辛白费了,最大的麻烦还是学费和生活费的问题,因为在一个被学校 “挡掉”的学生,在另一个学校能申请到助学金的机会相对渺茫。
  当时我们中国人远不象现在这么阔绰,几乎很少家庭有经济能力,去负担子女在美国读书一年至少2 - 5万美元的学费和生活费。倘若资格考试通不过,学籍不保,助学金自然也是泡影,我的博士梦很难继续做下去。虽说大不了“打道回府”,还可以回北京的原单位上班,因为一年前到美国时是申请的停薪留职,但脸面上实在难堪。
  人就是这样,害怕糟糕的结局而宁愿选择逃避。

  我将未拆开的信留在饭桌上,独自逃往学校的游泳馆,但游泳池里水声的喧闹,拼力奋进消耗体力,都摆不开对那个未知结果的好奇和忧虑……
  自出生以来,我在人生的主要路口,总是要面对一波三折之类的困局。
  考大学时,自信满满的要进北京大学中文系,但考试最后一科英文时竟大失水准,不及格。结果,虽然其他各科接近市状元的成绩,最后还要靠托人说情,进了个2流大学的经济系。
  大学毕业,排名在我之后的几个一流学生轻而易举考上了教育部的出国研究生,而我又沉沙折戟,政治考试成绩连初选都不够格。结果,不得不在国内读硕士,然后工作,再考语言(TOFEL)和资格(GRE)考试,30多岁才到美国读博士,而且又是2流大学才给助学金。
  总之,一生中很少有一帆风顺的经历。开始常愤愤不平,但经历多了,也麻木了,也认命了,还偶尔“阿Q”一番:“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在资格考试前2个月,我还经历了一场近乎生死的炼狱。
  由于突发的,让人不能动弹,也难以忍受的腹胀气,我被送进了医院急诊室,检查结果发现居然是结肠肿瘤堵塞了肠道。当然,被医生破腹难免。美国医院的设备和护理很好,一周出院,一个月以后又是一条好汉了。回学校参加期末考试,居然又以全A告捷。
  正准备全力以赴几十天后的博士资格考试,我的主治医生却打来电话,要我立刻去见他。美国的医生是最赚钱的职业,看一个病人收费在80 – 500美元之间,顶尖的专家一般都要收费300 – 600美元(我曾经很荣幸的看过一个纽约的世界顶级的肿瘤专家,简单的问问,检查一下,就缴纳诊费600美元),所以医生总是设法让病人多回头光顾几次。我以为我的医生也不能脱俗,所以拖了几天才去。

  相对于中国医生,美国医生没有悲天悯人的顾忌,一般不对病患隐瞒病情。所以,我一坐到我主治医生的对面,他就把一张纸递给了我,“这是你的CT扫描结果的分析报告。”
  我接过来一看,呆了。这那是什么“分析报告”,明明是阎王爷夺命的通知书。报告上写着:“在病人的肝部发现一处1.5厘米大小的阴影,进一步的分析完全排除此阴影是肝部水泡形成的可能,因此,如果没有其他的解释,这个阴影就是肿瘤。”
  我是知道肝癌的厉害的,我的两个大学同学都因此早早的离开了人世,其中一个从偶尔体检发现到撒手人寰,前后不到6个月。
  根本不在意我发呆,医生说道,“你下周一去医院做穿刺检查,我帮你和外科医生约好,如果穿刺检查结果证实是肿瘤,你就立刻做手术。”

  我没有直接回答,思索了一阵,反问道,“不做手术,我还能活多久?”
  医生答道,“你的情况应属于癌细胞转移,所以生存期是10到18个月.”
  知道死期,没了不定性,我反而镇定下来了。想了想,和医生商量道,“我还有40天考试,我需要集中精力通过考试,如果可能,我希望能考完试后再来检查。这个分析报告,你先收着,也不要告诉我太太。”
  美国医生通常尊重病人的选择,他盯了我一眼,答道,“好,你的检查就定在7月20日。如果需要手术,定在一周之后。”

  我没有回家,坐公车到了几十英里外的市立公园,坐在那个清澈湖边思考我的过去和现在,还有余下的这10 - 18个月。我想我的决定是对的,反正都是一死,资格考试通过了,博士到手一大半,要是开追悼会,悼词里可以说“英年早逝”,“天嫉英才”,不至于被说成是“半途而废的窝囊废”,让家人脸上无光。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