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身博弈华尔街 -- 写给不甘贫穷的男人和女人们》
第13节

作者: 税尚楠
收藏本书TXT下载

  所以,林奇投资公司的基本前提是“懂公司的业务和经营”。如果追随他的投资理念,我买什么股票的困惑就转变成了我熟悉那一个上市公司的问题。到美国快两年,我的生活就是两点一线:家 – 学校,对学校外面的世界几乎全是从看电视认知的,社交也主要是同学,对美国公司的知识纯属“文盲”,当然就更不熟悉上市公司了。我似乎又走进了一条“死胡同”。
  日期:2013-07-16 14:44:46

  我正仰望着办公室的天花板出神,电话值班高呼:赵,电话!我们系的研究生都在教学楼的顶层有张办公桌,做助教和助研的有资格用有一间办公室,但都没电话。电话是公用,研究生们轮流值班传呼外面打进的电话。
  接过电话,是玛丽打来的。她告诉我她最近刚收到几个公司的研究报告,问我有没有兴趣读,同时还问起我选股的进展。我终于有机会倒倒苦水了,在电话上告诉玛丽我不懂美国公司的问题。她听完后,对我反问道:你平时在什么商店买食品和日用品?
  我答道:过去是柯玛瑞特(K-MART),现在是沃尔玛(W-MART)。
  她继续追问:知道他们都是上市公司吗?

  我豁然开朗,高声道谢,随即挂断了电话,直奔沃尔玛 - 我每周至少在这个超市买一次食品或日用品,这就该是我熟悉的公司呀。更重要的一点,沃尔玛也是我们学校所有中国学生家庭光顾最多的超市,鉴于我们中国人对于商品价格特有的记忆力和敏锐度,说明这个超市至少富有相当的价格吸引力。
  坐在公交车上,我开始设计我的调查。首先,我可以通过计量停车场上的车数量,通过观测收银台的开放的个数和忙碌状况,来判断超市的“受欢迎程度”。其次,我可以通过和购物的顾客聊天,来了解消费者对商店的忠诚度。这两点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公司的经营状况。因为柯玛瑞特离沃尔玛很近,我还可以进而比较这两个超市的商品价格和服务质量……
  日期:2013-07-17 15:18:19
  美国第一个有规模的“购物中心”是1920年代在俄亥俄州的君怡高地市(Grandview Heights)出现的,其建设在郊区,将数家大型商店组建在一起,同时配套大型的停车场,让消费者购物变得更加方便和简单。但郊区购物中心成为美国零售业的时尚和主流,主要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战后美国制造业转型 – 从生产武器转为消费品,汽车生产成为首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几年,六分之一的美国人直接或间接受雇于汽车行业。在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汽车制造商的同时,汽车逐渐普及,成为家庭的基本生活品。人们的生活圆周随汽车轮子扩张,城市的郊区也随汽车普及和高速公路的建设兴起。建筑在近郊区的购物中心也应运而生。

  虽然购物中心因为规模和商店构成各异,但随着“西尔斯”(Sears)和“沃尔玛”之类大型零售连锁店的扩张,这些大型零售商场主导的“超级购物中心”,将吃,穿,用的日常用品和其他消费品的商店集合在一起,这不仅让消费者购物更加便利,同时引导了一种消费“体验”,让消费者直接感受和见识更多,更丰富的消费品,而将餐饮和各类服务融入购物中心,还让购物转变成一种家庭休闲的方式。这样,商业中心成为绝大多数家庭周末购物的首选。

  我到购物中心正是周五下班后的时间,这通常是一个居民们购物的高峰时间,一周忙碌,家里冰箱空空,需要补充,回家路上顺道买些补给。所以这个时候点数沃尔玛门前的车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沃尔玛的生意。数过停车场的车俩后,我接着进商场里观察收银台忙碌的程度,主要看每个通道排队等着交款的人数。我转了一圈,做好记录后,直接去了相邻的柯玛瑞特(K-MART)观察和记录了同样的状况。

  日期:2013-07-17 15:19:03
  第二天周六,上午也是“购物旺季”,我又早早的到了沃尔玛,计点车辆后,在商场里转悠了更长的时间,记录一些商品的价格,推着购货车装得若无其事的和来购物的人搭讪套词,来了解人们来这里购物的初衷。也许是因为有心,过去漠然的在沃尔玛购物的所见所闻,现在竟然变得格外地让人有感悟。
  一进商场,慈祥的老人满脸笑容的送上购物推车,这样的特意设计让人倍感亲切和关爱,还有尊敬,让人对在这里购物有回家的感觉;商品是无所不有,吃,穿,用样样齐全,货架上和货柜里的商品摆放整齐,容易找到,容易获取;如果对商品有疑难,满面笑容的服务员会神奇般的出现在面前为你释疑;还有挂满每个走道的标语:永远最低价。这一切,营造一种让人放心,舒心购物的体验。而且,隐含的还让购物的人有一种“得”(买了便宜)的感觉。在行为经济学中,“得”是一般人的基本偏好,“得”不论大小,都会让人舒心。

  此后两周,我一有空闲,便去沃尔玛的停车场清点车辆,并转商场,我的直觉告诉我这是个赚钱的公司。但为了避免“盲人摸象”以点代面的偏差,我打电话给几个在其他州上学的同学,问他们那里沃尔玛的经营,同时开始研究沃尔玛的发展和财务报表。
  日期:2013-07-18 15:52:28
  沃尔玛公司由美国零售业的传奇人物山姆。沃尔顿(Sam Walton)于1962年在阿肯色州成立的。这之前,他是一家百货零售连锁店的门市部。和几乎所有零售商店的老板们不同,他在经营商店时总是会将同批发商讨价还价得到的好处分享给顾客,因为他相信“薄利多销”谋利的哲学。正是这样的理念成为沃尔顿建立沃尔玛时的经营战略基础,因为他相信通过“量”来赚钱是大家都受益的方式,追求低价格自然就成了沃尔顿经营的出发点。

  有些熟悉沃尔顿的人,甚至认为他的经营理念,和他的个人“节俭”(“吝啬”“小气”)的性格相关。传说在1980年代中期,沃尔顿已经是美国首富,但他仍然开着他的破旧卡车,有一次去一个地区总部视察,竟然被门卫挡在办公楼外。成了亿万富豪,他依然在地摊上理发,只花费5美元,还不用付小费。 他对高管们也很刻薄,办公室喝咖啡要付10美分一杯,出公差都坐经济舱,住酒店为了节省费用,高管们都不能住单间,更别说套间。他则以身作则,和同事住双人间。他的“节俭”逐渐成为沃尔玛文化的基本要素,尤其是在和供应商们讨价还价订货时,沃尔玛的代表将“吝啬”和“小气”更是演绎得淋漓至尽。就连一美分价差都会全力以赴,志在必得。

  但沃尔玛公司的财务报表是光彩的,首先是营业额的高速增长。从1962年第一家“廉价商店”在沃尔顿家乡开张,五年后(1967年)开建了24个店,实现营业额1270万元。此后,年年扩张,到1991年,沃尔玛年销售额突破400亿美元,成为全球大型零售企业之一。沃尔玛1993年销售额高达673.4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118亿多,超过了1992年排名第一位的西尔斯,雄居全美零售业榜首。1994年销售额持续增长,实现年销售额936亿美元,在《财富》杂志95美国最大企业排行榜上名列第四。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