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身博弈华尔街 -- 写给不甘贫穷的男人和女人们》
第14节

作者: 税尚楠
收藏本书TXT下载

  这样的销售增长率,创造了美国零售行业的扩张奇迹:在确保现存商场增长的同时,大力增加新建商场,实现“跨越式”增长。1995年,沃尔玛在全球开设了近2000多家商场,员工总数100多万人,每周光临沃尔玛的顾客5000万人次,实现净利润27亿美元。虽然1992年沃尔顿去世后,不少人认为沃尔玛将失去旧日的光彩,但由职业经理人组成的新沃尔玛管理层更加胆大妄为,加速公司的扩张,几乎是一年有100个新沃尔玛商场开业,在全球的扩张也在提速。同时还创造了将吃,穿,用商品全覆盖的“超级商场”,让消费者进了沃尔玛的大门,就能满足一切购物需求,而且还享受最好的服务和最低的价格。

  作为一个公司,沃尔玛在我的眼前已经非常清晰了。从眼见为实的微观感受,这是个有消费者热捧的公司 - 购物高峰期沃尔玛可以容纳几百辆车的停车场上车位难求,而临近的柯玛瑞特停车场却门可罗雀。从个人的感受来看,这是个自己愿意打交道,喜欢这里购物的体验 – 个人喜欢的公司。加上各种新闻资料和财务报,这个公司的大势和前景一片光明 - 是个赚钱的,增长潜力大的公司。这应该就是投资的机会。

  日期:2013-07-19 15:02:00

  出于谨慎,我找到了南茜,征求她对沃尔玛股票的意见。她听完我的问题,不加思索,顺口就答:不错,特安全。
  人的生活原本就是在问题和答案中接力,对一个问题获得答案,就像一段接力交棒,虽然又会重新起跑下一段,但交棒瞬间的成就感却非同一般的美好,也有一种如释负重的感觉。此刻,我看天,天竟然格外蓝。
  我拨通了玛丽的电话,请她为我买进300股沃尔玛的股票。玛丽在电话那一段笑得很清脆:终于出研究成果了。并告诉我她会替我观察一两天,用最低价购入。第二天,玛丽打来电话,告诉我股票已经买入:1996年3月5日我买下人生第一只股票,正式成为沃尔玛的“资本家”。
  日期:2013-07-19 15:03:26
  四。模拟竞赛的启示
  当上“资本家”的日子居然并不舒适,每天早上到学校的第一件事,竟然成了到系办公室查收当日的《华尔街日报》,然后查询昨天沃尔玛股票收市的价格。涨了,一天好心情,跌了,整日坐立不安。几天后,股价每股先涨1元多,接下去居然又跌破了22元,比我的买入价亏了1.7元,300股的浮亏就是510元。我给玛丽打电话,她居然说是正常波动,公司的经营没问题。同时还劝我别天天看股价,因为“一天不成趋势”。

  做其他的事来转移注意力,是心理学中教人避免过度纠结某事的法宝。正困惑该做点什么“其他的事”,南茜来给我安排工作了。受大摩投行和雷曼兄弟投行的委托,培根教授要在学校组织一场“选股竞赛”,所有上“资产定价”的学生必须参加,其他学生无论什么专业均可报名,但需要通过一个简单的选择题考试。竞赛成绩最好的前2名至少可以得到一次免费参观投行的机会,在双方都满意的前提下,夏季长假中还可能在投行做实习生。这场比赛题目是培根教授根据投行的要求设计的,南茜组织比赛,让我协助她做数据管理。

  日期:2013-07-20 19:56:55

  同当时流行的选股比赛不同,培根教授出的题是交易金融资产合同。一共7类金融资产:(1)政府债卷:2年和10年期债卷;(2)企业3A债卷(优质债卷);(3)股市指数:标普500,纳斯达克和道琼斯三大股指;(4)商品:黄金和石油;(5)外币:马克和日元;(6)市场波动指数;和(7)现金。
  所有参赛者必须服从以下的规则:
  每位参赛者得到虚拟的200万美元;
  每种资产每天只能进行一次交易,交易的价格(无论买卖)均按当日收盘价计算;
  可有做多,也可以做空,但“裸空(帐上不持有这个资产)”的总额不能超过资产总额;

  交易中可以借债,但总额不能超过资产总额的一倍,所有借款必须按规定的保证金率支付利息,当资不抵债时自动平仓,不得继续参赛;
  比赛进行时间是40天。
  南茜挑衅地问我:敢不敢也来试试?
  我急忙摇头:不是你的对手。她笑了起来:那就好好的管好竞赛数据。
  日期:2013-07-21 14:23:54
  不过我天性喜好挑战,所以私下里我也借掌控数据之便给自己“开了个账户”,想悄悄的表现自我,但看了题目和规则半天,居然无从下手。无可奈何,只有找南茜讨教。南茜看我一脸虔诚,也就认认真真的给我“扫盲”。
  培根教授设计的竞赛内容,实际上是全世界各大小投资银行的交易员们日常的“业务”,是和我们一般教科书讲的“投资”不是一回事。首先,交易的产品不同:不再是公司的股票,而是更加广义的金融资产和证卷化的资产;其次,这些资产价格的变动反映的是“大势”,是世界各国宏观经济及社会政治因素交织影响,绝非简单的供给和需求模型可以解释。由于影响这些金融资产的因素很复杂,在现实中每个交易员交易的是自己熟悉的资产:或商品,或外汇,或债卷,或股指等,没有什么都做的交易员。

  金融市场上设计这些交易合同的冠冕堂皇的目的,是为了金融资产“控制和防范风险”,“套期保值”,但实际上这些交易产品已经被当作暴富的工具,因为这些合同本身构造时注入了杠杆作用,交易时又允许用一倍的保证金率借贷,结果杠杆率在10倍以上,就是说1元的本钱可以买10元的资产,这样如果资产仅涨价10%,但由于用了10倍杠杆,对本钱的收益就是翻一倍。从而杠杆成为金融暴富的重要手段。当然,可以暴富,也可以暴亏。对于参赛者而言,虽然有7类金融资产可以交易,但参赛者最好专注自己熟悉的资产。同时,由于竞赛时间很短,不到30个交易日,要想胜出,必须交易价格波动幅度大的金融资产。

  我已经很专心了,但对南茜所说连“半解”的程度都不能及,就象初小学生听讲微分方程。不过,出于礼貌,出于不至于显得太白痴,我不时还点点头,在笔记本上画几个字。对于刚入门的我,这种竞赛太高深了。我需要步步为营,先打好基础,不宜好高骛远。当然,不甘人后代的本性也迫使我去搞懂南茜讲的内容,分析参赛者的操作。
  日期:2013-07-22 14:44:20
  1996年的4月1日-5月10日之间,竟然是美国金融市场最平静的时段,标普500指数几乎原地不动,每天之间上下波动的幅度很小,在40天中仅有三天涨跌到了1%,这样的市场环境对于要靠交易牟利极为不利。但在比赛中得到第一名的数学系的一个大三学生,竟然也在40天内把200万交易成了500多万。他自己做了几个预测模型,根据模型仿真的结果,他全额买入纳斯达克的指数合同,然后以此作“抵押”做空石油。结果,纳斯达克的指数在这段时期涨了9%,石油跌了8%。由于有10倍的杠杆,他获利170%。得第二名的是修资产定价课程的一个学生,他是靠用借款,并抓住了纳斯达克的指数几次1%以上的波动获利了近70%。

  虽说这类竞赛对我而言“高深“了点,但协助南茜组织竞赛的收益不小。一则是意识到我也需要学习“交易”,二是发现“模拟”是个练习投资股票的好方法。股票的走向。尤其是短期走向是不可知的,因此,在股市上赚钱的基本问题就是精心挑选出“绩优股”,“模拟”提供了一个可以验证各种选股策略能否赚钱方法,对我这种只能赚不能亏的初学者,这样的方式可以帮助我不用花费成本(实际金钱损失)获得很多宝贵的经验教训。

  这之后,我每天大约花一个小时研究《华尔街日报》的收市报告,当日涨幅和跌幅排前10名的公司股票,还有标普500中涨跌最大的前10名公司的股票,同时,进行简单的模拟,比如第二天一早(开盘价)买前一天涨幅最高的和跌幅最大的公司股票。
  我就这样,日积月累的慢慢的学习着,积累着。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