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3-03-20 10:56:08
(3)
被父亲怒斥满脑袋封建思想的吴太太,半点儿不气恼,只是有点吃惊老人的言行居然几十年不变。这些诸如:封建社会束缚妇女的枷锁呀,妇女地位的卑下呀,甘于当男人的附属品和玩物呀等等等,她在国内做妇联工作时,大字报里不知抄过多少次了。当时年纪轻,左耳进右耳出,只是为了应付差事,根本没有时间和心情琢磨里面的真正含义。
如今年过半百,尝遍了人生的甜酸苦辣之后,她对三从四德有了这样的理解:没有多少身世坎坷的女人不是因男人而起。或是父亲不尽职,或是丈夫没能耐,而忤逆子更是女人晚景悲凉的主要原因。父亲丈夫儿子,只要有一个像样的,女人的生活就不会苦命到哪儿去。
非不从,乃无可从也!
至于四德呢,说穿了也无非是为了男女双方而着想,也许女人更得益处。德言容功,好比一张考卷的四道题,女子下功夫的空间大着呢。如果纯粹依照男子的本性,十有八九把年轻貌美作为择偶的唯一条件。事实上,那些空有其表的女子,常常令她们的丈夫乐不抵苦。她现在非常同意母亲时常对她们姐妹唠叨的那句话:娶错一房妻,坏了三代孙。儿子小桐在这一点上,似乎倒是没令父母失望。自幼象面团一般听话乖巧的女儿,也不知是从何时开始,变得象刺猬般处处扎人了
日期:2013-03-20 21:38:05
(4)
迷迷糊糊的,也不知道呆坐了多久,忽听门外传来噼噼啪啪的打门声。吴太太这才如梦初醒似的一跃而起,塔拉着拖鞋赶紧去开门。古太太站在门口,一边脱鞋,一边埋怨道:
“按了半天的门铃也没人应,还以为你出去了呢。”
吴太太连忙道歉:
“唉,这几天睡得不好,坐着坐着,打起盹儿来了。老喽,不中用了。”
古太太套上妹妹递过来的拖鞋,一双凤眼滴溜溜的在屋内转了个圈。
“在我面前认老?小杏呢?还没起来?”
“买报纸去了。咦,也该回来了。姐,你喝什么茶?”
姐妹俩在沙发上双双就坐。吴太太黄美苹比姐姐小四五岁,五十多岁的人了,看着却一点儿也不象。小巧的身材,虽然稍微有点儿发福,仍不失玲珑匀称。白皙的鸭蛋脸,几乎看不到什么皱纹。笑起来一边一个酒窝,非常有风韵。相比之下,姐姐美莺显得就苍老多了。手上脸上已经开始有老人斑了,又时常紧锁双眉。只有那双黑白分明的凤眼,依稀看得出她当年的俏丽。
黄家姐妹年轻的时候是一对出名的美人。如今虽说上了年纪,在一班同龄人中依然很打眼。难得的是,姐妹俩人漂亮,脑子也不笨。特别是妹妹美苹,当年追求她的人虽然很多,而她却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在选择终身伴侣时,她非常谨慎:健康、智力、家庭背景等等,逐一细细比较。连这些因素的轻重缓急,先后秩序也大有讲究。
不过,她似乎考虑的过于合理了一点。因为母亲常常跟她说:粗柳簸箕细柳斗,世上谁见男儿丑。因此黄太太觉得:找对象,只要能力强,跟自己情投意合,相貌过得去就行。瘦小精干的吴先生,年轻时不乏女孩子青睐。跟爸爸长得很像的小杏,机遇就差多了。小时候她常常埋怨母亲:长得那么美,为什么找个丑老公?好好的遗传基因都给冲淡了。小孩子说这种话,显得天真可爱,照例引来父母的哈哈大笑。
可是到了小杏进入敏感的青春期,吴太太的笑容就开始带点儿苦涩了。特别是女儿二十五岁之后,节假日也老是呆在家中闷坐时,她简直有点儿愧对女儿的意思了。
来吴家的年青人不少,男孩子尤其可受到上宾待遇。可那
大多是小桐的狐朋狗友。他遗传了母亲的美貌。读初中就有女孩子摸上门来哭哭啼啼,弄得吴太太不胜其烦。她常常想:两个孩子的容貌要是能掉个个儿就好了。
日期:2013-03-26 11:45:50
(5)
在如今的年头,象吴氏夫妇这样的,算得上是修成正果了。吴太太有许多非富则贵的堂表兄弟姐妹,可是夫妻感情和睦而又能白头到老的却没有多少。在这一点上,她倒是从没后悔过当初的决定——没有吴先生在关键时刻准确地把舵,自己的这个小家庭,决不可能有今天这个局面。
他们两个大学毕业的时候,国家对知识分子非常重视,尤其是他们这种归国侨胞。正当这些年轻人还在那儿满怀雄心壮志,希望用自己的力量建设新中国时,狐狸似的吴先生,敏感地嗅出了空气中的不祥。
他的家境远没有太太娘家那么富裕,当初回国的目的很简单也很明确:上大学。
因为父亲只是一个两袖清风的教书匠,家里除了他,还有好几个兄弟。做父亲的,没有能力也不愿意送他去国外留学。他是客家人,非常勤劳刻苦,可是小学和初中都是在乡下读的,理科和中文虽然比较有把握,但是一谈到英国殖民地的官方语言,本地人最为看重的英文,他就没了自信。这是他报读香港唯一最高学府,香港大学的最大障碍。想继续升学,只能去考本地的师范学院。
干一行,厌一行。父亲教了一辈子书,做儿子的大多不愿意重滔覆辙。
回港之初,他国内的大学学历曾经处处碰壁。但是凭着自己的精明干练和在中国大陆南来北往,见多识广的经历,终于让他考进了一家著名的英资大公司,无惊无险地干了二十多年。去年退休的时候,得到了一笔颇为丰厚的退休金。现在每天和一帮朋友,公园打打太极,周末爬爬山,茶楼吹吹牛,晚间去学点儿中医保健之类的课程,日子挺逍遥自在。除了女儿小杏的婚事,也没有什么烦心的事情了。比起古先生古太太,吴家夫妇真是一对稀有的幸运儿。两口子的相貌看起来只有四十几岁的样子。
(6)
呷了一口妹妹递过来的碧螺春,古太太以羡慕的眼光打量着这宽敞的客厅。
吴家的布置采取了中西合璧的方式。客厅是一组米色的布沙发,窗帘用的是同色印花布。饭厅主要的家具是一张可坐十二人的红木大圆桌配上官帽靠背椅。这房子是两个相邻的单位打通了的。光是这间客饭厅就有四五百尺,抵得上一个普通人家全部的居住面积。这在寸金尺土的香港,显得尤其难得。
因为吴先生吴小桐都是好客之人,吴太太和吴小杏又善煮。人们的兴趣爱好各虽然有不同,但是说起好吃的东西来,没有什么人不喜欢的。吴家的饭局,在亲友之间小有名气。在他家聚餐,地方宽敞,招呼周到,人物有趣。比起周末的酒楼人山人海,挤来挤去等位子饮茶强多了。
古太太由衷地赞叹道:
“唉!地方大,坐着就是舒服。哪象我家那个鸽子笼?就是打扫起来方便,三下五除二一下搞定。就这老古还不让抱怨,一说就跳高。”
吴太太露出了舒心的微笑,两只梨涡若隐若现,妩媚非常。这套公寓是她家的骄傲。关于它的来历,吴家夫妇在亲友间不知道谈论过多少次了,却从不厌倦。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