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身博弈华尔街 -- 写给不甘贫穷的男人和女人们》
第3节作者:
税尚楠 唯一过意不去的是,结婚几年一直在“打拼”,边工作边准备到美国留学的考试,而毫无实实在在的财富建树,什么都不能给太太和4岁的女儿留下。
几年前在北京读硕士时,经我一个女同学介绍,交上了女朋友,是个典型的北京美女:高且优雅。恭维我的朋友说是“男才女貌”,贬低我的甚至当着我们的面大呼“鲜花插在牛粪上”。开始我颇难堪,但过后我也理直气壮了:牛粪怎么了?没有牛粪提供养分鲜花不可能艳丽啊。她家里开始也有异议,丈母娘因为我是南方人,个子又比女儿矮了两三公分嘀咕了好几次。但波波折折之后,我们还是结了婚。后来,她也得到我去的大学的入学许可,我们一起到了美国面对着各种各样的艰辛。
当然,我也有遗憾,才30多岁,连一件值得评说的小事都没做成,人生好像也才刚刚开始,就让阎王爷招收了。不过,更多的是“不信”,真的是不信,我总觉得我不该如此短命,才30多岁就去陪阎王爷,实在是早了点,此外,自我也无什么异样,不舒服的感觉。既然是要命的肿瘤,多少也该给点什么病痛之类的预兆吧?
但天命难违,我只有拼死一搏了。主意既定,也就义无反顾,潜心攻读,准备我的考试了。
考试共三天,每天一科。自我感觉考得还不错。微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和统计主要是数学模型当家,这些“列方程解应用题”我基本无大错,但对宏观经济学却毫无把握,因为近一半的题是没有标准答案的,评分是以回答问题的演绎和推论是否有理为基础。这就是美国教育牛逼之处,不用设定的笼子去束缚学生,尽量给学生自我发挥的空间。
原以为自己对问题的解释和论述基本上是“有理有序”,但考完试和一位师兄讨论后,就开始担忧了。师兄是台湾大学经济系的硕士生,来美国读博士前,还在台大当了3年讲师,主讲宏观经济。按照他的答题思路,我算答偏题了。
带着对考试结果的不安,回到医院检查。反正自己该做的,能做的完成了,所以无论检查结果如何,我都可以坦然面对。因为要穿刺,打了麻药,在迷迷糊糊中完成了检查。随后又是几天不安的等待,但最后证实是一场虚惊,那个阴影是个肝炎的钙化点,而非肿瘤。
而此后的等待考试结果的一周,好像更让人坐立不安,因为我有点迷信中国“福不双降,祸不单行”的俗语……
日期:2013-06-23 21:47:52
正靠在游泳池云山雾里遐想,突然听见有人叫我,抬头一看,是我们系的金发美女博士候选人南茜。她高我一届,但因为同上过两门统计和计量经济课,一起做过课程的课题,所以比较熟悉。
没等我张嘴,她就一脸笑容道:恭喜你!
我心跳了起来,回问道:你听谁说的?
她一脸诧异:你还没收到通知?系里都传开了。
因为这是系里一年一度的大事,所有相关的消息,教授和研究生同学都会议论和传播。而她在教夏季大一的经济基础课(经济学101),平时和教授们也很熟悉 – 美女在哪里都能占有相对优势,因此,她对系里的动向常常先知,资格考试当然不例外。她告诉我,今年14个参加考试的候选人,全科通过的仅5人,我是唯一一个全科通过的外国学生,而且还是各科最高分。余下的6个人部分通过,3个人一科都不过。末了,她还加一句:你真棒。
此刻,我是深深的体会到“一块石头从天上落地”的感受了。向她道声谢谢 – 在美国听人夸奖,无需谦让,回答“谢谢”就好,转身回家了。
我知道,等待我的是太太一脸的笑容,同班几个师兄,师弟,师妹的一脸艳羡,同校几个铁哥们的真心祝福。我顺路买了两箱啤酒和几大包土豆片,花生米,我们会有一个啤酒派对,直到熏酩大醉。这都是事先说好的。
日期:2013-06-23 21:52:50
二.为钱所困
忘了是半夜几点散场的,反正一夜睡得很香。醒来时大概已近午时,太太早已上工去了,桌上早餐盖上贴了一张画着心的留言。吃着早餐,环顾屋里空空荡荡,昨天开始的欢乐的心很快下沉了。
有人说,人的一生是一场炼狱,精彩的是过程。而过程所以精彩,是因为人生总是面临着无休止的难题和选择。我在经历了过去几个月的历炼后,现在凸显出来的难题说来有点“俗气”:需要钱。
新中国成立以来直到1990年代初,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并不是绝对的不可缺少,因为只要有个职业,住房不要钱,公费看病拿药,如果有了钱,除了买电器“大件”,也没别的什么用途。但到了美国,完全是另一番天地,在这里要想模仿中国的古今圣贤,视金钱为粪土,要超脱铜臭的粗俗,几近自断生路。在这个充满“流动性”,基本的消费品,炫耀的奢侈品都要靠钱来兑换的社会,要获得生存的物质基础,不能不言“钱”。这和市俗,或是高尚无关,因为生存是第一位的。
我们在美国生存完全是靠自力更生,没有家援。我一月的助学金是600美元,还只有8个月。扣除医疗保险,每月实际到手的钱不到550元,住房是学校的“学生家庭村”,租金每月250元,水电费在非常节约的前提下,如夏季少开空调,冬季少开暖气,平均每月要25元,吃饭完全自己做,全买快过期的打折食品,两人一月只要80元,加上可能的小额意外支出,一月最低生活费是400元。一年之中,总的是入不敷出。这还不包括买教科书的钱。说起教科书,我有段终身难忘的耻辱。
在美国读博士,所有的课程,都没有“教育部”指定的教科书,但有教授指定的参考书,通常是3-5本,再加各大专业期刊的文章。一般一本书50元左右,如果所有课程的参考书全买,一学期4门课,书费要600元,还有至少100多元复印期刊文章的钱。象我这种收入的学生是没有买书能力的,所以,学习是靠图书馆的书和期刊。
我们这一届博士班是经济系历史上最有特色的。首先是外籍学生为主体,15个学生中只有4个美国学生。而11个外国学生又来自11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几个从拉丁美洲,东南亚和印度来的同学,和我经济状况类似,都是靠助学金生存。我想得到利用图书馆而不买书,师兄妹们也不笨,也是靠图书馆读博士。
通常图书馆收藏的图书和期刊都不超过2本。而且还有一个离奇的规矩:凡是被教授指定的成为课程参考书和期刊的均不能外借。这样,在图书馆争夺课程参考书和期刊的暗战,在同班的师兄妹间就变得十分激烈,尤其是在考试前几天。
为了长期占用参考书,我也玩过不少的阴招,比如,把书藏在别的书架。但图书馆雇了不少整理图书的临时工,错放书架的图书很快会被发现,然后先集中在重上架的图书堆里,有时,一两天不上书架。结果藏书常常是属于偷鸡不着舍把米。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