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属虚构》
第1节

作者: 铜泽
收藏本书TXT下载
  序
  中国的文化届正面临一个大问题:近十几二十年来从未有拿的出手的大学校园著作。
  按理说,这本该是个受众面极广的题材,又是人的一生中颇值得叙述的经历。然而从市场上看,不仅见不到好的著作,甚至出版商也不愿涉及,将之当做烫手山芋,读者们积非成是,也不免众口一词。实际上,这个题材看似简单其实不然,它有时间上的特殊性和人生观上的局限性,它包含着一种是与否之间的偏见,正是这种偏见让人感同身受,也正是这种偏见,决定了它只适合年青人去写。

  问题恰恰就出在了中国的年青作者身上。
  中国的这些作者大都犯了两种病。一是“南朝宫体病”,他们的文章好像南朝的宫廷诗歌,矫揉造作,浮靡轻艳。虽然情感滔滔,但又不曾深入,只像春江之流水,来不及“一觞一咏”就已经不见。他们本想写一些“哭哭啼啼,没有出息”的“伤痕文学”,但又让外人看起来觉的好笑,不管他们曾失败的成功过还是幸运的失败过,从本质上讲,他们都是披着大学外衣的自闭症患者。在他们虚拟的伤感或美丽中,你找不到一丝与之相对应的影子,也找不到一丝大学的影子。你或许会怀疑当今大学里住的全是“尧时老人”,过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的日子。

  二是“黄口小儿病”。他们的文章离经叛道,荒腔走板,看起来异想天开但实则幼稚无比,他们本来早已过了不切实际的年纪,却还不愿从过去的乏味之中醒来。让人诧异的是,竟有不少的拥护者愿意与他们“大被同眠”,猛嚼变质的隔夜饭,更让人诧异的是,既然真有那么多人不嫌脏,那街上的乞丐为何不曾见其少。其次,他们文章中的对话似黄口小儿般吵闹不休,争到最后争的却是长安和太阳孰近孰远。他们慷慨激昂的讨论些不值得讨论的问题,就像庄子惠子争的是“子非鱼”还是“子非我”,晚明三大疑案争的是朝纲伦理。既然争论的核心本就无聊,那么争论本身也就不值钱。没想到几千年前的唾沫星子竟然传承至今,有一批头脑不好的年青人还在遥遥的喊着“魂魄来兮”,他们唯一比老夫子强的地方就是少读了几本经史子集。

  问题既然已经清楚,就可以下结论了。正因为作者的失败,才导致了行业的失败,最终又将这种失败传染给了读者。你不要以为这是扒了他们的裤子打他们的屁股,我手下留着情,只解开了他们的腰带而已。
  实际上,问题不只出现在小说上。小说上的问题反映的正是中国年青人的问题。中国的年青人或者气力不够或者方向不明。气力不够者,捅不烂最后一层窗户纸,因此只能窝在后面唱皮影戏。方向不明者,又可怕的多了。他们中,有的是初始方向错误,一开始就走进了死胡同,钻进了牛角尖;有的是逃错了方向,好不容易从牛角尖中出来,正在洋洋自得,殊不知又钻进了牛嘴巴里,他们沿着牛的消化系统一路跟踪,研究到最后所得到的也只是一堆牛粪。这还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有人明知道钻的是牛角尖,却偏偏要比赛谁钻的好,在其小无内中与小俱小。

  中国的年青人正在变的死气沉沉,在主观和客观的双重夹击下变的用行舍藏。中国的年青人是中国的肾,年青人如果“阳虚”起来,那么中国也就“肾不纳气”了。
  可怜的是,有人见标不见本,正不知死活的猛吃伟哥。他们不知道真正的病根在哪,更不知道真正的年青人该是什么样。
  真正的年青人不会过这样的糊涂日子,也不会像西塞罗《论老年》中说的那样“不管他们的往昔有多长,一旦逝去,都无法慰藉一个愚昧的暮年”。他们应该“锥于囊中,脱颖而出”。他们不会像阎尔梅一样局限在一个生灵涂炭的末代明朝,也不会像吴兆骞一样被宁古塔磨去棱角,更不会像龚鼎孽气节全无,苟已自活的作些后庭花落,倚栏春愁的酸腐诗文。他们信奉的不是“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而是“勿以恶小善大而不为,勿以恶大善小而为之”。他们知道不能一下子打烂围墙,却又努力周旋。纠缠怎么样,被束缚怎么样,“我执”又怎么样。就像胡适《病中得冬秀书》中写的“岂不爱自由?此意无人晓。情愿不自由,也就自由了”。真正的年青人理解大小问题、辩证问题、矛盾问题。他们不仅会昂扬的战斗,还会巧妙的反讽。

  一一列举之下,才明白,原来,中国的年青人应该这样的聪慧和正直,精通十八般兵器。

  然而,总有些错误的认知环绕于阎浮。这些话题虽然沉痛却又不能因沉痛而不提。以北京大学为例,国家领导人“五四青年节”作报告,去的是北大;视察学生就餐,去的是北大,从抽样调查的角度看,它既不是随即抽取,也不是中间样板,它既代表不了其他大学,也带动不了其他大学。以其最拿手的人文领域,从1949年建国到今天,三十年过去了,四十年过去了,五十年过去了,六十年也过去了。我们等待的时间不可谓不长,可等来的都是一本又一本的考究之作,我们承认裘锡圭先生的《文字学概要》、孙钦善先生与倪其心先生所整理的《全宋诗》等都是极见工夫的作品,然而,以北大所占据的教育资源来看,若还要用几本“小学”之作来充当大学的挡箭牌才是真正的失败。这样的失败被我们真真切切的看在眼里,让我们每每想起都伴随着遗憾,我们遗憾建国以来没有数得着的思想浪潮,没有为之骄傲的思想大家和文学大家,甚至在建国六十年之际都没有一本披沙拣金、客观公正的献礼之大作。中国的学者们太喜欢复制下一个自己,再陷入穷经独守的混乱中,他们离古代和现代的中国都太远了。中国一流大学的几块牌匾越来越难以遮盖年青人的弇陋。

  我们的目光应该放的宽一点了,我们要的是优秀的年青人,而不是优秀大学走出的年青人。我要让他们看看,什么才是一流的大学生,一个连二流大学都毕不了业的一流大学生。高山景行,我心往之。我虽不是先行者,却也不愿甘居人后。我只希望能够给这个时代注入一点反抗力,治治这“肾不纳气”的病。它不是什么名贵的药材,只是一点不起眼的枸杞和山药。
  这本小说从内容上躲开了“宿舍生活”,细节上淡化了“分手和离别”,它的目的不是为了赚人几滴眼泪,而是要朝某些人脸上吐几口口水。从整体上看,它充满了悲观主义色彩,然而字里行间处处都有自我暗示性、自我提示性、自我强迫性的“反地心引力”,它不相信天生的,天才般的“乐观主义”,也不屑于安排这种天才般的“乐观主义”,也正因为此,这些“自我性”的东西更具有人情味。

  日期:2013-03-03 22:36:41
  我那晚失眠,直到早上六点多才混混睡去。饶是如此,这一觉依然睡的很不踏实。我好像刚一闭眼就又醒了,无奈中看了看表,才发现已经将近十二点,我已经睡了五个多小时。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